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
33
产 城
高职院校职称量化评价体系构建
王亚新
1 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经历了从 “职务任命”到“职称评定”再到“职称聘任”的历史流变,每一次制度的变革与确立都是诸多因素博弈,最终顺应历史发展进程的结果。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打破职称评审中一味重视科研成果的壁垒,将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量化,是平衡高校与师生权益,促进教师队伍多元化发展,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必要之举。
2 高职院校职称评价困境江苏自考专业科目一览表
2018年以来,中央与地方纷纷出台文件,要求在职称评审中,健全制度体系,消除化解痼疾,合理标准政策,科学制度管理,指明了职称评聘工作改革方向。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职称评价仍然以科研成果为主要指标。重科研成果(论文、课题),轻教育教学、职业技能,这是不符合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摇篮的高职院校,除了教育教学,还兼顾社会服务、技能培训,这些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功能多样、发展全面、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因此,高职职称评价指标在兼顾科研成绩的同时,还应综合考虑教师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职业技能等因素,形成一专多能,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体系的建设充分考虑多元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多元评价
价值感的一致性和多元评价结果的公平性等问题。评价指标不能够仅仅重视业绩数量,而轻视业绩质量,但在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中,后者难以用实物体现,难以用量化指标评价。因此,量化评价指标并不仅仅是数字的简单累加,还要体现职称评审的导向性,增加对教师实际能力的考核,改变当前评审中对业绩“质”的把关不足。
3 高职院校职称量化评价思路
本文提出一种高职院校教师不同发展方向的多元化综合量化评价办法,引导高职院校教师在履行本职
工作的基础上,一专多能。即评审教师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职业技能、教育教学、学术研究三种类型之一参与职称评审,在量化评审条件时,针对不同的教师类型,配以不同的权重,根据业绩条件,采取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价,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分值统计。
4 高职院校职称量化评价指标
评价体系将评审条件分为一级指标:任职情况、教学工作、学术科研、职业技能、表彰奖励。每一项一级指标下设立若干细化二级指标,涵盖学位学历、企业经历、教学情况、科研发明、竞赛获奖等教师基本情况和考核业绩。针对不同指标设立得分规则,形成量化评分表,不同类型教师评审指标、评分规则相同,但每一项目分值比重不同。以职业技能型教师职称评审条件量化表为例。
职业技能型教师职称评审条件量化表
序号一级项目二级项目
得分规则
1
任职情况
10%
学位学历
6%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计100分;全日制全脱产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非脱产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在职硕士学位、双学士学位依次递减20分计分。此项不累积计分,以最高学历学位分值计算企业工作年限4%申报当年已在企业专兼职十五年及以上,计100分;十五年以下十年及以上计80分;十年以下五年及以上计60分;五年以下一年及以上,计20分。
2 教学工作20%
教授课程5%申报某一专业技术职务,其教学工作总量中有三分之二及以上的课时量为申报专业的专业课程时,计100分;三分之二以下,二分之一及以上为申报专业的专业课程时,计60分;二分之一以下,三分之一及以上为申报专业的专业课程时,计20分。
任课数量领队证考试
5%
平均周课时14节及以上,计100分;平均周课时14节以下,10节及以上,计60分;10节以下,6节及以上计20分。教学建设
10%
受聘现专业技术职务期间,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等建设项目,获国家级立项建设,主持人
得 80 分/项,获省级立项建设,主持人得60 分/项,获院级立项建设,主持人得 40 分/项。前二分之一参与者分别按上述分值的
50%计算,后二分之一参与者分别按上述分值的 20%计算。3
学术科研
20%
论文5%受聘现专业技术职务期间,被 SCI (科学引文索引)、EI (工程索引)、ISTP (科技会议录索引)收录刊物 100分/篇,在国内公开
出版核心刊物60分/篇,在国内公开出版刊物20分/篇,第 2 名作者分别按上述分值的 50%计算,第 3 名作者及以后分别按上述
分值的 20%计算。专著/教材
5%专著:受聘现专业技术职务期间,出版学术专著 20万字及以上100 分/部,10 万字以上不足 20 万字 60分/部,5 万字以上不足 10
万字40分/部,不足 5 万字的 20分/部。
教材:受聘现专业技术职务期间,主编教材 15 万字以上的(个人完成 3 万字以上)80 分/本、副主编 60 分/本,参编 20分/本。课题5%受聘现专业技术职务期间,科研课题(项目)获得立项。
主持国家级100分/项,省(部)级80分/项,市(厅)级60分/项;院级40分/项。参与者前3名分别按上述分值的50%计算,其余的
分别按上述分值的20%计算。
发明专利5%受聘现专业技术职务期间,获与学院所开设专业相关的各类专利。发明专利 100 分/项,实用新型专利 40分/项外观专利分值20 分/项。多人参与的前3名参与者分别按上述分值的50%计算,其余的分别按上述分值的20%计算。4
职业技能
40%技能竞赛30%受聘现专业技术职务期间,取得国家级奖项第一主持人计100分,其他人员计80分。
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分别按 60、40、20 计分;院级一等奖计 10 分。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按上述级别分值80%计算。技能大赛级别认定按学院相关文件执行。职业资格10%按照人社部最新公布认可的职业资格,取得与申报专业相关的一级职业资格的计 100 分,二级职业资格计 80 分。(以最高级别
计分,不累计,教师资格证除外)
5
表彰奖励10%个人获奖10%受聘现专业技术职务期间,获得国家级表彰、奖励计100分,省级表彰、奖励计 80 分,厅级表彰、奖励计 60 分,校级表彰、奖励计 20 分,脱贫攻坚工作中获得县级表彰的视同校级表彰。
备注:凡有违反师德师风行为受到学院及以上通报批评的;出现一级教学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
