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透析
一、把握命题特点,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近几年中考特点及变化
1.试题特点:
地域性:      突出地方特,凸显河南省情。厚重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域特,引导着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开放性:开卷考试,更加注重知识的整合、迁移等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课本上有答案,但不会在一本书上,一个地方把答案抄完整,幻想抄书或某本资料拿高分,拿满分不现实。需要高屋建瓴,整体把握,联系材料,灵活运用课本知识, 分析解决问题。
医师资格证考试成绩查询时间
综合性:要求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时政问题和身边案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综合考察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以及对时政信息的敏感度和把握力等。
时政性:紧密结合当年时政热点和学生身边事例,几乎没有一题脱离当年时政背景材料,也不回避热点。
2.题型变化:
取消概况与简答
(1)选择:单选和多选
(2)辨析
(3)观察与思考(取消选做题)
(4)活动与探索(分值有变化)
3.阅卷反馈: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审读材料和题目要求能力欠缺
(3)照抄资料、空话、套话、白话现象严重
(4)缺乏发散性思维,答题角度不全面
(5)对时政信息关注不够,导致答案模糊错误
二、  今年中考预测与模拟  ——热点专题复习
专题一  模范人物 闪耀人性光辉
一、热点链接
        2011年度法治人物;“中国网事·感动2011”年度网络人物;《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感动中原人物;中国好人榜——送水哥;值得中学生学习的青少年英雄模范;雷锋精神;郑州和洛阳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讨论
二、结合课本
生命;自强;坚强的意志;崇尚公平,主持公道,有正义感;责任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传统美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族精神。
专题二:共铸诚信  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时间打造和谐安全消费环境
一、热点链接
地沟油 、瘦肉精、塑化剂;达芬奇家具;河南省质量月—“美好生活”;三亚宰客;3·15— “消费与安全”;蒙牛致癌物;苏泊尔锰含量超标、工业明胶、毒胶囊等
二、结合课本
消费者权益;诚信;责任;法律
三、常考常备  模拟演练
        1.列举        2.原因    对策        3.权利和义务
        4.法律名称        5.消费者:前、中、后
        6.维权途径        7.三种态度、三种结果
        8.发票
专题三
角度一:文化传承
      1.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重任。
      3.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我们不仅要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还要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角度二:文化创新
      1.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之一。
      4.弘扬中华文化,就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强对外文化交同时,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角度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 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2. 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
      3.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说明与检测)
专题四  文化强国
2011年10月15-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展示国家形象,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国民素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1.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
因为我国人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仍未得到满足;
河南省考公务员2022年报名条件中国特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或:文化建设能够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2.文化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国家举措:
①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向公众免费开放。(2011年2月)
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千场演出送基层”活动 。
③实施“农家书屋工程”、“送书下乡工程”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
3.请为国家出谋划策?
①完善文化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②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
③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鼓励优秀文化团队“走出去”,同时,引进优秀剧目来华演出,满足国民的不同文化需求。
专题五:网络谣言个人信息保护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2.近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的《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0%的被访者遇到过个人信息被盗用的情况。一些不法分子滥用
、盗用个人信息,给社会秩序和个人切身利益造成多重危害。
3 .2012年4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目前正在国家标准委进行最后的技术审批,预计上半年正式出台。 
青少年坚决不信谣不传谣倡议书
                                                (2012年4月9日)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民人数迅猛增长的今天,网络谣言已成为互联网世界里最大的“病毒”,不仅导致社会诚信缺失,危及网络事业健康发展,而且致使我国青少年是非判断、道德品质以及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受到严重冲击。为营造良好网络文化环境,引导广大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远离网络“糟粕”,增强自身辨别是非、抵御网络谣言的能力,中国青年网、未来网、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特向广大青少年网民朋友们郑重倡议:
一、树立法律意识,严格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积极践行文明上网,自觉远离网络谣言,坚决斩断网络谣言传播链。
  二、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道德正义感,站稳立场、明辨是非,切实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让网络谣言失去滋生的土壤。
  三、加强自我学习,学会自我约束,增强辨别谣言、抵制谣言的能力,逐步树立成熟阳光的网络公民心态。
  四、主动参与到抵制网络谣言的行动中去,积极揭露和举报网络谣言,力争消灭谣言产生的温床,坚决做网络健康环境的维护者。
  广大青少年网民朋友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糟粕,携手营造一个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互联网共有家园,为推动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青年网
                                                                    未来网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 
人民日报盘点十大网络谣言
一、“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
二、地震谣言令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
三、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爆炸谣言”引发大逃亡4人遇难
四、“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
五、QQ里散布谣言引发全国“抢盐风波”
六、伪造传播“国税总局47号公告”被拘15天
湖南省人社厅职称网
七、一大学生网上散布“针刺”谣言被拘
八、“滴血食物传播病毒”传言引发恐慌
九、散布保定出现非典谣言被劳教两年
十、造谣“军车进京”6人被拘16家网站被关
知识链接
1.言论自由——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滥用言论自由是法律不允许的。
2.遵守网络规则——遵守法律和道德
3.诚信——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上半年报名时间4. 增强社会责任感——人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做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法不可违 ——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近年来,个人信息遭泄露的事件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买了新房,装修公司就接踵而至;孩子还未出生,手机已被奶粉推销电话打爆……一觉醒来查账,百万存款消失;网银交易刷卡,账户口令被盗;知名网站CSDN发生“泄密门”,600万网民密码丢失……信息买卖、信息,利用个人信息打开的一个个犯罪“黑洞”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安全底线。
近年来,个人信息遭泄露的事件频频发生,给许多人的生活造成严重困扰。2012年4月20日,公安部部署20个省市区公安机关展开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案统一收网行动。4天内,一举摧毁了一批犯罪网络,抓获1700余名犯罪嫌疑人。虽然《刑法》早已将泄露个人信息入
罪,却严重缺少一般性法律、行政执法体系等末端制度设计。专家建议,作为“治本之策”,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1网络谣言有哪些危害?
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损害国家形象。德州市人力资源考试网
网络谣言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
网络谣言污染了网络环境,扰乱了互联网传播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