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整顿文教张之洞曾编过“公务员考试宝典”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晚清士大夫反复征引的古训,作为变通政体和治体的依据。咸同以降,随着皇权旁落与事权下移,督抚与学政在应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时,通过变通权限与职能,成为“同光中兴”的重要支柱。他们在兴学育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尤其突出。安徽省省直事业单位招聘
通过编纂与刊刻书籍来引导各地文风与学风已是清前期学政校士衡文之外行使职责的辅助方式之一。不过,当时学政编纂的书籍主要是经史等著述,如清初浙江学政谷应泰所撰《明史纪事本末》、清中期安徽学政朱筠组织校勘印行《说文解字》、浙江学政阮元督率士子编纂《经籍籑诂》等,很少编纂刊刻有关学政行使职责的“公牍”。
到了晚清,各省学政相继编纂与刊刻一系列有关学政履行职能与实施政令的“公牍”,并且广为流传,反映了学政因应变局、延伸学政职能的尝试与努力。若论刊刻之早,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尤以《輶轩语》为代表,且直接影响到此后同类“公牍”的相继问世。
《輶轩语》与《书目答问》均由张之洞在四川学政任内组织编纂与刊刻,对近代中国学术文
化影响深远。刊刻之初,张之洞致函京师密友,告以任上编纂两书,其中《书目答问》“可作公牍观,不可作著述观”,而《輶轩语》“真是告示、公牍一例物事”。可是,学界长期以来着重关注两书在学术文化方面的成就,将张之洞当年的自评视为谦辞,较少深入探讨两书关系学政“职司所在”的深意,以及所谓“公牍”的实际内涵。
张之洞为何编纂《輶轩语》?
事实上,《輶轩语》等一系列学政公牍的编纂体现了晚清学政整顿文教秩序与政令的努力。
在太平天国运动及其他反清运动的冲击下,原本徒具形式的府州县学校与政令秩序濒临崩溃。如前一章所述,当时各省学校至少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1)学额泛滥,应考童生相对减少。(2)学校设施毁坏严重,藏书流失,在学士子流离失所,缺乏正常的教导与考课。(3)战乱中各地学校政令分歧,作为政令实施依据的《学政全书》久未续修。以上问题虽经各省学政奏请朝廷饬令相关官员议奏解决,但是礼部迟迟没有编纂完成新的《学政全书》,而各省处于乱后恢复阶段,限于经费与人力,学校设施的恢复缓慢。消防工程师证报考最低条件
2021年考研国家线分数线
在这种形势下,学政沿续承平之世行使职责的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晚清的文教秩序。即使如此,朝廷并没有主动进行改革,学政仍必须按照定制奔波于考试,无暇和无权直接干预整顿各地学校秩序。面对朝廷在制度调整上的滞后情形,部分学政积极反省自身职能形式,针对当时的学校流弊做出一些变通。学政职能的变通方式之一便是编纂与刊刻学政公牍,弥补当时朝廷政令与既有学政职能的不足。
由于张之洞的学术卓识以及把握现实问题的政治能力,他在学政任上编纂的《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两书不仅适应了晚清重建文教秩序的需求,而且得到其他学政与士林的赞许与推广,从而使学政职能实现了从考校士子到教导士子的重要转变。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不久,张之洞先后两次出任学政。先于同治六年出任湖北学政,三年后任满交卸;后又于十二年出任四川学政,直至光绪二年。同光时期担任学政的经历,使张之洞对战乱后学校弊端与学政职能的局限有着很深的了解。
对于此前学政以衡文为主的职能形式,他早在湖北学政任上就认为“学政一官,不仅在衡校一日之短长,而在培养平日之根柢,不仅以提倡文学为事,而当以砥砺名节为先”。张之洞进而将立意落实在学政任的作为得到了时人的肯定。曾国藩致函许振祎称:“往时祁文端、
张海门视学吾乡,最得士心,近张香涛在湖北亦惬众望,三人者皆宏奖士类,津津乐道。”
至移轩巴蜀,张之洞上奏道:“查四川省分人文素优,惟棚数较他省为多,弊端亦较他省为甚。至军兴以还,学额日广,品行实学尤须极力讲求。臣惟有首励以廉耻,次勉以读有用之书。”不愿仅仅以考校文章为职责。
张之洞
公务员考试书籍买哪套好光绪元年,张之洞将四川各属考棚岁考一遍,对四川学校弊端与士子读书情形有了充分的把握。
第一,四川考棚数量较多。张之洞巡历考试时,“终日劳烦,甚于在楚时数倍。非不欲少自摄养撙节,无如事繁道远弊多,非如此振刷,竟不能料理妥当”。由于乾隆年间四川考棚数量增加较多,“以后生童益多,试事益繁,棚数益多,道远日促,流毒无穷。若非学臣鞠躬尽瘁,则惟有草率敷衍而已。此四川试事所以坏、弊窦所以多”。
