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 确立远大的志向
1、 人生当立志
  人生贵立志。《吕氏春秋》提出:“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这里的意思就和法国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所说的一段话异曲同工。
志向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确立一个目标和方向;二是以顽强的意志去追求它。可见,“志向”一方面是确立理想信念,就是“立志”,另一方面是要为理想的实现努力拼搏。
说起立志,就会让我们想起很多有成就的人,正是因为有着远大的志向,他们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更让人佩服的是一些,他们可能没有常人的健全,但却有着坚定的志向,像高位截瘫的张海迪,他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她志向远大,发奋学习,自学四门外语及医学知识,义务为周围众看病,出版小说,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再如海伦·凯勒,生下来又聋又哑又瞎,她遇到的困难是一般正常人难以想象的,但她读了两所大学,成了世界上有名的盲文作家。这些人,他们没有我们健全,但是却因为内心远大的志向,使他们不言
弃,不放弃,取得了成就。
2、 立志当高远
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人生贵立志,而且志当存高远。志向有高远和下之分。把个人的立志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幸福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所立之志为高远之志。只为个人的前途和幸福而立的志为低下之志。高远之志,有着深厚的时代使命感、责任感。
一级消防工程师好考吗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人类幸福献身的崇高志向。15岁就“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立志让祖国“富强、独立起来”,他把自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情壮志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终于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缔造了新中国。
北大走出的第一个村支书:吴奇修,1983年以娄底地区高考“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大经济系学习。进入北大后,他计划是读本、读硕、读博,然后去教学当教授。在大三时,他已经开始为考研做准备。但一次社会实践改变了一切。1986年暑假,他与班上几个同学在温州、广州以及家乡涟源的农村搞调研,三地贫富的极大反差震撼了他。县领导在与他们见面时谈道,人才不足是制约涟源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暑假结束后,县领导又到北京邀
请就读北大、清华的家乡学子座谈,恳请大家毕业后能回家乡工作。他至今对那次座谈会记忆犹新,因为就是在那次座谈会上,他最终下定了回乡的决心。
1987年7月,在当地人们的一片流言蜚语,是傻子、糊涂蛋的议论声中,他开始在涟源计委工作。1991年,他出任当地一个村的扶贫工作组组长,目睹了当地农民的极端贫困,决心用自己的知识改变那里的贫穷。1995年,他主动要求到南部山区偏僻闭塞、贫穷落后的石门村担任支部书记,在家人“人家的官越做越大,你倒好,官越做越小”的抱怨声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最终使石门村从后进村变成了“全国文明村”。他本人则在199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2002年被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吴奇修,一个从穷困农村考入中国最高学府的农家孩子,北大的高材生,毕业时自愿选择到农村基层去工作,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轰动的新闻。然而,他毅然决然走这条路,并义无反顾地下到最基层,不仅仅在于他对家乡、对家乡人民的热爱,更因为他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感召下,校园里大家关心的是如何建设四化、振兴中华,怎样最大限度地为国家作贡献。吴奇
修选择去农村,就是这种融个人理想于社会理想的时代强音的体现,他从社会发展角度确立个人前进方向,知道农村需要他这样的人才“我是共产党员,我要把知识和青春献给农民”、“要把家乡改造得像广州、温州农村一样。”正是在这些信念的指导下,他来到农村,来到基层,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东奔西走、南下北上,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走出了一条中西部落后山区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走出了一条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独特的创业之路、成功之路。
他的成功证明了人生理想的实现不在于个人选择的道路是从发达的城市开始还是在落后的农村。关键在于是否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用自己的热情与才智,脚踏实地地去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
1999年,200多名没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回到了涟源,吴奇修兴冲冲地租了一辆车,请了30多人到村里参观,并希望他们留下工作。但毕业生们转了一圈就走了,说是过几天答复但再也没有回音。这着实让他伤感了一阵子。而从1987年至今,北大毕业生走进农村最基层任职的还没有第二人。填补了北大村支书空白的他对此有点失望:“农村要发展,缺的是知识,少的是人才。农村需要先进的观念和有知识的人去引导、组织,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北大的唯一,这不是一件好事。”
3、 立志做大事
  做大事不是借大事扬名,而是需要大智慧、大度量、吃大苦。因此,做大事能磨练一个人的心智和情怀。年轻人做大事,有利于开阔眼界、磨练意志、增长智慧。
  20世纪80年代初,有数千名内地大学毕业生自愿进藏工作。这些大学毕业生自称为“共和国最后一批理想主义者”,他们抱着崇高的理想,凭着一腔青春的热血和建设边疆的信念,放弃了可以分配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奔赴西藏。胡春华就是这批热血青年中的一个。1983年他从北大毕业后自愿进藏。在这批进藏的青年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陆续返回内地,他却留下来了,一干就是十几年。西藏的7个地市,他去过6个,70多个县他去了40多个。在环境艰苦、地广人稀的高原上,他经历了许多的艰难困苦,也成为他人生中的重要经历。他现在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2023国考调剂职位表
