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分析X
李增华1,杨申宣2
(1.云南省人才服务中心,昆明650031;2.红河学院学报编辑部,云南蒙自661100)
摘要: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加剧,凸现了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0和/无业可就0共存,/挤占效应0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特点。从就业制度、就业管理体制、就业服务层面等探讨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症结问题,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以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发展和规范化运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制度;制度分析;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28(2006)04-0078-05河南省特岗教师招聘
当前,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0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基本形成。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就业依照市场规律,按照毕业生就业的规律、特点来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使有就业愿望的广大毕业生得到充分就业。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把大学生就业推向了市场。然而,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其关键的是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制度和实施机制还有一定程度上的计划配给,形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特殊现象,即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
不就0和/无业可就0共存、/挤占效应0突出、就业成本偏高等突出特点。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其特征/就业是民生之本0。大学生就业作为社会就业的一部分,关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步增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是在整体就业形势层面,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原有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净下岗和失业人员累计达到5000万以上,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改革也造成了数百万人的精简,这使得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减弱。同时农村劳动力离农寻工作的人口更达到1.3)1.5亿左右[1];再加上经济全球化及加入W TO以后,我国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所导致的高投资、高增长、低劳动力的使用趋势,由此造成我国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降低,比同等水平发展中国家低一半以上[2]。二是在人才培养层面,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到20)40%左右[3]10,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从本世纪初的100万左右,上升到2005年的338万[4]。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失调,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现象越来越严峻。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2和2003年的大学毕业生离校时待业率分别达到34.5%和33%[5]。同时,大学生失业率有上升之势,据来自深圳劳动局失业科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12月31日,深圳大专以上学历登记失业人数为2869人,研究生仅为2人,但到了2001年5月9日,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总数达到31
57人,占失业总人数的12.4%(此数据未包含隐性失业者)。而且,据统计,大学生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仅为20%,其它人员再就业率达75%[6]94。深圳的案例只是一个缩影,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将会越加突出。
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的社会需要和有能力吸收比现在更多的毕业生,中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如果按照大学生占适龄人口(18)22岁)的比重,2003年中国为15%(据称15%的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率为/大众化0临界点),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与我国经济水平发展水平接近的菲律宾和泰国已达到31%和35%,印度达16%,西方国家更达到50)80%,作为市场经济大国的美国为70%[6]95。在2000年的劳动适龄人口中,中国的大学毕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仅有5%,而美国达到35%[3]10。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急需各类人才,根据5中国青年报6(2003年6月11日和16日)的报道,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启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准备招收5000)6000名大学毕业生,而在一个月内,西部
第4卷第4期红河学院学报Vol.4No.4 2006年8月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Aug.2006
X收稿日期:2005-11-28
第一作者:李增华(1981-),男,云南盐津人,云南省人才服务中心助理政工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
地区申报的服务需求职位就达32300个,是计划人数的5倍以上。为此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市场需求是巨大的。
以上分析显示,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受制于各种因素而尚未能顺利转轨,出现了一般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时期不常见的高水平失业和就业不足并存的现象。然而,作为高学历拥有者的大学生,为何存在就业难问题,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涉及的方面及其复杂,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制度症结分析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基本实现了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2000年教育部将毕业生就业的/派遣证0改为/报到证0。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人们的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设计需要与之匹配,建立配套的实施机制,才能取得较好的制度效应,但目前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滞后,且缺乏配套的实施机制,在一定程度产生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利益冲突,极大地降低了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了大学生体公共利益的实现。
(一)就业的方针、政策层面
四级过不了很丢人吗
教师招聘考试要求我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始终是/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
充实生产、科研、教育第一线的方针,在保证国家需要的前提下,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0。这较为有效地配置了大学生人力资源,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毕业生是个人投资较高的体,有着较高的收益期望。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如果选择到西部就业,必然增加个人发展的机会成本,使得大学毕业生都向往经济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即/人才东南飞0。而急需人才的西部却/门前冷落鞍马稀0,难以吸纳人才,东部地区的人满为患,造成了大学生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垄断性行业收益水平较高,故大学毕业生都期望进入垄断行业,在垄断行业出现/挤占效应0或/人才高消费0,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去西部、到基层创业观念和机制的形成。
(二)就业管理体制层面
目前,毕业生就业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行分级负责,相互调剂的办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由教育部归口管理。到目前为止,职责明确、条块结合的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在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满足本地毕业生的就业,减轻当地社会压力,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屏障0,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诸如户口限制、地方垄断、本地生源优惠政策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间人才合理流动。
