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德育教材建设
回顾与展望1
●程伟*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德育教材建设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走向规范、新课改后的改革提升以及2016年以来的深化拓展四个时期,整体呈现出趋向规范、走向科学、贴近儿童、更加综合的基本特征。立足于历史变革以及社会背景,今后的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应进一步彰显时代性、体现规范性、明确目的性、增进理解性,在体现核心素养目标要求、展现生活的复杂和多变等方面不断探索。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  小学德育教材  教材建设  立德树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价值取向、内容体系、组织架构、叙述方式等方面,还是在编写、审查、修订、选用、评价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小学德育教材建设进行系统回顾与展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德育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德育教材建设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走向规范、新课改后的改革提升以
1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新中国70年小学德育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课题编号:ZZ2019006)的研究成果。
*程伟,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材研究
及2016年以来的深化拓展四个时期。考虑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教材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本文不再专门论述。
(一)小学德育教材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恢复学校教育、加快人才培养,教育部在1950年颁布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稿》,规定在小学五、六年级开设政治常识课。根据教育部和出版总署出台的《1950年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表》,小学政治采用老解放区的教材。由武纡生编写、经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修订的《高级小学政治课本》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发行,共两册,每册18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小学政治教材。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之后,对武纡生编写的小学政治教材进行了改编,并由人民
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除了进入教育部教科用书目录的小学政治教材之外,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山东省政府教育厅也组织编写了小学政治教材《政治常识》。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取消了政治常识课。在此后一段时期内,除了部分地区短暂开设过社会主义教育课之外,小学主要通过周会和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展之后,不少省市在小学高年级开设了政治课。由于这一时期国家没有统一开设政治课的要求,也就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国各地政治课教学多采用地方自编教材。
这一时期的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变动频繁,新中国成立的前十七年,由于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的需要,迫切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于对政治课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导致相关政策和教材经常变动。二是具有浓厚的政治彩,尤为强调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拥护、对旧社会的批判,注重集体主义教育等。
(二)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开始走向规范发展时期(1976-2000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教学秩序逐步恢复。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小学四、五年级重新开设政治课,每周2课时。根据这一计划,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政治教材供全国使用。
为使小学政治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实效性,教育部在1981年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
计划(修订草案)》中以“思想品德”的课名替代了“政治”的称谓,在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每周1课时。根据这一计划,教育部在1982年正式颁发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以下称《教学大纲》),该《教学大纲》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各年级教学内容和要求都做出了细致的规定。1986年,
省考一般多少分进面试
国家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教委”)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正式的《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对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定位做了进一步的明确,课程内容也有适当调整和补充。随后,国家教委委托北京市教育局、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机构,编写了六套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和一套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后供全国各地使用。除了国家教委委托编写之外,全国不少地区都自编了供本地使用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发布后,国家教委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编写了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八套半”教材(其中,农村小学部分复式教学教材算半套)。1997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中指出,“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继续贯彻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试行教材多样化的方针”[1],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及江苏省、湖南省等先后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批小学思想品德教材。
这一时期,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呈现出往多样化和规范化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有1982年颁布的小学《教学大纲》,小学德育教材编写有了明确的指导依据,尤其是1997年小学思想
品德课程标准试行版出台之后,其对小学德育教材的指导作用就更为直接,体现了更加科学、先进的理念。二是1986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确定了我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制度,实行编、审分离,教材管理制度不断健全,“一纲多本”的时代来临。三是对出版的教材实行先试验后推广,这有助于教材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及时修订完善。总之,小学德育教材在规范化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三)小学德育教材建设的改革提升时期(2001-2015年)
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在这次课改中,小学取消了思想品德课,取而代之的是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三至六年级)。2002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为后续的教材编写指明了方向。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教育部以立项的形式向社会招标,通过审查的出版社可以出版教材。自2002年起,先后有15套(不含“五四制”)小学德育教材通过教育部审查。
教材多样化是这一阶段小学德育教材建设的突出特点。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八套半”教材初步体现出多样化特点的话,那
教材研究
么新课改之后则有了进一步的推进,在教材管理体制上更加开放,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发具有特、体现个性、适合本地的德育教材。此外,在小学德育教材编写上,“回归生活”成为基本理念,教材编写围绕儿童生活世界展开,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指向改善儿童现实生活。
(四)小学德育教材建设的深化拓展时期(2016年至今)
西安公务员考试网为了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教育部于2016年印发了《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要求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国民教育体系,并在中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自此,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被道德与法治取代。
2022事业编制考试题及答案
早在课程名称改变之前,教育部就开始组织统一编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2017年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小学一年级投入使用,2019年覆盖小学所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之所以成为统编教材(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主要源于其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实行统编统用有助于落实国家意志、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总体来看,“道德与法治教材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原则,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生活场域逐步拓展,选取学习素材,突出德法兼修,强化实践体验,全面系统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法治教育的重视,除了在教材各个章节融入法治教育内容之外,还将六年级上册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专门进行法治教育,以增强法治教育的系统性;另一
方面,教材进一步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彰显教材的中国底,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德育教材建设的基本特征
日照卫生人才网
综合分析上述历史变革,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在教材管理、编写依据、编写理念、教材内容等方面整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教材管理:趋向规范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材建设是在不断完善教材管理制度中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往往凭借经验,直接采用老解放区的德育教材,或者是以时事政策、个人著作为内容,此时的德育教材建设缺乏规范性。1950年,作为专门编写、出版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成立,标志着教材建设开始走向专业化的道路。1986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实行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编审分离的教材管理制度,这就实现了教材管理由“国定制”到“审定制”的转变。这一管理方式的转变直
接促进了教材的多样化。2001年启动新课改之后,教材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实行教材申请立项制、教材选用制等。2017年投入使用的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着眼于更加系统、科学地设定育人目标,同时经过了更为严格的审查——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综合审查[3],保证了教材编写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和专业性。在教材通过审查之后,先要选取部分地区进行试验,检验教材在实践中的使用情况,进而根据试验反馈情况调整教材内容。教材经过试验推广之后,出版社仍
持续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及时了解教材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不断修订、完善教材。
从目前来看,我国小学德育教材已经形成了一套“编写—审查—试验—推广—追踪—修订”的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教材编写不再是一个单向的由编写到使用的简单过程,而是成为由编写到使用再到修订的双向循环过程。
(二)编写依据:走向科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小学德育教材的编写主要依据经验,参考此前老解放区德育教材编写的具体做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德育教材究竟如何编写、选择哪些内容、如何在不同年级选择不同内容等并不十分清楚。198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学大纲》,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详细规定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性质、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不同年级的内容和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小学德育教材的编写有了“可靠”的依据。《教学大纲》颁布后,又经过了1986年、1990年、1992年三次修改,不断完善,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认识也更加到位。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首次将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该课程标准不仅详细规定了每一部分的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还在教学要求方面区分了认知要求与行为要求,这与以往笼统地提出教学基本要求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新课改以来,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实验稿、2011年版两个版本,课程标准增加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更为规范和科学。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在科学化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同样,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德育教材建设也在不断走向规范化、迈向科学化。
(三)编写理念:贴近儿童
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教学计划中取消了小学政治课,但是实际上小学政治课几乎一直在开设。从课程名称来看,政治课是专门进行政治教育的课程,课程名称本身就具有政治化的意蕴。不
>广东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