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医学课程评估国际标准本土化应用研究       
    型:                                
 
课题主持人:                                
  所在单位: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                      
 
  通讯地址: 140                    
   
  210029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开题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是当前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以医学课程评价为切入点,探索医学教育国际化,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在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进程中,重要的医学课程评价系统应用研究还较缺乏,同时,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已较广泛深入,但在医学课程评价中改革探索还较少,医学教育国际化和课程评价之间交界薄弱点,为医学课程评价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在医学教育过程中,从课程评价入手,采用适当的评价模式及相应的评价方法,确定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判断课程在帮助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诊断课程的质量,比较课程的相对价值、预测课程的社会需求及调整课程设置的过程。通过医学课程评价国际标准本土化,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中课程和相关评价的原则,结合我国医学教育和课程设置现状,构建既符合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要求、又具有中国特和实用价值的各类医学课程评价体系。提高医学课程评估国际标准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均为医学教育研究与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医学课程评价可充分发挥重要的教学导向和辐射作用。课程设置涉及到学科、教师、教材、学生、社会需求等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环境、课程效果及相关因素等各个环节。医学课程评估将对课程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2、建立医学课程评价标准可有效地促进医学教育与国际标准接轨。生命的同一性和医学的全球性使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颇快,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决定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体化研究探索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3、医学课程评价可进一步实践凸显以学生为本的评价功能。随着教学管理机制的深化改革,学分制的逐步推行,课程的综合评价对学生的专业与课程的选择等学习安排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课程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强化为学生服务的功能。
4、医学课程评价可探索依据各类课程特点分类评价的方法。医学课程类别丰富医学基础课程、医学专业课程、医学实验(见、实习)课程、医学人文课程、医学整合课程等各类医学课程各具不同的特点,医学课程评价需依据各类课程的特点分类评价可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更加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
将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医学教育的国际趋势和医学教育改革实践的特定需要相结合,探索医学课程评价的独特模式,有助于切实推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有效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提高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对于运用课程评价的理论探索以学生为本的医学课程评价,适应现代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同时,可为课程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积累有益的资料,为医学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三、 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及文献综述
(一)在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进程中,重要的医学课程评价系统应用研究还较缺乏
生物医学科学、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医学带来医疗科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精神之间平衡的挑战;一些地区和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卫生保健系统缺乏足够的资金,对医务工作者人道精神和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医学正面临的诸多共同的世界性难题。生命的同一性与医学专业的国际性使医学研究迅速跨越传统国界,打开了全球交流的方便之门,医生在不同国家学习和提供卫生保健服务,需要建立全球共同的医学教育标准和互认的专业人员执照...医学全球化的力量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正在变得日益明显。
1984年至今,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领导着一项医学教育重新定位的全球合作项目,继WFME建立《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后,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办事处制订的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西太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7月出炉。此后,英、美、澳、日等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标准于本世纪初相继问世。目前,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在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水平评估和七年制的基础上,正在研制和预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从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培养、学生考核、教学管理、教育资源、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评价等医学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以促进医学教育走上国际化道路。近年来,以四川大学医学院和中国医科大学为主的两课题组已分别对《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开展了系统和分项研究,从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7个方面要求对中国医学生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并已在国内部分医学院校试行。 十堰人才快捷招聘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研究是当前医学研究改革的热点,对宣传、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如何不停留于泛泛研讨或浅尝辙止,从课程评价等重要环节和独特视角,深入细致的探讨国际标准对提高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还未引起业内人士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二)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已较广泛深入,但在医学课程评价中改革探索还较少
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使课程理论一直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由于课程评价有助于比较直接地改进课程计划和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又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遂宁事业单位考试网
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来看,有以科学主义评价取向的定量性评价,有以人文主义取向的关注定性的评价。有形成性评价,更关心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不断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有总结性评价,更注重课程计划的有效性和课程的终结质量。有诊断性评价,强调评价的检查监督功能,有当今强调的发展性评价,倡导通过评估促进发展。同时,博采众长的多元化评估倍受青睐。随着现代网络信息科学的发展和近年精品、网络课程的建设,课程评价的网络化、信息化和动态性和直观性日益受到重视。
    从课程评价的模式来看,泰勒的在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上形成的目标评价模式,强调用评价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定课程计划的依据。斯克里文提出的目的游离模式,认为课程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关注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还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斯塔克提出的外观评价模式,不限于检查教学结果,而且注重描述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动态现象,并将课程实施前后材料作为参照系数。,由罗佛斯创立的差距评价模式,旨在揭示计划的标准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以此作为改进课程计划的依据。天津市公务员考试网首页CSE评价模式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评价研究中心研究推广的评价模式,包括需要评估、选择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因其评价的目的是为课程计划改革服务,运用相当广泛。