    大学生应该是有理想的人,而且应该是有崇高理想的人。大学毕业的时刻,就是去实现理想的出发时刻。你可以选择城市作为你的出发点,那里有舒适的环境、先进的设施、更多的机会,这些为个人的成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无疑使一条比较平坦的人生之路。但平坦的路很少能够直达顶峰。你也可以选择边疆,在那里,恶虐的环境、落后的设施、贫乏
的生活。在舒适与艰苦之间,在平坦与崎岖之间,在个人幸福与国家需要之间,具有高尚理想的人会选择后者。这些人或许会被人嘲笑成傻子。但那些已经选择走上这条道路的人知道,困难和挫折不是成功的障碍,它们就像是把矿石熔炼成钢铁的烈焰,为理想的实践者们铸就了抵抗磨难的钢铁般意志,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在献身边疆、建设国家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4、 立志须躬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理想的历程,应当从高处着眼,于细微处着手。没有踏踏实实的付出,再美的理想也只是空中楼阁。躬行,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具体的行动。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理想的实现踏踏实实地学习,踏踏实实地锻炼,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
  扬起生命新的风帆:张立勇,一个从赣南山区走出来的打工青年,他一边在清华大学食堂打工,一边坚持自学英语8年,参加托福考试成绩高达630分。他的好学,他的发奋,他的艰辛,他的成功,让人才济济的清华学子折服。张立勇家住赣南一个偏远而闭塞的小山村,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由于家境越来越窘迫,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家
里欠下了4000多元的债务,父亲筹得90多元路费,就这样,他带上自己的课本开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涯。他进入广东一家合资的玩具厂,那些玩具全部销往国外,订单是英文,纸箱上的字是英文,标的尺寸也是英文,不懂英文,工作中出了差错都不知道。他从帆布包里掏出英语课本,又买来英语词典当助手,每弄懂一个单词,心里都像喝了蜜一样甜,对学英语的兴趣油然而生。他买回了很多的英语资料,开始在厂子里帮助老板做简单的翻译。然而,紧张而繁重的工作任务,使他只能断断续续地学习英语。1996年,叔叔从北京打来电话,介绍他到清华大学食堂打工,玩具厂的老板再三挽留,表示愿意涨一倍工资。然而清华大学是自己心中一直向往的地方,他毅然辞工北上清华,在第15食堂当了一名切菜工。
  行胜于言,他将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作为学知识的突破口,开始了艰辛的自学道路。他请不起老师,一台旧收音机成了的“先生”。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在菜墩钱、窗口前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但天天晚上学到后半夜,早上起来学1小时,午休时学40分钟,晚上7点半下班学到凌晨一两点。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即使是吃饭的15分钟他都要挤出8分钟,躲在一边背英语单词。寒来暑往8年,他天天坚持按时间表的安排走。2001年,他参加了当年的托福考试,630分。而一般托福的满分是670分,这个成绩就是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高材生
也很难达到。清华学子折服了。一时间,在BBS论坛上,关于他的话题成了热点。今年考研国家线会升还是降
    理想人人都会有,但并非人人都能成功,尤其是现在,实现理想更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有理想,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的人,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未来。张立勇就是这样的人:家境的贫寒没有阻断他勤奋求学的脚步,带着课本打工的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从英文订单、英文尺码上开始学习英语;繁重的工作没有消磨他执著追求的梦想,从切菜到打餐,他抓住一切可以运用和练习的机会。终于在不懈努力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学英语,上大学。他的事迹告诉我们:立志须躬行。
浙江公务员待遇太高了
  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而对着人生中的挑战与机遇,我们更应该深刻地理解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始于足下的事业需要高远志向的引领,不论多么崇高的理想信念都要靠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去践行。张立勇的志向很朴实,就是“学好英语、念大学”,这对一个在大城市里打工的农民工来说无疑使高远的志向。而他能够始于足下,认真地去做,努力地去学,抓住每一个机会,不让任何一分钟流逝。只有志向是不够的,他同他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当志向在眼前时,只有勇敢地追求,脚踏实地地努力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二、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1、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理想的实现必然有一个过程:观察、分析现实—设立目标—为实现目标做准备—主客观条件的改变可能引起目标的调整—落实计划、克服种种困难—实现理想。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能力的综合考验,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人生三境界: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
台州人才网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
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