收稿日期:2022-01-10
作者简介:谢凯(1990—),男,安徽铜陵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022年第2期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No.2,2022
●理论视点
理解“人民至上”新时代意蕴的三个维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
摘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理念,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
航空招聘
可从立场、方法和标准三个维度来把握其在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中彰显出的时代意蕴。从立场维度看,“人民至上”以人民“看得见”的科学立场,系统阐明了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地位至上和党关系至上等重要论断,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的政治判断力;从方法维度看,“人民至上”的坚定立场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须以敏锐的政治领悟力,切实构建出人民“信得过”的工作方法,以确保“人民至上”落到实处;从标准维度看,自觉扛起人民“摸得着”的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标尺来检验“人民至上”的实践成效,折射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敢于兑付行动价值的坚决的政治执行力。
关键词: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至上”;立场;方法;标准
江西省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638(2022)02-0001-09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纳入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所取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伟大历史智慧的珍视,也旗帜鲜明地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人民至上”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又统领着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各方面,成为党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遵循。2016年4月,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人民至上”重要论断,他指出:“广大知识分子要坚持国家至上
、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
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1]
2020年5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坚
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
根植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2]。2021年6月,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强调:“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
民众的血肉联系。”[3]
2021年9月,在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习近平在讲话中又一次指出:“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弘扬科学精神、秉持科学态度、遵循科学规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联防联
控。”[4]
统观习近平关于“人民至上”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可以发现,这一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深刻变化,特别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鲜明时代特征、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因此,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全
DOI :10.13454/j.issn.1674-8638.2022.02.001
面认识“人民至上”历史经验、系统阐释“人民至上”的新时代意蕴,对于科学把握党百年奋斗的重大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立场、方法和标准三个维度,阐释“人民至上”的新时代意蕴,旨在为进一步理解这一重要思想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一、理解新时代“人民至上”的立场维度医院招聘护士考试题库
在理解新时代“人民至上”的众多视角中,以立场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最具优先性。这不仅是因为“人民至上”在解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中必须正视的根本之问中,旗帜鲜明地阐释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坚守人民根本政治立场的思想,为人们从立场维度来把握和认识自身奠定了扎实的内容基础;更重要的是,“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5],决定着人们思维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有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因此,透过立场对“人民至上”展开新时代的论析,不但能帮助人们从思想上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民至上”的本质要义,而且有助于引导人们在“人民至上”的外化实践中,自觉地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和
现实优越性,从而使人们更加坚定而自信地与党携手前行,为开创人民美好幸福事业而共同奋斗。
(一)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努力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是“人民至上”在回答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为了谁”根本之问中的立场表达
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为谁立命、为谁造福始终是一个立场性、根本性的问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现实的,是与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奋斗任务,特别是与广大人民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在革命战争时期,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当时中国人民最大的期盼。为此,曾指出:“共产党……全国人民应当共同一致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斗。”[6]259改革开放新时期,全面改善和提升人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改革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对此,更是指出:“不
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7]370强调:“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8]也指出:“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努力兴办人民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9]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系统阐
释了人民至上的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解答治国理政“为了谁”提供了深刻的立场遵循。在回答俄罗斯电视台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问题时,习近平满怀深情地指出“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0]就是自己的执政理念。在擘画党和人民的宏伟事业蓝图时,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1]55在深入推动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最广大人民众根本利益的工作中,习近平指出:“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只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够作出正确决策,确定最优路径,并依靠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12]特别是在应对这场世纪疫情的重大考验时,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始终把人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13]。从执政理念的阐释、到宏伟蓝图的绘制,再到一件件生动而务实的为民行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至上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阐述,既从理论上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重要思想,又在实践中校准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价值航向,使全党在增进人民利益福祉的奋斗之路上更加笃定、自信。