同时,分级管理的体制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责任归属界限模糊,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责任意识淡薄,经费投入不足,甚至出现彼此推委的现象。从根本上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环节,也是制度变迁的结果。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6指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这样的制度安排,由于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观念的影响,必然出现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而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负有指导、推荐和帮助学生就业的责任。但是应当清楚的看到其主要责任不应在学校,而在政府和社会。因为国家现行人事制度、户籍制度下以及每年的招生计划控制,学校无权干预,一味的责怪学校,只会产生制度的负效应,打击学校或教育机构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三)就业服务制度层面
1.教育服务生产与供给混同的制度,不适应当前大学生市场化就业的需要
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基础,即教育供给与教育生产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混为一体的,政府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裁判员0与/运动员0的双重角。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提供教育服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政府应该提供教育服务,但不一定生产教育服务。供给与生产混同必然造成教育培养单位自主权的缺失,同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具体工作管得过多过细,学
位点、学科结构、办学规模、招生指标、职称评聘、人事任免、收费标准、科研研究等大都由政府审批或许可,这样就有可能产生供需失衡的问题。因为在这种模式下,社会对人才的的需求反映主要通过/计划0而不是/市场0。如此一来,产生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出现供求结构失衡问题就不足为奇了。至于地区供求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等方面的失衡,也是这个道理。可见,供给与生产的混同是造成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根源。
79
李增华,杨申宣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分析
2.就业指导制度令人堪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指导被束之高阁。但随着市场就业的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统分统配、包当干部0的就业制度改革为/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0的制度。同时,从事这项工作的部门也从毕业生分配办改为就业指导中心,这意味着工作性质的改变。但当前大多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内容和手段极为单一和陈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对就业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人员配备数量不足、服务水平偏低、高层次高素质的人员欠缺、工作条件不尽如人意问题、经费投入不足等,使得就业指导机构无法实现应有的功能。二是对就业指导课不重视。大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只停留在请领导讲讲就业形势或请企业老总、成功校友
举办几次讲座,毕业生未能接受系统的就业指导,对低年级的就业指导更无从谈起。即使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学校也是说教居多,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缺乏对学生求职咨询与指导,而且不少学校没有专人做这方面的工作。
3.学历证书反映的/信息0[7]与职业能力不对称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历证书制度注重对知识的教育,但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教育。大学生毕业后所获得的证书并不能代表他就具有了相应的职业能力,学生通过了学校相关知识的考核是一所高校自身的一种评价,尽管高校都有实习这个环节,但在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的评价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还是空白。因此,高校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应注重实际操作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历证书能有效反映大学毕业生的信号或信息。
4.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
从我国目前的创业制度来看,存在着门槛过高的问题。在美国用一美元就可以注册一个公司,而现在我国注册一个公司最低要十万元人民币[8],这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很不现实的。虽然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大多难以落实,且办理程序较为复杂,高门槛必然会让一部分有创业欲望和能力的学生望而却步。同时学校教育内容缺乏自主创业的教育,几年的大学学习几乎是旧知识的重复,这极大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社会工作者初级考试时间广西事业编考试报名入口5.公共就业服务缺位
公共就业服务是指国家或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而提供的相关服务,包括优惠政策、公共服务设施、就业培训、举办就业供需洽谈会、发布就业信息、公共信息网络、就业指导与咨询、区域人才流动服务、社会保障等。这些服务内容处于缺失状态,即使有也有很多限制,形式居多,且收费较高。如云南,毕业生人事代理只向本科以上的学生开办,收费约800元P年。政府相关部门仍停留在/管理0的层面,缺乏服务意识,服务质量较为低下。同时,教育部门与人事人才服务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机制,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分割状态,难以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这极大地影响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形成。
(四)就业规则层面
为切实保障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毕业生就业活动有序开展,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了一系列就业规则,主要分为四块:一是教育部及有关部委关于毕业生就业的规则,如5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暂行规定6。二是各省、市、自治区根据本地实际出台的一些用于规范、指导本地毕业生就业的规范性文件及实施细则。三是各高校根据国家就业的方针政策和主管部门意见制定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四是与毕业生就业联系最紧密的5劳动法6、5合同法6、5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6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这些规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大学生就业市场行为,但是,当前无论是从规范的效力程度,还是规范
的全面性、可操作性而言,均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全面走向市场对法律法规的要求。基于此,各种侵犯毕业生就业权益的现象层出不穷,如性别歧视、户口歧视、就业平等权的侵害、就业信息虚假等,严重地阻碍了大学生就业和制度环境的发展,即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成本,严重打击了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市场就业的效率。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就业政策完善的着力点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解决的路径当然也是多样的,关键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一套规则和一组公认的惯例,减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发展和规范化运行。
(一)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法人制度的建立
在我国,关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呼声几乎与经济改革是同步的,但是到现在为止,经济改革日新月异而高教改革相对落后,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依然是难舍难分。建立学校法人制度则是一种深
80红河学院学报2006.4P教育教学研究
层次变革,是一种深刻的制度创新。我国提出有关高等学校法人地位的问题,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
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目前立法上已经明确地肯定了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确立了这一制度目标。尽管如此,就实践而言,我国建立学校法人制还仅仅是开了个头。虽然实践仍需继续努力,但这一制度目标的意义将是难以估量的,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这种制度真正发挥功能。在当前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在制度设计上要处理好教育的供需关系,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必要的人才。
为了促进高校法人制度的建立,国家在制订高等教育政策时,可重点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学科专业建设、办学规模、人事任免、学术研究等自主权。逐步改变高等学校办学的各项事务完全由政府审批的办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和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作用,增强行业自律,政府把工作重点转到完善大学生教育与就业的制度基础上来。
