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丹莹?阎化川
来源:《红广角·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4年第2期
    (山东)李丹莹  闫化川
    【摘要】山东党组织在中共建党伊始即已被列入创建计划之内。山东先进分子在济南依托齐鲁通讯社(书社)为活动载体,创办社团,展开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成立秘密党团组织。随着新史料的挖掘和出现,山东早期党、团组织轮廓初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山东
    中国共产党山东地方组织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之一”,①又是全国地方党组织之中最为隐秘的一个,关于其创建问题迄今仍聚讼不休。相关情况,国内外学者公认它“事实真相最难把握”。日本学者石川祯浩认为,在中共一大之前,济南“肯定存在某种程度的共产主义组织”。②这种证据链缺失的情况,在其他地方党组织也不同程度存在。党史专家邵维正指出:“当时各地的建党活动,由于各地政治环境不一样,各地的建党活动方式、名称和公开程度都不一样。”③中共创始人之一也回忆说,他本人入党“没有介绍人”,“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谓年幼无知,不知世事。”④
初级职称报名入口
山东大学本科招生网    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地区的早期传播,催生了中共山东党组织的诞生。山东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松散社团到全省执政,肇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地区早期传播的燎原之火。山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实践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力量。这种力量的激发与释放,离不开传播主体(山东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推动。早期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启蒙,在特定时间段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他们的开创之功,是值得尊重的,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山东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得与失、成与败,必须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去认知,必须放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潮流之中去考察。
    一
    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的序幕,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06年秋丁惟汾等山东同盟会会员在日本东京创办《晨钟》周刊,这是山东人所办的最早的革命刊物。《晨钟》在国内受到热烈欢迎,同盟会会员栾星壑(山东栖霞人)1906年归国后便在青岛主持《晨钟》杂志国内发行事务,并参与创建震旦公学,很快使青岛成为革命党人的一个活动中心。青岛有地理之便,得风气之先,政治高压较济南稍缓和,遂成为山东革命的“孵化器”。
人力资源自己怎么报名    1908年同盟会会员陈干、刘冠三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该校被誉为“山东革命的摇篮”。 1907年冬,陈干接到章太炎寄自日本一函:
    明侯我兄如见:连接数书,未知复处。近接手书,知青岛大有可为,喜极。鄙意学堂不当骤办,盖此事既须经费,讲师又不意求,不如专立学会,讲社会主义为妙。溥泉可至青岛一游,与同人开讲社会主义一两礼拜。但今尚无旅费,由日抵胶不过二三十元而已,不可骤得,君若能为溥泉筹集川资寄下,则甚好也。手此。敬颂岁祉。冬至后二日,章炳麟白。⑤
    据此推知,陈干曾就创办震旦公学等事向章太炎请教,章太炎遂建议“讲社会主义为妙”,并推荐溥泉(张继)“开讲社会主义一两礼拜”。张继这年8月,在东京发起中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张继为章太炎挚友,以传播社会主义理论著称于当时。此函,大概是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的最早文献记载。震旦公学实为山东同盟会机关,所开设课程“注重国民真正之精神教育”,致使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也“颇能领略”。①
    马克思主义在济南的传播,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在新文化新思潮涌入之际, 山东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创办报刊、团体,推销各种革命书刊,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山东早期党组织也随后而生。“山东党组织是随着工人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建立起来的”。②其顺序为:先有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再有山东党组织的建立,接着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工人运动发展起来。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是“从1919年冬开始”,以齐鲁书社成立为标志。