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信息招生网研招网坚持中国特政党制度的“四个自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其形成与发展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又以深厚的政党理论为立论基石;既发扬了制度设计的独特优势,又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精神底蕴,充分体现了中国特政党制度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四个自信”。
标签:中国特;政党制度;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种自信并非無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源于以历史的、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所做出的理性评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面对错综复杂的世情、国情、社情,更需要我们学会凝神辨音,坚守“四个自信”。
作为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
中国政党政治的运作进行了根本规定,是中国为世界多样化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的一份“中国方案”。尤其是在全球化已深刻影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格局的今天,在思考和辨明全球化是否等于西方化、经济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全球政治一体化这样一个深刻而又严峻的课题时,树立基于理性基础上的对中国政治制度特别是对中国特政党制度的笃定与自信显得尤为重要。这份笃定与自信正是源于中国特政党制度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四个自信”。
一、从历史选择看中国特政党制度的道路自信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述了这样一段话:“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历史证明,中国特政党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于中国土壤,是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初级会计职称打印准考证入口
一部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中国有识之士寻求国家与民族救亡图存之道的求索史。从放眼西方,效仿西方政党制度成立政治团体到孙中山领导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
党——中国同盟会,继而推翻帝制、成立“中华民国”,由此揭开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序幕,开始了中国政党制度模式的艰辛探索。
民国初年,议会制、内阁制被移植引入到新政权,但最终的复辟宣告了这一段竞争性政党政治实验的破产与失败。究其原因,孙中山感叹道:“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土习惯和欧美大不相同。中国的社会既然是和欧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欧美不同,不能完全效仿欧美。”[1]议会制、多党制行不通,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决定了一党专政也走不下去。实行一党独裁的蒋介石最终溃败大陆、退守台湾,就是一党专制在中国行不通的最好例证。
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国情和革命道路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较早形成了政党联合的认识并付诸统一战线政策的革命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团结和影响下,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开展密切合作,结下深厚友谊,形成广泛共识。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人士的热烈拥护。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共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制度由此正式确立。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出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93年3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正式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有了最根本的法律依据和保证。
由此可见,中国特政党制度的形成是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保持关系的最高形式,是符合中国社会内在发展逻辑的必然选择。
二、从理论基石看中国特政党制度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实践推进的结果,也是基于政党建设规律的理性考量。其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撑既具有“中国特”的独特性,又具有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基本规律的普遍共性。具体来看,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统一战线理论、政党关系理论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中国特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石[2]。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中国特政党制度的价值基础。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力与推手。不同于西方民主的萌发与产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主自由的奋斗历程中,结合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现实,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并以实现共产党领导下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为核心和本质要求。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关于民主的价值范畴确定了中国政党制度中政党、国家与社会这三者之间的根本关系。在政党与政党关系层面上,中国政党制度中的多党合作是人民民主的基本体现,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是人民内部的关系,其合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合作。在政党与社会关系领域中,中国政党制度中的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同时也最大范围地包容和反映了不同社会体的利益需求和政治诉求。在政党同政府和国家的关系上,中国政党制度中的政治协商是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路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到的民主形式。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奠定中国特政党制度的价值基础,中国特政党制度的巩固、完善与发展又正是为了更进一步推进人民民主政治的良好运转和人民民主的实现。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特政党制度的形态依据。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建立的统一战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
统一战线的重要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怎样认识中国社会各个阶级、怎样正确对待各种不同阶级的问题进行了正确回答,由此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实现了阶级阶层的联合,并通过政治协商的政治生活方式构建起多党合作的运作机制。
教师千万不要转事业编
政党关系理论是中国特政党制度的运行基础。从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看,政党关系是决定政党制度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党际关系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理论渊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的和谐党际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于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党际关系有经典阐述:“总之,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調”[3],提倡共产党人在尊重差异性的同时寻求共性,与其他反对现存制度的政党结成和谐的党际关系。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为理论指导,通过实践性的探索,对和谐党际关系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不断丰富、拓展,推动和谐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合作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谐党际关系的强大生命力。
三、从制度设计看政党制度的制度自信
对世界政党制度的类型划分,较为普遍的分类标准是以实际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数量,将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三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更为具体的划分方式。按照该划分标准,中国的政党制度可归属为一党制模式,但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更为准确地说,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典型代表[4],体现的是以民主、团结、和谐为主题的党际关系。“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制度设计是中国特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表明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并非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也并非执政党与反对党的政治敌对关系,而是有着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共同致力于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亲密友党关系。
这种以合作代替对立、协商代替争斗的政党模式,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既避免了因政党互相倾轧造成的政局不稳、政权频繁更迭,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政党争权夺利、互相拆台所导致的社会内耗,有利于维护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模式具有高度的社会整合功能,能有效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在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下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国特政党制度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前提,各民主党派广泛参与,通过意识形态整合,凝聚政治共识,使各党派、各阶层及其他社会体紧密团结在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
滁州公共招聘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之下;通过政治资源整合,开辟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形成各社会基层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机制,使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总目标上来;通过利益关系整合,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最大限度地反映社会各个体的利益、愿望和诉求,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冲突在现有体制内化解,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这种党际合作模式也有别于短期性和临时性的政党联盟或合作[5]。短期性或临时性的政党联盟与合作常见于多党制国家,各党派之间为获得足够的选票和议席往往在一定选举周期内形成政党联盟,因此,这种联盟多为一种短期或临时性的合作,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种合作也常常会因为执政理念、实施政策的冲突与不同导致关系破裂、联盟解体。但在中国,这一情况并不存在。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写入宪法予以立法保障。同时,各民主党派对国家政权的参与形式也给予了制度保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不仅是在政治原则、政治路线、政治方向上保持高度一致,而且在政权职位分配方面,也形成了高度的一致,民主党派中有大量中高级成员进入政权担任领导职务。因此,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别于短期或临时性的政党联盟,而是受到法律和制度规范,是一种长期、稳定
四个自信两个维护而有序的政党合作关系。
人事网登录四、从文化基因看政党制度的文化自信
中国特政党制度的文化自信源于中国政党制度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精神内核。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遵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6]。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基因给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与运行轨迹打上了特定的烙印。
从中国特政党制度运行的内蕴风格上来讲,体现的是一种和谐的政党关系,是在相互承认、尊重矛盾与差异基础上的和谐统一,是对重“和而不同”、重“和”而非“斗”的和谐文化理念与内在文化精神的传承;从中国特政党制度运行的结构模式上来看,秉承的是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执两用中,通权达变”的思想精髓,在政党实践中体现于在一党制和两党制之间取其平衡,规避这两种政党结构模式缺陷的“中和”状态,在政党关系上以把握合适的“度”;从中国特政党制度运行的基本范式来看,体现的是审时度势而不盲从的价值理想,
既能遵循世界政党的发展趋势与运行规律,又能充分适应中国的特殊国情并不断随之发展、完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