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事司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
  坚守职业道德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主题:爱国守法
    承担社会责任 担当学生表率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袁振国福建中考成绩查询网站入口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把爱国守法列为第一条,充分反映了中国特和时代要求。
  爱国守法是我国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教师法》规定,教师要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和法制教育;《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教师必须首先要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贵州公务员考试面试名单
  爱国守法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责任。高校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明传承的重要使命,特别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加剧、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爱国守法,是高校教师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教师应该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
  爱国守法是高校教师应有的道德担当。高校教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承担者和依靠者。在价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舆论导向的作用日益凸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利益,高校教师应当成为榜样,自觉抵制违反国家法律、有损国家形象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言行,为国家持续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热爱祖国人民 遵守法律法规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黄进
  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来看,教育一直是国家教化的重要方式,教师一直是社会道德的重要载体,教师职业一直是最受社会尊敬的职业。做爱国守法的支持者、践行者、宣扬者,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属性和应有之义。
  爱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属性。首先,国家发展的兴衰在教育,国际竞争的关键是人才,而教育的根本在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就是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作贡献。爱国不能是一个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教书育人的行动上。其次,教师体对社会现实具有天然的关注,这既是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士大夫精神的传承,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是热爱国家的具体表现。再其次,教师体大都能够客观理性看待我们改革开放事业当中存在的问题,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了信心,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了感情。
  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应有之义。首先,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教师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其次,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都要求教师坚持学术操守,牢记学术责任,恪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不在课堂上散播影响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再其次,守法还要求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做守法的新一代公民。
  传承社会精神 培育国民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熊晓琳
  爱人民、爱国家是文明社会的一个基本准则,也应该是教师行为规范最起码的要求。教师作为社会精神价值的传承者,对于自己在这一点上的责任必须有非常清楚、明确的认知。
  教育是引导人的社会活动,它在人的观念确立、习惯养成、知识习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机构是国民成长和培育的重要场所,教育机构的工作者——教师,承载着培育国民成长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未来。所以,从事教育职业,要把国家利益、学生的成长放在重要位置。由于教师的言行会对受教育者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自身应该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要做社会良性秩序的维护者和建设者,要做积极、健康个人行为的示范者和倡导者,要为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动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校园的和谐建设。同时,要把国家的利益和学生的健康结合起来,教育活动中要心系国家利益和学生的成长。仔细去品味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看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根本命运的,不是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科技,而是潜藏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背后的观念和知识,而这些根本的精神内容,必然主要依靠教育,依靠教育者,这是人类历史中大国成长的基本经验。一个教育不发达的国家很难谈国家未来的前途;一个不能把国家利益和学生成长合理结合起来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偏颇。
  主题:教书育人
  立足人才培养 坚持立德树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林崇德
  教师的职业就是专业,就是教书育人的事业。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是衡量高校教师师德的根本标准。我们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我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教师,我按这个校训行事,长期以来一直担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1982年开始带硕士研究生,1985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截至今年暑假我已带出了77位博士,他们中有49位晋升教授,42位成为博士生导师。他们突出的特点一是业务过硬,相当一批成为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有的还成为国外名牌大学的教授,有的获得了国内长江学者或地方长江学者的称号;二是具有综合素质,大多数的学生既能当学者专家,又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三是作出了突出的业绩,有的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我举这些例子,无非是要体现我们这一代老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
  教书育人的前提是立德树人。于此,我坚持了四点:一是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我们要努力
实施“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集中体现在“师爱”上,在跟学生的相处中,我关心学生的“八子”:“帽子(学位)、位子(职称)、票子、房子、内子(妻子)、外子(丈夫)、孩子和台子(发展平台)”,从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二是严慈相济,提倡“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既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又要教育他们立志成才;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有特结合起来,做到因材施教,包括学生的学位论文,不一定从导师的课题出发,而是从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基础出发;四是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兼职的关系,从1993年开始,我进入了中国心理学会的领导层,社会工作达几十种之多,但我从不收兼职费,仅仅是为对方的学术建设出一点主意。
  以学生为根本 用真爱去育人
  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田建国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的名言高度概括了以学生为本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高尚,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出发点,也是教育归宿;学生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教育
是引导不是去左右,教育是影响不是去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去教训,教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真正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让学生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2022吉林省公务员考试  以学生为本的本源价值,是坚持育人首位。教师要坚持育人首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传授是基础,能力建设是核心,人格养成是根本,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公平惠及所有学生。
2021年注会准考证打印入口  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内涵,是尊重学生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行为主体,生命主体,个性主体。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了解学生主体需要,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力。
  以学生为本的本质灵魂,是热爱学生。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大计大爱为本。大爱是教师的灵魂,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大爱是无形的,但最具感染力、穿透力和生命力。陶行知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要以大爱之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遵循教育规律 实施素质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董奇
  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规律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生互动过程等诸多方面。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遵循教育规律,应尤其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高等学校学生的年龄跨度大,身心发展所处阶段多样,如何准确把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需要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不断深入探讨。二是学科学习本身的特点与教学规律。不同的学科在知识体系、理论假设、方法论上差别很大,寻学科教育与学生特点的最佳适配点,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提高学科人才培养水平非常重要。三是学习的规律。学习本身有很多规律可循,遵循学习规律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极为重要。四是动机与情感影响学习活动的规律。动机和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育风格、师生关系的状况等均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五是注重评估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重视
国家公务员2023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将有利于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六是重视学生的深度参与和体验。深度参与和体验在知识转化为能力、观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只有科学合理地给学生提供大量亲身参与、实践体验的机会,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不断加强对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认识,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遵循,这是教育工作者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
  主题:敬业爱生
  忠诚教育事业 真心关爱学生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史宁中
  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四方面的职业道德素养,即:热爱教育事业,有自己真正理解了的教育理念,能够全面把握学科知识,会反思和会研究。在这四个方面中,热爱教育事业是前提性的条件,其核心是始终要有爱心和恒心,自愿投身于教育事业,无论遇到
什么困难,无论有怎样的诱惑,都始终坚守在本职岗位上,做到“敬业爱生”。
  “敬业”是一项职业对其从业者设定的原则性道德规范。对于高校教师,“敬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当前,高校教师要坚决摒弃心态浮躁、学术功利化、轻教厌教等流弊,恪尽职守,乐教勤业,勇于创新,堪为师表,将“敬业”精神内化为一种道德自觉。
  “爱生”就是要真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他们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这正是霍懋征老师提到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要义所在,这也是东北师范大学多年来在教师中一直倡导“尊重的教育”理念的要义所在。
  校园献智奉爱 讲台燃烧激情
  《中国高等教育》总编辑 陈浩
  敬业爱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没有情就不会有爱,没有激情哪来大爱!大学教师面对
的是一个个充满求知渴望、充满梦想、充满激情、对未来充满希冀的优秀知识青年体,教书育人职责决定大学教师必须时刻保持充沛的工作激情,不断献智奉爱。有许多老一辈教师,一登讲台就激情飞扬,时刻把学生成人成才挂在心间,深受学生爱戴。现在有的大学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精神懈怠和心浮气躁之风,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成天围着讲台转没有价值,备课、上课不认真,严重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甚或下降。这种教学态度和精神状态,是谈不上敬业爱生的。激情唤起责任,激情改变平庸。唤醒大学教师的工作激情,是改变上述现象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