③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得到“广泛传播”,则是在五四运动后。④五四运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发展的新时代。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在具体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济南教育图书社、山东官书局、齐鲁通讯社作为“代派处”,起了一定作用。⑤济南教育图书社1913年10月创办于济南芙蓉街,以“辅助山东教育为主旨”。⑥教育图书社和官书局虽然代为发行进步书刊,客观上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但是并未成为集聚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的有力阵地。1919年10月,以省议员王乐平为核心创办了齐鲁通讯社,这是“山东省第一家推销进步书刊的书店”。通讯社附设贩书部,专门出售各项杂志及新出版物,第一个月营业额只有五六十元,后来增加到平均每天十几元。营业额接连翻番的利好业绩,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山东知识分子接受新文化新思潮“如大旱之望云霓”的迫切心情。一旦齐鲁书社打开了山东与外界思想交流的文化闸门,沉闷压抑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振,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潮势如“洪水猛兽”一发而不可收拾,在齐鲁大地上传播开来。山东早期党组织几乎所有成员,都曾与齐鲁书社发生过联系。王乐平及其齐鲁书社(通讯社),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的启蒙阵地。
    1920年9月,齐鲁通讯社更名齐鲁书社。由该社主办、王尽美等负责编辑的《齐鲁青年》周刊,销量也不少。⑦齐鲁书社“对于推动山东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⑧它不仅是一个推销进步书刊的书店,也是许多进步青年和国民党左派人士进行活动、联络感情的场所,有些政治活动极为机密。当时,济南国民党人侧重从政界、教育界和学生体中发展组织,共产党人则在工人及青年学生中传播马列主义。显然,它不仅是国民党在山东的一个重要活动阵地,也是中共山东组织得以立足之地。山东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正是在这块阵地秘密集结在一起,成立各种
团体、组织,其中包括秘密成立了“共产党山东组织(团体)”。有研究者认为,齐鲁书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对革命青年进行启迪教育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⑨
    1920年11月21日,济南省立一师、省立一中进步学生王志坚、吴隼等正式发起励新学会,会员随即扩大到19人,并创办《励新》半月刊宣传新文化、新思潮。⑩会址设在齐鲁书社院内,王乐平出席了成立大会。励新学会的成立,被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山东的广泛传播,为山东地方党组织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齐鲁书社和励新学会,被当时进步报刊称为“济南文化运动之曙光”。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    1921年5月,王翔千等发起济南劳动周刊社,在《大东日报》开办副刊《济南劳动周刊》,不久即停刊;1922年7月,又在《大东日报》开办副刊《山东领导周刊》。这“标志着山东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有组织地同工人阶级相结合”;它“为山东地方党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的深入发展,济南成立了共产党组织(团体)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这是山东地方党组织的筹建时期。
    1922年,王尽美“又以齐鲁书社这块阵地”成立了“平民学会”,会址仍设在齐鲁书社院内,会员有50余人;为半公开的众学术组织,以研究学术为名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定期举行讨论会、音乐演奏会和学术讲演会。借助于团、集会等传播形式以及知识分子特有的传播技能,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开始从知识阶层向工人阶级传播。1923年5月,王尽美以“平民学会”名义在济南主办马克思诞辰105
周年纪念会,会场主席台中央悬挂王尽美亲绘一米高的马克思像,王尽美在会上作了长篇演讲,会后“第一次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散发了传单”。1924年8月,“山东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在济南成立,25日发表由王尽美亲自起草的宣言,提出了四条反帝纲领。①这篇宣言,同时刊登在1924年8月25日出版的《十日》旬刊第三十三期上,由齐鲁书社负责寄发全国各大、中城市。
    当然,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所宣传的空想、主观社会主义,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其实,许多中共创始人在1920年改信马克思主义之前,他们对“共产主义”一词普遍理解为无政府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②李大钊、陈独秀均是到1920年“宣称信奉马克思主义”。③正如所说:“以前在中国并没有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④而且,1919年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几乎还不是以众的政治动员为方向”,主要是“启蒙众”。⑤在此期间,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以新文化思潮之一的文化角出现,并在山东传播。直至山东早期党组织建立,马克思主义才成为指导山东工人运动实践的理论武器。
