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2.【答案】B。解析: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等级。
3.【答案】D。解析:领会是认知目标的第二层次,它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4.【答案】B。解析:反应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兴趣”,形成价值观念的结果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
5.【答案】D。解析: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
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6.【答案】A。解析:形成价值观念,是指学习者确认某种事物、现象或行为是有价值的,学习者将外在价值变为他自己的价值标准,形成了某种价值观、信念,并以此来指引他的行为。
7.【答案】A。解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建立。
8.【答案】D。解析:赫尔巴特第一个进行了教育学科学化的努力,他以伦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目的论,以心理学为根基建立教育方法论,并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因此,赫尔巴特被称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9.【答案】B。解析: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大学英语四级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10.【答案】B。解析: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B。解析:我国正式颁布与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
15.【答案】B。解析:制度文化指的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行的学校管理制度体制,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等内容,是规范文化。它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制度。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尊重与参与、学习与创新、发展与诚信等价值观的确立、服务、激励、保障等学校制度文化的构建。具体包括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认识,教职工个体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制度的激活,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学校部门体的制度,常规的档案管理、宣传、外事工作的制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的文化建设。
16.【答案】C。解析:师生关系是教师工作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17.【答案】D。解析: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18.【答案】B。
19.【答案】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1.【答案】C。解析: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由于班主任相对于各科教师来说在德育方面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职责,是专门的德育工作者、班级管理者以及关系协调者,所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关键。
22.【答案】C。解析:观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23.【答案】C。解析:学生体和班集体有本质的差别,故A不正确;班级规章制度既包括明文规定的要求,也包括无形的准则,故B不正确;班集体是教师教育、培养的对象,也是班级成员自主活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最好载体,故C正确;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故D不正确。
24.【答案】A。解析:题中明确指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5.【答案】A。解析:绝对评价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体或集合之外,把体中每一成员的某种指标逐一与基准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其优劣。
26.【答案】B。解析:课堂测验,期中、期末考试更多体现的是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励学生继续加强学习。
27.【答案】C。解析:新课改背景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B选择中,不应强调质性评价,而是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更重要。
28.【答案】D。解析:课外教育指的是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或教育机构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9.【答案】D。
30.【答案】B。解析: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31.【答案】C。解析:考察的是质性研究的特点,探究教育活动的本质意义,不太关注研究的普适性。实证研究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实证研究方法是指利用数量分析技术,分析和确定有关因素间相互作用方式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广义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实践为研究起点,认为经验是科学的基础。广义的实证研究方法泛指所有经验型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法、实地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广义的实证研究方法重视研究中的第一手资料,但并不刻意去研究普遍意义上的结论,在研究方法上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结论上只作为经验的积累。思辨研究是以逻辑推导的方式进行的纯理论、纯概念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32.【答案】B。
33.【答案】C。解析: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重在智能的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重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与方法是关键性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途径。
34.【答案】A。解析:结合题干可知从博学、审问、慎思到笃行是一个过程,故应是教学过程。准考证电子版
学考成绩查询入口
35.【答案】B。解析:布鲁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36.【答案】B。 37.【答案】B。
38.【答案】C。解析:题干的表述是层次类型说的观点,该观点的提出者是蒲心文。
40.【答案】D。解析:形式教育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41.【答案】C。解析:取样的适当性会影响到测验的信度。如果测题数量太少,不能代表整个学习内容的全域,这样的测试必然带有偶然性,其信度不可能很高。要提高信度,一般来说,增加长度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当新增加的题目和原来的题目取自同一总体,即与原题目具有同质性时,增长测验才能改进信度。增加测验长度的效果遵循报酬递减率,即当测验达到一定长度后,增长测验往往得不偿失,有时会引起学生的疲劳和反感而降低可靠性。为节省经费和时间,有时还需要把过长的测验适当缩短,而不使其对信度有大的损害。总之,增加测验长度可以提高信度,但是测验长度须有一定限制,并非越长越好。
42.【答案】A。解析: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包括: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个性,其中传授知识是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的基础,因而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
