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一、当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来提供、旨在保障个人生存权和发展权所需要的最基本社会条件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和结果状态,其含义就是全体公民不论地域、民族、性别、收入及身份差异如何,都能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结果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其强调的是机会均等、资源共享和制度统一的概念,并不意味着人人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在承认地区、城乡、人存在合理差别的前提下,保障所有居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线均等”,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并将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十一五”以来,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建设取得进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国民
教育体系比较完备;基本医疗保障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始建立;城乡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失业、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和保障性住房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时期简阳人事考试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包括底线生存服务和基本发展服务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福利救助服务保障性住房等七个领域。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平衡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等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对社会公平的尊重和保障。由政府的权威和财政资源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尊重和保护这些基本权利,实现机会均等或起点意义上的公平。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举措。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弥补市场失灵,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统一市场,
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
二、吉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国民教育体系比较完备;基本医疗保障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始建立;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有文化站,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失业、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和保障性住房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在线教育考研频道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坚实基础
各项财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了条件。2010年,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602.4亿元,比上年增加115.3亿元增长23.7%。全省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206亿元比上年增加228.8亿元,增长23.4%。县级财政实力得到提升。全省县(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170.4亿元,比上年增加33.5亿元,增长24.4%。地方级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市)达到13个,比上年增加5个。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达到9个,比上年增加4个。
近年来,我省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已达到1787亿元,是2005年的2.8倍。我省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07年开始,已连续5年将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教育、科技、“三农”、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南京14名市管干部公示
?年,筹措拨付资金20.8亿元,用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08年至2010年,累计筹措拨付资金24.3亿元,全部解决了中小学教师工资历史拖欠问题。筹措拨付资金109.2亿元,用于促进就业和提高企业养老、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水平。筹措拨付资金51.6亿元,用于提高城市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缴费补助标准,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筹措拨付资金72.6亿元,用于“六路安居”和“暖房子”工程。筹措拨付资金31.6亿元,用于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
铜陵本地最新招聘信息
(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吉林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截止2010年12月末,全省各项社会保险累计覆盖人数已达2873.7万人次,同比增长1.1%。其中,养老保险598.8万人次、失业保险2
45.3万人次、城镇医疗保险1333.6万人次、工伤保险300.5万人次、生育保险310.5万人次、新农保85万人次。2011年7月末,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次2988.2万,完成年计划的99.6%,其中新农保试点参保率达到83.6%。新农保三批试点总规模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规模分别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88.3%和85%,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和25个百分点。到年底,各项保险参保总人次达到3000万以上,各项社会保险费征缴293亿元以上。
十二五期间,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和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三年内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3年全面推开,2015年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将城市规划区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险范围。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
2009年起,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当地城镇居民上年度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确定。城乡补助水平的大幅提高,使207万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更有保障。对有残疾、年老、重病等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低保家
庭给予重点救助。加大扶贫救灾解困资金投入,妥善解决农村“五保”供养,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和城市困难体的基本生活。加大对城乡孤儿、、城镇“三无人员”的救助力度,救助率要达到100%。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到2015年,实现全省县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
临沂市教育局最新消息
在提高保障性收入方面,吉林省主要采取“三提高三纳入”措施。“三提高”为: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2011年,吉林省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从1126元提高到1278元,增幅达到1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期养老金标准要超过2000元以上。提高失业金标准,2011年平均增长124元,平均增幅达到53%左右。提高城镇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从人均120元提高到200元,报销比例从60%提高到65%,“十二五”期末报销比例要达到70%。“三纳入”主要是把33.4万名厂办大集体企业职工和16.5万名“五七家属工”纳入养老保险范围;把“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范围;把“关破并改”等51万国企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范围。
增加医疗保障的现行做法。
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增加政府投入和财政补助,
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到2015年,力争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2%。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研究制定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积极推进信息平台建设,争取医疗保险结算在吉长两市率先实现“一卡式”服务。加快县、乡、村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到2015年,每个县至少有1所达到标准化水平的县级医院,每个行政村都要有卫生室,城市辖区和县级市都要有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贵州高考成绩查询登录入口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新农合制度,到2015年我省农民人均达到每人300元标准,逐步提高住院报销补偿比,基本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初步建立起稳定长效的补偿机制和规范高效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建设省级药品交易监管信息化平台和县级药品结算中心。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多种形式,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并逐步扩大改革范围。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