(下转第42页)
数字应用2022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上半年
42
产 城
的影响,依赖专业人员操作,在大口径非金属管中运用的可靠性还有待改进。
(三)分区检漏法
分区检漏法主要是指用流量计测漏,第一步骤先将与要检漏区域相连的阀门关闭,确保其与其他区域分离开来。第二步骤取一条消防水带,一头连着检漏区域的消火栓上,另一头连着带流量计的专门测试设备上。第三步骤取另外一条消防水带,一端接在其他区域的消火栓上,另一端接在流量计的测试装置。第四步骤打开消火栓,向被隔离的区域供水,在这过程中,流量计能将该区域的流量以及漏水量直接测出来。一旦发现有漏水的情况,可以通过依次关开此区域的阀门,便可知道是哪一段管道漏水。流量检漏法的优势在于能迅速准确到大的漏水点,其缺点是在检漏过程中关阀会影响区域正常供水。
(四)夜间最小流量法
夜间最小流量法主要用于DMA独立计量区的夜间流量分析,夜间最小流量是独立计量区漏损水量的重要评估指标。夜间最小流量大部分时段出现在凌晨1点-5点。此时大部分居民已经休息,除了部分晚归者以及夜间冲马桶等用水外无其他用水,因此在此时间段内的最小用量最接近真实漏损量。需要注意
的是该方法在应用时需要基于管网流量、压力等实时监控数据,对于软件系统有一定要求。常用的夜间最小流量数据处理方法有两种:
(1)经验法。对于同一地区的居民生活习惯虽然相似,但彼此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但这种差异存在着相似性,可以通过统计学的方法确定一个正常夜间最小流量的控制范围,一旦超出该合理区间,就应当及时报警,提示用户查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
(2)比较法。将夜间测得的最小流量与日平均小时流量比较,如果夜间最小流量与日平均小时流量的比值(漏损率)超过某一百分点,即可认为
该区域管网可能出现异常。
湖南考试教育院随着探漏技术地进步,目前也出现了依靠分区计量系统、管网水力模型、数据采集与监视系统和软件算法等工具来实现管网漏损检测的新型软件技术,例如采用灵敏度矩阵法识别单个漏损点、采用优化校核法识别多个漏损点或漏损区域、人工神经网络等新方法。软件技术相对硬件技术来说更加智慧,具有成本低、人工劳动强度低、检测效率高等优点,但是软件技术无法精确定位漏损点,只能识别管网漏损点的大致位置,未来软硬件技术结合的检漏方法将成为一种趋势。
结语
综上所述,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与检测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以及综合性强、的工程项目,不能一蹴而成。为了有效降低供水管网的漏损率,供水企业要根据当地管网系统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网漏损检测方法,及时发现管道的漏损点,结合实际合理采用措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城市供水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同时也减少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锴妍,庞胜华,宋珍娜,等.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策略的国内外差异与思考[J]. 市政技术,2020,38(6):210-214,219.
[2]徐强,张佳欣,王莹,等. 智慧水务背景下的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12):4234-4239.
[3]陶武琦.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管理应用分析[J]. 科学与信息化,2019,000(012):P.148-148.
[4]王杉月,张葵,艾静,等. 供水管网漏损检测与识别技术研究进展[J]. 净水技术,2020,39(8):49-55.
(广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00)
呼市人事考试网(上接第33页)
5 高职院校职称量化评价的思考
已有论文对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工作的研究较少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基于学校特点、高职院校职能和工作实际,考虑教师发展意向,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研究更少。此评价方法,溯源高职教育宗旨,关注教师多路径发展的同时,实现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教学育人、职业培训等多方位职能。在保证侧重点不同,评分标准一致的基础上,允许高职教师向不同类型方向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相应的教学督查制度与人事管理规章的保障。为丰富完善评估主体的多样性,准予除行政主管部门外的,包括专家小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在内的利益相关主体参与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的信息公开性,增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提高教师对职称评审的认可度,到政府、社会、高校与教师四者之间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戴汉良.模糊综合评价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多元评价中的应
用——以教学型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5):127-134.
[2]经月美.高职院校职称量化评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
7(20):100-102.
[3]陈文滨,翁子健.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与制约因素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87-90.安徽省人亊考试网
[4]李查.高校教师职称综合量化评价体系的研究:以本科教学激励为背景[J].大学教育,2018(1):173-175.
[5]孙华,郭荣.新中国70年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历史演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教育学术月刊,2020(09):33-41+56.
[6]邓岩.第四代评估理论视阈下完善高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定体系的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11):4-6.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