司法考试材料推荐(二)坚持人民地位至上,凝聚广大众力量,紧紧依靠人民众不断取得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人民至上”在回答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依靠谁”根本之问中的立场诠释成就伟大事业必须有伟大力量。如果弄不清“依靠谁”的问题,就不到依靠的力量,再美好的
蓝图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众的事业”[14],“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15]1031。回顾历史,每当党的事业面临重大挑战,每当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总是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凝聚众磅礴伟力,紧紧依靠人民开拓历史伟业,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风谲云诡的斗争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这一强大理论武器,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6]16,把人民摆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为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治国理政“依靠谁”提供了有力的立场指引。2013年,在深入总结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发展的力量之源时,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的历程表明,许多改革都是由基层众自发推动、自下而上形成的,广大人民众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17]在深刻辨析宪法、国家权力与人民之间的内在逻辑时,习近平强调,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赢得人民的真诚拥护和认可,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才能有序推进[18]。坚持人民地位至上,不仅要强调人民众的改革主体地位和国家权力主体地位,更要重视和维护好人民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对此,关于如何看待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时,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11]7关于怎样看待党治国理政成效的评判主体时,习近平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
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9]12由发展主体、国家权力主体,到发展成果的最主要享受者和发展事业的最高评判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人民地位至上的全面、严谨的论析,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历史主体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为党在新时代更好地掌握众观点、疏浚力量之源,紧紧依靠人民不断取得胜利夯实了重要基础。
(三)坚持党关系至上,永远同人民众保持血肉联系,在自我革命中不断强化人民公仆、勤务员的身份意识,是“人民至上”在回答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我是谁”根本之问中的立场彰显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摆正与人民众的关系。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历来坚持同人民众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对党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学生与先生、种子与土地、主人与公仆、血与肉、鱼与水,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人民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尊重,时刻警醒共产党人要牢记自己的身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深入推进正风肃纪、反腐除恶工作,使党关系进一步得到明显改善,党在广大人民众中的号召力和威信显著增强。但同时,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脱离众、作风不纯不实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对此,习近平反复告诫全党,“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于党同人民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必然密切了”[20],“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众,就会失去生命力”[21]66,并在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党关系,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中科学回答“我是谁”提供了
坚定的立场指导。在扎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强化执政党新形象构建中,习近平指出:“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众观念和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众基础。凡是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21]66在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中,习近平强调:“对腐败分子,我们决不能放过去,放过他们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对党不负责任!我们这么强力反腐,对腐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赢得党心民心。”[22]在积极发挥广大众独特监督作用、深化党密切互动中,习近平要求全党要积极畅通众监督渠道,“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革命,而要多听听人民众意见,自觉接受人民众监督”[23],“只有织密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才能让隐身人无处藏身”[24]28。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推进党联系制度化中,习近
平指出:“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24]1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化党关系中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探索,为党在纷繁复杂的斗争环境下始终能够准自身身份坐标,做到“不变质、不变、不变味”[25]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二、理解新时代“人民至上”的方法维度
58同城直招网
方法,一般是指人们为了解决某种问题而采取的手段、途径。正是通过对这些途径和手段的探索和创造,事物的发展才能为人们所控制和预期。正如黑格尔指出:“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规范思想,指
导思想去把握实质,并保持于实质中。”[26]可见,方法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方法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高度关注的重点工作。在革命战争时期,同志就告诫全党:“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6]139进入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敏锐的政治领悟力与高度的思想和方法自觉,着重从思想、实践和制度等方面,逐步构筑起了以“人民至上”为旨归的科学方法体系,既发扬了我们党优良的工作传统,又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贯彻落实“人民至上”解决了“桥或船”的问题。
(一)从思想铸魂研判,坚持在党的主题学习教育中筑牢信仰之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贯彻落实“人民至上”思想工作方法的深刻体现“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27]思想是行动的引领和动力。要使全体党员自觉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达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6]144的崇高境界,就必须首先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抓手,将党的先进理论深深植根于全党,从思想深处筑牢“人民至上”的价值信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思想铸魂的战略高度研判,在统筹推进党的主题学习教育中加强“人民至上”思想武装,不仅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思想工作方法增添了鲜明的人民性特质,还赋予了其突出的现实性要求。在2013年开展的党的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民务实清廉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强调要着力整治和解决长期
