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语文
2023.01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变化,为出行活动提供参考,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漫长的没有现代技术与文明的时代里,人们又是怎样进行天气预报的呢?
我国的天气预报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祭祀、农业生产、战争等重大活动都需要预知天气。有人曾对殷墟出土的317片甲骨文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卜雨93片,卜晴4片,卜暴雨5片,卜雪、卜雹各1片。但仅依靠
龟壳灼烧后的裂纹形状进行占卜预测天气,其准确程度值得怀疑。千年来,人们通过看云、辨风、识星象来观察天气,积累一定经验后,可知一地某些天气变化规律,从而进行预测。秦汉时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都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
上世纪,科学家发明并应用气象仪器定量测量大气状态变量,汇总各地气象观测数据绘成天气图,天气预报开始变为应用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所有的天气图都是手工绘制的,气象专家利用各种技术,从天气图表显示的天气类型出发,将现在和过去类似的天气类型作对比,预测出当前的天气系统在几小时或几天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天气预报诞生,预报准确率也得到大幅提升。数值天气预报是指根据大气实际情况,在一定的初始和边界条件下,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作数值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以此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
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依赖确定性物理规律的数值计算能否彻底解决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呢?答案并不那么乐观。大气运动包含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其初始场的偏差难以避免,如果初始偏差在处理过程中保持稳定,对大气系统的预测也可能得到相对稳定或确定的结果,遗憾的是在
大气这一非线性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导致,初始有效信息最终会全部消失,预测结果将出现重大错误。
(取材于钱维宏、林建设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来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的冬奥会,要面临山地环境“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情况。降雪、气温、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与赛程安排、比赛成绩,特别是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冬奥会期间,贯穿3个赛区的441套现代立体观测设施,与各类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共同形成“三维、秒级、多要素”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了冬奥赛区的精密监测,做到了“百米级、分钟级”预报。
冬奥会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是我国近年来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这背后离不开预报技术的发展。
单一数值预报存在不确定性问题,作为新技术的集合预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途径。集合预报的创新之处是不再使用单一的初值启动计算,而通过一组初值的集合来进行判断。集合中的每个成员虽不能被确认为真值,但都有着同等的代表性。从这些相差不大的初值集合成员就可以得到一个预报结果的集合,即“集合预报”。除了对初始场进行集合外,还要对模式的物理过程和模式本身进行集合,以降低单一预报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在确立集合成员时,首先需要确认每个成员特征的一致性,即各成员初始场相差不能过大;其次,各成员保持适度的离散性,目的是在不出现系统性误差的基础上,确保
大气的真值大概率被包含在集合成员之中。
集合预报产品最初级的应用是通过集合预报结果可以获取集合均值,再由气象专家进行会商,并对可能的错误和遗漏进行修正和补充,最终形成单一结果。通过集合预报,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某一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集合预报的最大优势是在服务于决策时,能做到不错漏天气系统变化任何一种可能,力争“万无一失”。目前,集合预报技术在我国台风与海洋预报中有很好的应用。
(取材于许小峰、段吴书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近年来,气象指数承担着帮助人们“消化”天气预报的角。不同的气象指数,目标受众不同。想要指数贴心、好用,一方面需要设计者用心,另一方面,公众也要充分认识自身需求以及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采访对象:王静,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中国气象报:目前有哪些气象指数?它们究竟是怎么出炉的?公众可以在哪里查?
王静:中国天气网对外发布的气象指数多达30种,与人们吃穿住行相关的常用生活气象指数有10余种,
如穿衣、洗车、晨练、紫外线指数等。气象预报指数是气象部门根据公众普遍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和地理区域差异对气象敏感度的不同要求,引进数学统计方法,对压强、温度、湿度等多种气象要素进行计算而得出的量化预测指标。人们可以通过气象部门的、微博以及小程序等渠道查询各类气象指数。
中国气象报:这些指数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王静:气象指数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象要素具象化,直观地表现为数字和等级,以加深人们对气象条件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做到因天制宜,明明白白生活。如北京市气象局与同仁医院长期合作,在全市各区设置花粉观测点,通过“气象北京”“花粉监测预报”小程序等发布花粉观测和分级预报结果。另外,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起的灾害,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气候,不适应气候,不保护气候。上海市气象局调查显示,如果用空调指数科学调整空调使用时间,模拟出的结果为1台1.5匹空调全年至少可节约330度电,少排放0.3吨二氧化碳。
中国气象报:气象指数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会计报考时间2022年报名王静:气象指数的研发会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我们也在不断努力简化气象指数术语,使其更接地气,真正方便人们生活。
(取材于《中国气象报》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古人根据生活实际经验预测天气的一项是(3分)
A. 殷墟甲骨文拓片上记载了商君命人占卜是否下雨的卜辞:“食日,至中,日不雨。”
B. 《论衡》记载:“故天且雨,蝼蚁徙,丘蚓出,琴弦缓,痼疾发,此物为天所动之验也。”
C.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录了“东风解冻”“虹始见”等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天气特征。
D. 民间流传着“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生活谚语。
2. 根据上下文,填入材料一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是(2分)
A.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D.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集合预报”成员特点的一项是(3分)
A.  同等代表性
B.            特征一致性
C.  适度离散性
D.  结果单一性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诞生的数值天气预报,可直观反映一定时段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
B.  北京冬奥会是在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因此推动了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
C. 天气预报发展历经“经验预报”“数值预报”“集合预报”等阶段,终将实现绝对精准。
兖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D.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各地气象部门研发“气象预报指数”应该力求因地制宜。
5.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天气预报的技术发展是如何互促互进的。(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7分)
孙子有言: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
末也,拒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
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楼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
难。及肩之墙,有时百仞之城不能过也;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知求地利于崇山
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
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地利之微,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而变化于神明不测之心。城郭
山川,千秋不易也。起于西北者,可以并东南,而起于东南者,又未尝不可以并西北。不变之体。
而为至变之用;一定之形,而为无定之准。
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辕也,东泛之不可以西楫也,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尝无沮洳之地;东南多水,
而未尝无险仄之乡,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十步易辙,则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泽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执途之人,而求其为向导,向导其可恃乎哉?何也?向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向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
是故途有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于平日者也。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奇正断于胸中,死生变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此固大将之任,而非可问之于向导者也。凡吾
所以用多用寡,用分用合,用实用虚之处,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向导,从其可信,缺其
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岂徒寄耳目于仆夫云尔哉?