(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市场基础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还处于初始阶段,其作用十分有限,很难为大学生实现个人收益提供应有的准备。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大多是国家投资,大学生的失业必然也造成了政府收益的难以实现,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对此,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基础。
第一,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力度,在就业过程
中,学校的帮助对于学生能否到工作有显著影响,即学校就业服务的供给程度关系着大学毕业就业欲望的实现。同时,据研究表明,学校帮助和学生的就业费用存在替代关系,学校的就业服务提高一个层次,可以使每位毕业生大约节约80元[9]。为此,学校要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就业技能、就业心理、政策等的培训和咨询。
第二,转变职能,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随着就业模式的快速变化,政府需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制度变迁带来的不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设立公共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就业介绍所、就业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等,免费或优惠地为毕业生提供快速翔实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等。并为所有待业的学生(含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低保)、个人人事代理服务等。也可建立创业基金,鼓励和资助待业学生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愿望的学生简化办理程序,提供/一条龙0和/一站式0服务。同时,加强教育管理部门与人事人才部门的沟通,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拓展就业平台。
第三,继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制度。国家的用人制度涉及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市场经济的建立也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人才制度,否则将会产生制度基础的缺失或衔接缺位,形成个人收益与组织收益的长期矛盾,为部分人/搭便车0、/拉关系、走后门0提供可能,从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政府是制度行动和进行变革的首要工具,因此,国家要加快人事制度(用人制度)改革,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成为就业行为的主体,减少中间环节,强化监督,提高制度效率。同时,政府要消除政策屏障,
取消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进入指标(资格)、户口指标、区域间人才流动等限制,取消限制学校毕业生包括高职高专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鼓励毕业生跨省、地、市就业。
第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政府人才市场建设。在硬件上,各级政府可以把人才市场和人才网络进行有机连接,使政府人才市场和网络真正成为人才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平台。在软件上,加强人才市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快立法,规范制度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也需要法制来维护。目前,国家已相继制订了一系列就业规范,如5劳动法6、5合同法6,但是,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将对就业规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的规范并未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有效的约束。从2003年安徽省芜湖市张先著/乙肝歧视案0[10]到/女大学生求职写真0,一些用人单位甚至将/只招男生0或/男生优先0等字句堂而皇之的写在招聘条件里,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就业保障体制的缺失和法律的无力。5劳动法6第三条规定: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但在实践中,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而且对于户口、年龄、健康、身高等方面的限制是否属于就业歧视未明确规定,由此导致了用人单位侵害大学生就业平等权的现象经常发生。就业改革和市场都需要法制,政府应加快立法进程,尽早出台5市场就业法6、
5公平就业机会法6等配套法规,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行为,优化制度环境,反对就业歧视,使毕业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法制化。
81
李增华,杨申宣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分析
(四)建立补偿机制,引导毕业生到艰苦行业、到西部、到基层就业
艰苦行业、西部、基层等的工作环境和生存条件以及发展路径相对困难,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毕业生行之有效的激励,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艰苦行业、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如颁发奖金和证书、保留人事关系、增加岗位津贴、探亲补贴、探亲假、升学考试照顾、子女优待等,通过这些补偿办法,减少毕业生去艰苦行业、西部、基层就业的顾虑,形成良性就业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与政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4,(1):4.
[2]邓希安,安国启.试析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成
原因[J].青年研究(北京),2003,(11):18-21.
[3]兰夫.我国人均受教育仅8年[N].南风窗,2004,(3).
[4]许中华,雷育胜.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分析与对策研
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18.
[5]周济.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
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7.
[6]裴云.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03,(3).
[7]谢维和.分层、标准化与证书)))高等教育内部影响毕
2022年全年日历表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8). [8]赵月华.制度完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良方[J].中国大学
生就业,2004,(4).
[9]周俊波.大学生就业成本的一个实证研究[J].北大教育
经济研究(电子期刊),2003,(1):15.
[10]兰夫.反就业歧视风乍起[N].南风窗,2004,(3):52.
[责任编辑白云]
ANALYSIS OF OBTAINING EMPLOYMENT SYSTEM
OF THE PRESENT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 HINA
LI Zeng-hua1,Y ANG Shen-xuan2
(1.Yunnan Talent Service Center,Kunming650031,China;2.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Mengzi6611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problem of obtaining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has some obvious with socal devolerpement,the self-contradict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has reinforced;It e m
erges two phenomenons,one is that un-i versity students can get jobs,but they give the m up;another is that they can.t find any job,and the two phenomenons are co-existing;The waste of personal the employmend resources is obvious;The capital of obtaining employment has increased. From analysis of syste m,the policy of management of employment,the service of employment,and the regulations of emply-ment.We can find out that many fac tors that have influenced the employmen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we must set up a new system which can fit for the present university students,can system should promote development the e 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and can make it run segulasly.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obtain employment;e mplogment system analysis of system;innovation of system;inno-vation of system
82红河学院学报2006.4P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