    二
    山东能够成为创建中共的地方组织之一并非偶然,而是建党伊始即已列在陈独秀、张国焘等中共创建者的计划之上。张国焘回忆说,陈独秀“又希望李大钊先生和我从速在北方发动,先组织北京小组,再向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和天津、唐山等城市发展”。又称陈独秀确实“是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最先发动
者和设计者。他具有决心和信心,拟定发展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初步蓝图,并从事实际活动。由于他多方推动和组织,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零星活动终于演进到中国共产党的正式组成”。由于山东是五四运动爆发的,一度为全国所瞩目,它必然会进入到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规划视野之中。张国焘称,“中国共产党各小组,能在像湖南、山东这样的省份发展起来,倒也不是偶然的。山东因为是日本侵略的目标,所以一般青年在北方各省中显得较为左倾。”⑥张国焘这一看法,体现了当时中共创建者对山东青年的共识。
    近代以来,山东经济社会急剧变化,西方列强几十年侵略改变了山东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1911年辛亥革命后,推动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在山东的传播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前,山东产业工人总数约3万人;1915年,全国有注册工厂19321家,山东占936家,仅次于江苏。1918年,山东各业工人有60余万人,其中产业工人达10万人,主要集中在胶济、津浦铁路沿线的济南、青岛、淄川、博山、坊子、枣庄、济宁、德州及沿海地区烟台等地。五四运动导火线就是山东问题,“山东人民站在斗争前列,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⑦五四运动后,新文化新思想传播热潮如火如荼,新文化运动在山东开展起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广泛和深入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山东新文化运动的主流。⑧济南第一师范和山东省立一中是当时山东知识分子的集中地。
    山东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不可避免地卷入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潮流中。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如李大钊
等坚信,“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科学与民主传统的真正载体”。⑨五四期间和五四运动之后出版的进步图书和报刊,一度在山东广泛流传。山东旅京学生1919年11月创办《曙光》杂志,最初即把山东作为主要发行对象之一,在济南、烟台都设有代派处,并在齐鲁通信社较早设立了发行代办处。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曙光》杂志“赤十分浓厚”,“真可谓面目一新”。①有研究者指出,“《曙光》杂志……对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广泛传播起了较重要的作用”。②励新学会召开成立大会时,《曙光》杂志社委托王晴霓代表该刊以“特邀来宾”身份与会祝贺,并捐资10元表示支持。
江西省三支一扶考试时间    1920年10月底,山东一些进步青年学子不再甘心一味“老实读书”,遂筹组励新学会。
    今秋开学以后,同人等屡次开会,日有讨论,越觉有组织学会之必要,遂公开订明本学会会名为励新学会,草拟简章九条并简明宣言一则,于十月三十一日实行宣布,当时列名发起者,系王志坚、吴隼等十一人。③
    列名发起励新学会的11人之中,王志坚位居首位。王志坚主编《泺源新刊》,名闻当时。在励新学会中,邓恩铭的重要性可能比王尽美还要突出。1921年11月在赴伊尔库茨克会议所填写《调查表》之中,邓恩铭称有“励新学会委任状”,表明他系以励新学会负责人身份参加该会;王尽美则以“山东劳动报记者”身份参加该会。④励新学会成立之后,出版《励新》半月刊。成立励新学会,乃为解决种种社会问题。⑤初步觉醒的山东青年和知识分子,尚无能力解决种种社会问题,在社团章程上便体现出较
浓的模仿痕迹。《励新学会章程》及其成立宗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胡适《新思潮的意义》一文的影响。⑥
    出现这种情况也并不奇怪。当时各种主义、学说“纷然杂陈”,“布尔什维克革命学说作为一种新理论也加入其中成为被讨论的论题”。⑦马列主义只是吸引知识分子的众多理论之一,以至孙中山都感到非常疑惑:“社会主义有57种,不知那一种是真的”。⑧胡适其时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注重研究具体事实、经验,他本人“并不拒斥研究主义”,“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⑨况且,“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还没有真正出现,谈论社会主义的主要还是无政府主义者、国民党人、进步党人和社会党人”。⑩胡适的态度“不尚空谈”,冷静、理性,陈独秀也曾持此论,“我敢说最进步的政治,必是把社会问题放在重要地位,别的都是闲文”。因此,励新学会深受胡适的影响是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