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120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 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需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
选调生承认的学生干部
B.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有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乙没有非法占有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支罪
C.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
D.成立贩卖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而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种类
正确答案:C         
解析:关于直接故意的一般认识内容,根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其一般认识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知自己行为的内容与社会意义。第二,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包括侵害结果与危险结果)。对侵害结果的认识不要求很具体,只要求认识到是某种性质的危害结果即可。例如,故意杀人时,只要求认识到会有人死亡即可,不要求具体认识到谁在什么具体时刻死亡。第三,某些犯罪的故意还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如特定的行为时间、地点、方法、行为对象、特定的主体身份等。A项中,甲明知财物为他人占有而秘密窃取,破坏他人对财物的持有状态,符合盗窃罪的主观要求。其对财物性质的错误认识属于违法性认识错误,不是故意的内容,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故A项不当选。B项中,乙明知自己的窃取行为可能侵害支管理制度,而容忍该结果出现,属于间接故意,可以构成盗窃支罪。故B项不当选。C项中,猥亵儿童罪是故意侵害儿童的性决定权的犯罪,当然要求行为人在对象的认识上符合直接故意——明知对方
一定是儿童,或者间接故意——明知对方可能是儿童。故C项当选。D项中,贩卖罪的主观方面是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贩卖行为会发生危害公众健康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其发生。要认识到危害性,首先要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能够危害公众健康的。只要认识到是,就可以满足本罪主观方面认识因素的要求,对的具体种类不要求必须认识到。这如同盗窃支罪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对象是或可能是支即可,而不需要认识到是手或步一样。故D项不当选。                       
                           
2. 王老太太重男轻女,经常虐待其7岁的孙女,在长达2年时间内经常不给饭吃、对其打骂。2008年8月某日,因为该孙女将镜子打破,王老太太将其耳朵打穿孔,使其丧失听觉。王老太太的行为构成:
A.虐待罪的结果加重犯
B.虐待罪和故意伤害罪.
C.故意伤害罪
D.虐待罪
正确答案:B         
解析:依据《刑法》第260条规定,虐待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经常或者连续折磨、摧残家庭成员身心的行为,王老太太两年时间内经常不给其7岁的孙女饭吃,构成了虐待罪。但是行为人故意使被害人受到伤害的,构成故意伤害罪。本案中应该实行数罪并罚。虐待罪是一个轻罪,不能包容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重罪行为。                        江苏中公卫生人才招聘
                           
3. 下列选项中哪项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A.甲乙酒后吵架,后发展到拳脚相加,不久,甲觉得体力不支,欲逃离,乙拿着刀紧追不舍,甲捡起一块石头朝乙扔去,正好打在乙的右眼上,致其右眼失明
B.甲见精神病人乙拿着刀在追赶自己的孩子,情急之下甲从家中拿出一条铁棍将乙打倒在地
C.甲进商场买东西时将自己的电动白行车停在商场门口,买完东西出来时,发现乙在撬自己电动车的锁,甲遂过去将乙逮住,在送往派出所的途中怕乙反抗,将乙打晕
D.甲家经常失窃,一天晚上乙前去甲家串门,甲听到院中有响动,随即拿起一根扁担站在门后,等乙走近的时候用扁担猛打过去,致乙重伤
正确答案:A         
解析:根据《刑法》第20条第1款的相关规定,构成正当防卫的条件是:(1)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如果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行为人有可能成立“假想防卫”。如本题D选项中的情形。(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时,进行所谓“防卫”的,称为防卫不适时。防卫不适时有两种情况:一是事前防卫;二是事后防卫。防卫不适时构成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本题C选项中甲的行为即属于事前防卫。(3)具有防卫意识,即必须具有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意图。防卫意识包括防卫认识与防卫意志。防卫挑拨、相互斗殴、偶然防卫等不具有防卫意识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需要注意的是,在斗殴过程中或结束时,也可能出现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因而也可能进行正当防卫。如本题A选项中甲的行为,因为甲
已经停止斗殴了,乙仍紧迫不舍,甲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打伤乙,成立正当防卫。(4)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5)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需要注意的是,第三者制止精神病人的侵害行为而致精神病人受损属于紧急避险,而不是正当防卫,因此,本题B选项中甲的行为是紧急避险。                       
                           