43.【答案】B。解析: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44.【答案】C。解析: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该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45.【答案】A。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46.【答案】C。解析: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47.【答案】D。
48.【答案】C。解析:说课就是面对其他教师说明自己如何组织一堂课,即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
49.【答案】B。解析:隋唐后建立了科举制。
50.【答案】A。解析:在课程实施方面,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51.【答案】C。 52.【答案】D。
53.【答案】D。解析:教学过程的统一说的基本观点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的活动。如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互作用,教与学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学校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54.【答案】C。解析: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设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程序;选择教学形式、学习活动、学习材料和教学媒体;设置学习环境。
55.【答案】D。解析: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数学的实地测算、地理的地形测绘、生物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属于实习作业法。
56.【答案】B。
57.【答案】D。解析: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全过程。
山西人事考试网最新入口58.【答案】A。解析:信度是指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59.【答案】A。解析:根据实施功能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60.【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61.【答案】AB。解析: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是对立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学生达到国家在德、智、体、美、劳等基本范畴规定的所有受教育者都应达到的基本标准,最终实现身心和谐发展;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动力。
62.【答案】ACD。解析:登山属于体育活动。
63.【答案】ABCD。解析:查阅文献的方法有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阅法、综合查法。
64.【答案】ACD。 65.【答案】ABC。 66.【答案】ABD。
67.【答案】ABC。解析: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8.【答案】BCD。
69.【答案】ABC。解析:设计与开展一次好的主题班会必须把握三个要素:主题、内容和形式。
70.【答案】ABCD。
71.【答案】ABD。解析:隐性课程的教育因素隐蔽在其他教育因素(如校园文化、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内容传达的价值观等)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影响学生,即“润物细无声”。
72.【答案】ABCD。
73.【答案】BD。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是启发性原则。“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习到的东西,要时常复习、实践,强调巩固性原则。“各因其材,各尽其能”强调的是因材施教原则。“温故而知新”强调的是巩固性原则。
74.【答案】AB。解析: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领会知识包含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个部分。
75.【答案】ACD。解析:师生关系的构成: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三、判断题
76.【答案】T。解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77.【答案】F。解析: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认为,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活动。
78.【答案】T。解析: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的制订不应违背教育目的,但又不等于教育目的。
79.【答案】F。解析:提出高速度高难度教学原则的是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是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
80.【答案】F。解析:题干所描述的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是“五育并举,以德为先”。
81.【答案】T。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界定:“教
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82.【答案】F。 83.【答案】T。 84.【答案】T。
85.【答案】F。解析:能确立因果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实验研究的优点。
86.【答案】F。解析:教学目的只对教师的教有直接指向作用,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使教和学的目标一致。
87.【答案】T。
88.【答案】T。解析: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
89.【答案】F。解析: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公共基础知识题库2020
90.【答案】T。 91.【答案】T。 92.【答案】T。
93.【答案】T。解析: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还有练习巩固,从课的类型上分这是一节综合课。考查概念的识记。
94.【答案】F。
95.【答案】F。解析:新课改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四、材料分析题
96.【答案】ABC。解析:A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B和C选项为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一,面向全体学生。我国这些年努力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比如说教师赞许的目光是不是只给了前三排;教师的微笑、点头或关注等,是不是只给了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听话的孩子,这就是考验教师是不是面向全体;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D的评价不够全面,因为学校只是立足于少数人的智力发展。
97.【答案】D。解析:这道题的关键词“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也就是在教育起点上公平,追求学生的发展随其特点而不同。
98.【答案】D。解析:题干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这是正性显性功能;“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这是负向隐性功能。2022年药师资格证报考时间
99.【答案】ABCD。解析:在朗格朗看来,终身教育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的整个一生的教育,不能局限于青少年阶段,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是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帮助人们掌握不断学习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以达到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高度适应。终身教育是一个宏观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