(取材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却六国而有余却:使……退却
②震秦陇,规三辅规:规则
③曾不及培蝼之丘、泛滥之水曾:竟然
④皆可以为敌难难:困难
⑤乌足与言地利哉乌:怎么
⑥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详:详尽,完备
⑦东泛之不可以西楫也楫:划船
⑧向导其可恃乎哉其:还是
A.①⑤
B.②⑧
C.③⑦
D.④⑥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
况且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
B.  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
只能浸湿车轮的小水流,有时连险要的深沟大川也不一定比得上它
C.  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
城邑山河,想都能固守是不容易的
D.  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
明辨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
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二段以诸葛亮、刘禅为例,正反对比,证明了剑阁的地理优势并不重要。
B.  第三段论及地利和地形的关系,作者认为发挥地利的作用需以地形为准则。
C.  第四段以“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喻指作战易被局部地形迷惑而难见全局。
D.  本文多处使用寓结论于反问的写法,体现出雄辩的气势,增强文章说服力。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
10. 孙子说“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作者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四、五段,概括
作者的观点,并说明作者这样认识的理由。(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10分)
11. 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②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根据上面材料,分别概括“忧”与“乐”的内涵。(4分)
北京招聘网站
(2)结合上面材料,并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忧”与“乐”关系的认识。(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题。(共9分)
瑶台聚八仙·梅影
张炎
余昔有梅影词,今重为模写。
近水横斜。先得月、玉树宛若笼纱。散迹苔烟,墨晕净洗铅华。误入罗浮身外梦,似花又却
似非花。探寒葩。倩人醉里,扶过溪沙。竹篱几番倦倚,看乍无乍有,如寄生涯。更好一枝,
时到素壁檐牙。香深与春暗却,且休把江头千树夸。东家女,试淡妆颠倒,难胜西家。
1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近水横斜”句,有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之意趣,表现梅树的疏落之姿。
B. “先得月”句,寓“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以梅影烘托出月的皎洁无瑕。
C. “探寒葩”句,“探”字有“探望”之意,生动写出词人赏梅之切、爱梅之深。
D.  “竹篱”三句,“乍”字写出梅影时有时无之态,引发作者人生如寄的感慨。
13. 本词对梅影的描写蕴含着作者的审美追求。请任选画线四句中的两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进
行分析。(6分)
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1)李白、李贺和李商隐同为浪漫主义诗人,但诗风有别,异彩纷呈。《蜀道难》中“上有
六龙回日之高标,①”句见豪放雄奇;《李凭箜篌引》中“梦入神山教神妪,②”句展瑰丽奇诡;《锦瑟》中“③,蓝田日暖玉生烟”句显隐晦迷离。
(2)古代散文中不乏理趣盎然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将郭橐驼介绍的能让树木活得长久且茂盛的方法“④, ⑤”,引申至对“官理”的深思;《石钟山记》中,苏轼以“事不目见耳闻,6    ,可乎”句,揭示了事须亲身探访,不可无依据猜测的道理。
德阳人事网(3)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可以借助诗文互证的方法。《离骚》中诗人以香草美饰来表现其高洁的情操,如“扈江离与辟芷兮,⑦”句,这正印证了《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⑧,⑨”。
湖北自考本科专业一览表(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5题。(共8分)
申论写作模板
15. 《红楼梦》中的许多对联与作品的环境、人物乃至主题都有着密切联系,能见出作者匠心。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下列对书中对联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虚幻境石牌坊上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表达了曹雪芹对
真假有无的辩证思考,也是本书“将真事隐去”的创作手法的体现。
B.  荣国府荣禧堂中的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敝焕烟霞”,巧妙描绘出往来于
贾府这个历时百年的“钟鸣鼎食”之家的人们衣饰华贵、身份显赫。
C.  大观园沁芳亭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妙在写“水”不着一
个“水”字,构成了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诗意画面。
D.  林黛玉居所的对联“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与潇湘馆翠竹掩映、一派清幽的
环境特点相契合,表达了黛玉对物是人非、功名易逝的感伤。
(2)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暗示书中有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请任选书中的一个人物,
结合原著的相关内容,对此加以分析。(5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风沙行
1968年,中央号召青年要到最艰苦的、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全班十二个党员纷纷带头表态,十二个人就全被分到北部边疆,东起黑龙江,西到新疆,一路撒开了去。我被宣布分往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查了一下地图,在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心想,此生要和风沙打交道了。
几经辗转,待安顿好住处,我就与几个先到的待分配同学到街上去转转。我们见惯了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