以来广大人民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众工作能力;针对“忽视众利益、脱离众联系、漠视众疾苦”等问题,2015年党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和善于为解决众“急难愁盼”出实招、求实效,形成人民众期盼、满意的扎实作风;为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具体落实到党的每一级组织和每一位党员身上,在广大人民众中树立起党积极为民造福、为民尽责的担当形象,2016年我们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2019年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使全党上下始终牢记立党初心、恪守宗旨使命,自觉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事业,做到与广大人民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还是要求全体党员在党的百年奋斗史的学习中,深刻认识人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深刻领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8]的科学真谛。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已经和正在开展的主题学习教育,从任务内容看,历次主题学习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衔接紧密、渐次推进,体现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从逻辑主旨来看,“人民至上”则是贯穿于历次主题学习教育的始终,彰显党的思想教育鲜明的人民性特征,表现为全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自觉性和使命性的不断强化。可以说,正是在党的理论武装优良传统与主题学习教育科学载体的双维互促下,“人民至上”思想在全党得到了有效的贯彻,为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高质量地开展好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从实际工作出发,坚持在为人民服务中夯实立业之本,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贯彻落实“人民至上”实践工作方法的生动展示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要将立党初心使命转化为能让广大人民众切实满意的实际行动,关键就在于要使全体党员干部自觉地在工作中苦练内功,在埋头苦干实干拼命干中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29],“实干方能兴邦、实干方能强国、
实干方能富民”[30],等等。这些重要思想和论述,为全党在践行党的宗旨使命中提升立业之本,确立了根本的实践遵循。一方面,全党要在为民实践中夯实调查研究的基本功。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众、为民办事的过程。”[31]党员干部只有走进基层,虚心听取广大众的真实意见,才能准确掌握实际工作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精准地将“人民至上”落实落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中。为使全党同志更好地修好调查研究这门必修课,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原则和要求。一要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19]15,“在调查研究中能不能、敢不敢实事求是,不只是认识水平问题,而且是党性问题”[32]。二要恪守众路线。“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10]365我们既要使调查研究从众中来、到众中去,又要紧贴人民生活实际,要在实际调研中充分掌握“人民要怎样”的价值期盼。三要坚持问题导向。没有问题意识,调查研究就有可能陷入形式主义,变得空洞、漂浮。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集合众力提出解决办法,努力使对策建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33]71。另一方面,强调狠抓落实是党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多次强调真抓实干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34]首先,埋头实干、狠抓实效的务实作风已经成为共产党人立身之本和干事创业的制胜之道。为此,习近平就党员干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抓落实、求实效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论指导。他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党员干部提升抓落实能力的基本前提。这是因为,“在抓落实过程中,不同的政绩观会有不同的抓法、不同的结果”[35]。党员干部要自觉地将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切实“把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35]。其次,掌握新形势下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是党员干部抓落实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35]这也就表明党开展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都离不开广大众的参与和支持。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做到深入众而不是脱离众,服务众而不是与众争利,宣传众而不是与众相对立,团结教育众而不是无原则地迁就一些落后的思想情绪,特别是要适应众而不是让众来适应领导”[36]。最后,发扬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党员干部践行实干为要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指出:“抓落实,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35]在推进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共产党人务必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自觉从党的优良传统中汲取智慧,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事业蓝图的绘就,做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三)从长效机制考量,坚持在改革探索中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加强“人民至上”制度建设的现实回应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是安邦定国的密钥。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充分发挥制度在保障“人民至上”有效落实中的重要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至上”在新时代党治国理政中的全面落实、落细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以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主要内容的根本制度,集中反映了中国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国家性质与思想文化特质,为“党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主心骨”[37],“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25],以及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奠定了根本制度保障。由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构成的中国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我国根本制度内在品质的表达,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满足广大人民建言资政,以及激发广大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朝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提供了基本制度支持。作为中国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统领下的具体制度及其相应的体制机制等,重要制度则涵盖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一国两制”、党和国家监督等多方面的内容,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更为直接、具体的重要制度支撑。诚如马克思指出:“国家制度不仅自在地,不仅就其本质来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