第二,各地学校“贽弊”严重。战乱以后,各省府州县学在运作上已是弊窦丛生。令张之洞触目惊心的还有“新生复试计较束脩一事”。当时四川学校的风气,新进生员入学拜师需要缴纳
丰厚的贽礼,“常有一朝进学,毁家大半,负债终身”,即使是孤寒士子也被索取束脩,时称“贽弊”。若新生没有缴纳贽礼给教官,往往不被送入参加复试,耽误试期与前程。据张之洞观察,四川学校贽弊累年相积,已成痼疾。他在任内“严檄督催,苦口晓谕”,教官迫于功令,“自是依期送复无迟误者”。
北京冬残奥会举办时间
第三,学校教官仅以掌生员簿册为己任,不足以考课、教导与约束士子。清代府州县学教官职微薪薄,得人甚少。虽然朝廷从清初就强调整饬各直省府州县学的教官,但到清末都未见成效。无怪于道光年间有御史奏请“教职一官向属闲曹,于岁科两试外,毫无所事”,请添其职任。但反对者以教官多老而迂腐,难以胜任为由拒绝。今人研究证实,清朝各府州县学的教官虽于教育之责甚重,却“往往位卑职微、年迈力衰,处于边缘地位,地方大吏亦往往视为无关紧要之职位而加以优容。……而这种权轻责重的矛盾使得教官难以切实履行职责,既不能教导生员之责,又罕有管理约束管理生员之实”。
第四,士子读书问学不知门径。张之洞巡考各属时,“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经历蓝朝鼎、李永和战火,四川学校藏书往往荡然无存。尽管朝廷下令各省督抚设立官书局,刊刻流传经史书籍,但只有东南各省陆续举办,四川并没有设局刊书。所以,士子好学者不仅不知读书门径,而且难觅足本经史书籍。
第五,由于朝廷颁发各学校关于科举、学政政令书籍的流失,士子应试往往不知考试文体的体例与磨勘、避讳等具体内容,导致应试文章干犯禁令,无法考中。换而言之,该省士子的文风相对而言比较衰弱。
张之洞认为以上学校流弊均非学政通过岁科两试的途径能够解决,必须另谋其他方式。由于光绪二年要举行乡试恩科,张之洞巡考四川各考棚一遍后,于光绪元年七月回省城录遗(是科因顺天学政钱宝廉奏请随棚录遗,所以张之洞省城录遗的事情骤简),循例歇夏,至九月再出省按试。在这段时间里,他在缪荃孙等人的协助下,针对四川学校弊端与士子读书问学的疑难一一进行回应,完成《輶轩语》及《书目答问》两书的基本内容。
实际上,张之洞在四川注意到的学校流弊不独是四川一省的现象,应是晚清各省学校的共同问题,只是程度略有不同罢了。正因如此,《輶轩语》与《书目答问》以书卷代教导的形式,指点士子如何砥砺言行、问学与考试,不仅适应了四川学校与士子的需要,而且得到晚清士林的广泛推崇,也被其他许多学政模仿借鉴,甚至直接刊刻传播,成为晚清延伸朝廷考试政令与学政职能的重要载体。
《輶轩语》为何备受士子欢迎?
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网站如果将《輶轩语》的书名还原为最初命名,便可直接反映出该书作为学政“公牍、告示”的真实内涵。张之洞本打算把该“公牍”直接命名为“发落语”“或病其质”,遂取汉代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的意思,定名为《輶轩语》。
“发落”是指学政职责的一个制度环节。定例,学政巡历各府州举行岁科两试,“按试毕,集诸生于堂,行赏罚,申以董戒,名曰发落”。这原本是各省学政直接面对士子申饬士习、讲论文章优劣的最佳时机,也是学政教导士子的主要形式。然而,学政忙于奔波,在各考棚举行发落的时间都比较短暂,无法将学风士习的重要问题一一详尽论说。而各属生员众多,“到者不能共闻,闻者不能悉记”,所闻所记无法直接融入学行当中。加上各省学校在战乱中毁坏严重,既往的书籍文卷往往荡然无存,士子既失去揣摩研习的读本,也缺乏指示言行的依据。所以,张之洞以两任学政的经验变通“发落”方式,“举当为诸生言者,条分约说,笔之于书,以代喉舌”,编纂“发落语”一册,用于整顿学风士习。
顾名思义,“发落语”是张之洞在四川学政任上用以整饬士子文风与士习的“公牍”。该书分三部分,上篇语行,中篇语学,下篇语文,将读书人的言行、问学与考试等主要内容全部涵盖。这三篇所教对象主要还是中人以下的士子,又以“中人以下,及乡塾童蒙”不能领会前三
篇所述内容,别列学究语24条、敬避字和科举考试的磨勘条例等切于实际考试的技术性指示,以教导“初学者”。
在开篇“语行”中,张之洞首先申明“教条学规”。咸同以后,士习浇漓,学政尤其要将现实中需要重申的学规加以引申饬谕。所以“语行”中的各条学规尤其切于咸同以后的“世风”以及四川省士习,包括德行谨厚、人品高峻、砥砺气节、出门求师、讲求经济、习尚俭朴、读书期于有成及十条戒规。其中,以“德行谨厚”为要。张之洞特地指出:“近今风俗人心,日益浇薄。厚之一字,尤宜加意。”至于十条戒规,有学者指出,从“戒早开笔为文”直到“戒洋烟”等,“已使人感到由四川到全国,士林普遍存在的恶劣风气何等严重”。“德行谨厚”等七条,“虽属肯定命题,其解释所用的'不’字之多,更令人感到所谓'同治中兴’的外观,掩盖着官绅社会的肮脏程度,真如清末谴责小说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