4. 关于自杀的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哪项?
A.甲男与乙女是恋人,因恋爱不顺相约割脉自杀。乙女害怕不敢下手,于是请甲男帮她把自己的腕动脉割断,先甲男而去。而甲被人发现救起。对甲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论处
B.甲、乙因悲观厌世。某日,二人在公园僻静的地方约会后,选好一棵树后各自上吊自杀,被人发现后送到医院,甲侥幸生还。对甲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C.甲男与乙女恋爱,后甲因家庭原因提出分手乙不同意,无奈之下,甲弄了两瓶 (一真一假),欺骗乙女说“今生不成相邀来世”,之后二人各自吞服一瓶自杀。乙死亡,甲苟且偷生。对甲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D.甲、乙因婚姻问题受到家长的反对,选好一棵树后想要各自上吊自杀,但乙女因为害怕总将绳索套不到脖子上,就请甲将其抱起来后,将绳索套到自己脖子上。随后,甲又上吊,但被别人发现救活。对甲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正确答案:B         
解析:者中,在有人自杀未遂的情况下,其是否属于故意杀人罪,应当分情形处理。的各方各自产生自杀的意图,约定同时实施自杀的行为,对其中的自杀未遂者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故B项错误,依题意,当选。行为人教唆、帮助他人自杀,自己同时也实施自杀行为,但自杀未遂,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故A项正确。当行为人引诱他人自杀,并表示自己要同时自杀,但实际上引诱者并未实施自杀行为,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故C项正确。的,一方由于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勇气自杀,要求另一方先杀死自己然后再自杀,但是杀死对方者自己却自杀未遂,性质上属于受嘱托杀人,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故D项正确。                       
                           
5. 甲男与乙女恋爱不成对乙家心存不满,将一包老鼠药投入乙家水缸后离去。后甲男回家后即将投毒一事告知其夫,夫马上带着甲男赶回乙家,此时乙家正准备用水缸中的水淘米做饭,甲男告知乙家投毒一事,并在其夫的帮助下将水倒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男不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甲男的犯罪形态是既遂
C.甲男的犯罪形态是未遂
D.甲男的犯罪形态是中止
正确答案:D         
解析:依据《刑法》第114条的规定,投放危险物质罪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一般认为它是危险犯,只要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就构成犯罪既遂。对于甲男的行为即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但对其在投毒行为完毕、法定
的危险状态出现之后,又积极采取措施解除危险状态并防止实际损害结果发生的行为能否认定为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中止形态,是本题关键。投放危险物质罪作为危险犯,是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在投放危险物质罪中,只要行为人故意实施了投放毒物的行为,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即构成犯罪既遂。但是,在危险状态出现之后、实际损害结果发生之前,行为人主动采取措施、防止了实际损害结果的发生,能否认定中止?根据陈兴良教授的观点,在实行行为完成之后、结果发生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叫做“实行后阶段”,在存在实行后阶段的情况下,如果在这个阶段有效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应该认为存在中止的可能性,这就是《刑法》第24条第1款“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之规定的原旨。所以,本案中,应该认定甲男的行为构成犯罪中止:第一,甲男防止行为发生在实行后阶段;第二,符合停止犯罪的自动性条件,即出于真诚悔悟或对被害人的怜悯或受到他人的规劝,故甲男有自动性;第三.符合防止结果发生的有效性条件,即甲男在其犯罪既遂结果发生前,自动积极地采取必要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所以D项正确。                       
                           
6. 关于教唆犯,下列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A.甲某唆使乙某(15岁)在火车站盗窃行人财物,甲某不是教唆犯
cet四级成绩查询B.甲某唆使乙某人杀害丁某,后乙某觉得太危险放弃了犯罪,甲某的行为是教唆犯未遂黑河学院
C.甲某唆使乙某盗窃财物,遭到乙某的拒绝,甲某构成盗窃罪
D.甲某唆使乙某盗窃某银行,并向其传授打开银行保险柜的方法,甲某构成盗窃罪和传授犯罪方法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刑法》第29条第2款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属于所谓教唆(本身)未遂的情况。包括被教唆人没有接受教唆、接受但未实行的情况。故A、B、C项正确。对于D选项中甲就同一种犯罪实行教唆并传授犯罪方法,应认为教唆犯,不实行数罪并罚。提醒注意《刑法修正案(七)》新增了第262条之一,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而A项只是甲教唆乙一人盗窃行为,并不成立本罪。                       
                           
7. 以下关于共同犯罪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是哪项?
A.甲命令乙引诱丙盗窃他人财物,丙同意,甲和乙之间也是共犯关系
B.甲约好乙共同报复丙,二人将丙打成重伤,但无法查清是谁的行为造成重伤,二人仍然成立共同犯罪
C.甲值班时以为不会出事,擅自离岗位回家睡觉,结果乙偷偷进入仓库,盗走单位财物,甲、乙人不成立共同犯罪
面试必背100例D.甲以为乙已经满16岁了(实际不满15岁),教唆乙盗窃财物2000多元,二人成立共同犯罪
国才考试准考证打印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间接教唆也构成共同犯罪。B项属于共同实行犯。C项犯罪主观方面不同,即无共同的犯罪故意,故不成立共同犯罪。D项教唆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犯罪,成为间接
正犯,不能成立共同犯罪,故D项错误,依题意,当选。                       
                           
8. 穆某出于钱财的目的,从幼儿园将一私营煤矿主刘某的儿子刘小伟骗走,但穆某写给刘某让他交钱赎人的信由于地址错误没有寄到,无法进行。穆某嫌成天照管孩子吃喝太烦,就将刘小伟带到异地以6000元卖掉。对穆某应当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