    国内课程评价的理论原则和模式方法都有较广泛深入的研究,但研究更多集中在中小学课程评价方面,针对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各类课程的评价的系统研究还很少开展。
(三)医学教育国际化和课程评价之间交界薄弱点,为医学课程评价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医学的整体性、人文性、严密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医学教育和医学课程评估的独特性和艰巨性。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从医学课程评价国际标准本土化这个薄弱环节开展研究工作,将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医学教育改革实践的特定需要相结合,探索医学课程评价的独特模式,有助于切实推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有效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提高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对于运用课程评价的理论探索以学生为本的医学课程评价,适应现代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同时,可为课程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积累有益的资料,为医学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四、 研究条件
(一)核心成员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本课题负责人为专职医学教育研究人员,已有20余年教学、临床、研究工作经验,主持完成江苏省教育规划办“九五”、“十五”重点课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江苏省教育厅专项教育改革课题5项,参与国家、省、校教育研究课题2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荣获各类教学奖项多项。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价”、“医学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医学课程结构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等研究领域与本课题有着较广泛和密切的联系,具备较强的医学教育研究能力和丰富的课题主持经验,可确保课题研究的开展和完成。
    课题组成员均为教学、管理和研究第一线骨干力量,在相关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并且人员学科、年龄结构合理,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结合紧密,为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开展了文献搜集和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 
课题申报过程中,已阅读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咨询了教育研究专家,并对本校和兄弟院校课程建设和评价管理等工作进行了一些调研工作,为本课题的立项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讨论证。
(三) 有研究经费和研究时间的基本保障
本课题研究由专职研究评估机构承担,以专职研究评估人员为主体,拥有相对充足研究时间的精力以及开展工作的便利。专用资料室拥有各类专业书籍数千册,专业杂志20余种,并与各学校教育研究资料信息有着广泛的交流联系,均为开展研究的优势。另外专项和配套研究与管理经费的提供,齐全的电脑网络复印设备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
(四)课题核心成员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
1、 唐文,对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再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1
2、唐文,医学课程设置反馈意见的调查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教育专辑,2000,(1
3、唐文,试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性[J] 医学教育,2002,(4
4、唐文,发挥网络优势 构建科学教师教学质量网络测评系统[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1
5、唐文,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质量评估保障体系的探索实践[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4
6、唐文,2001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完成人) 
      《医学院校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7、唐文,2004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完成人)
      《教学质量网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8、唐文,2004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第3完成人)
      《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9、季晓辉,南京医科大学试行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努力: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整[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   
10、季晓辉,试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4.01.
11季晓辉,.试论独立设置的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战略[J].医学教育2004,(3
12、高兴亚,医学机能实验学  国家精品课程(第一负责人)
13、王心如,高等医学教育办学理念与发展战略[J]南京医科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4)
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报名入口五、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研究思路:
以现代教育评估和课程评价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为指导,学习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原则,在相关调研和系统分析影响课程质量关键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相关研究基础,通过制定方案、实际预测、总结分析、修改调整等研究探索过程,构建符合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具有中国特和实用价值的医学课程评价体系、网络评价统计程序和相关评价制度。发挥医学课程评价导向、反馈调控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凸显以学生为本及多元评估的特,有效促进医学课程建设,切实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研究内容:
1建立医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医学专业特点和医疗服务与医学教育国际化等社会需求制定医学基础课程、医学专业课程、医学实验课程、医学人文课程、医学整合课程等各类医学课程科学实用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力求从强调医学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推行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学科、科研、资源、环境等课程相关因素一体化评估方面实现课程评价的最佳导向功能。
2、研制医学课程评价网络程序。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设计医学课程评价统计网络评价系统,并与教师教学质量网络评价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建立高效便捷的网络化、信息化课程建设和评价网上交互平台。
3、制定医学课程评价管理制度。在推行医学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探索确保医学课程评价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课程评价运行机制。从鼓励医学生和毕业生等相关人员参与评价、注重学生和用人单位评价结果的反馈等方面实现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完善课程评价结果提供的可选择性服务性功能。从注重评估过程的人文关怀和激励功能实现发展性教育评估,培育良好的评估氛围和文化。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依据需要采用文献收集、访问学习、问卷调查、座谈研讨、专家咨询和网络程序编制、实验预测等综合研究方法。
六、 研究计划
20071——5  确定方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1、 学习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2、 选择有关医学院校对医学课程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
3、 系统分析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4、 发表文献综述和相关调研报告
20075——10  设计指标
自考报名时间2023年在调研分析所有文献和调研资料的基础上,调整研究方案
1、 依据研究目标,设计各类医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
2、 对课程评价指标和统计方法进行调查、咨询和研讨,并进一步修改完善
3、 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200711——20084  编制程序 
研制与教师教学质量网络测测评相辅成的课程评价网络测评程序
1、 开展各类医学课程评价的预测工作
2、 对评价指标的信度、效度等进行再评价研究
3、 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20085——200812  成果总结 
总结调整医学课程网络评价程序
1、 制定课程评价各项制度
2、 编写课程评价运用手册
3、 建立医学课程评价网络平台
4、 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5、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