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艺术的当下困境及救赎路径
王心 焦振文
(河北大学  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摘要:国家医学考试网2022年报名时间河北梆子是河北省重要的地方戏剧种之一(当然它的流传不仅仅局限于今天的河北省版图),它的产生不同于其他土生土长的剧种。河北梆子是在山陕梆子基础上,又融合了河北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的燕赵乡土气息的原生态性的戏曲艺术形式。它是至今仍然保持“梆子”这一富有原生态名称不多的剧种之一。河北梆子展现了燕赵儿女独有的生存状貌与审美情趣,然而时至今日却陷入了困境,它该如何走出困境自然成为本文所讨论的核心。
关键词:河北梆子  当下困境  救赎路径
作者简介:王心(1968— ),女,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焦振文(1983— ),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从清康熙末到乾隆朝,地方戏曲开始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蓬勃发展,大有压倒称雄戏曲界数个世界之久的昆曲之势。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说:“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腔,统谓之乱弹。”陕西省高考报名网站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中公网课年)秦腔表演艺术大师魏长生进北京,更使梆子腔战取上风,以致“歌闻昆曲,辄哄散去”河北梆子就是这花部梆子腔当中重要的一条支脉,它的产生不同于京剧、评剧、昆曲等剧种那样都有着各自从小到大逐步成熟的形成过程。河北梆子是在山陕梆子基础上又融合了河北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的燕赵乡土气息的原生态性的戏曲艺术形式。 这前人已有论断,不过笔者需要补充的是,一个剧种的产生要素不是单一的,河北梆子同样如此。它在主要继承山陕梆子的基础上,还广泛受到了京剧、评剧、保定老调、石家庄丝弦以及清苑哈哈腔等兄弟剧种的影响。
河北梆子艺术在经历了萌芽孕育、发展繁盛、衰退落潮、复苏中兴后终于走进了新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河北梆子的发展又有了转机。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河北梆子事业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不仅绝大部分被遣散的河北梆子从业人员重新归队,其演
出团体、教育机构以及研究单位等也得到了恢复或重建。截止1982年,全省河北梆子演出团体已达四十五个,从业人员四千人左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省河北梆子演出团体和从业人数最多的时期。此时,在舞台上也涌现了新编的《朱元璋斩婿》《反杞城》《哪吒》等优秀剧目,显示了河北梆子剧种的新活力。然而,好景不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少有人还能想起传统的在舞台上演出的戏曲。各种文化形式的兴起对戏曲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戏曲的发展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统计数据日前公布于考海关公务员需要什么专业2005年,结果显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正以每年至少消失一个的速度锐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刘文峰就此评价说:“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之深厚、品种之丰富,在世界戏曲文化中非常罕见。然而,随着社会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在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各类演出形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戏曲文化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的盟主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中国戏曲的形势已如此不堪,当然河北梆子也不例外。不仅如此,河北梆子包括其它剧种还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后继乏人。来自《河北日报》(2007511日)的《冰火两重天--艺考热难解戏曲人才之急》这篇文章说:“当问及考生们为什么对戏曲不感兴趣时,一位前来报考芭蕾舞的考生说:“学戏曲太受苦,而且
太过时了,现在有谁还看戏呢?”考生家长王女士称,戏曲没有市场,戏曲行业不景气,为了孩子今后的就业,市场前景相对较好的现代艺术成为她们的首选。”“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老师、第十三届梅花奖得主、河北梆子演员彭蕙蘅告诉笔者,现在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虽然设有河北梆子、京剧和戏曲伴奏等四个专业,虽有200多名学生,但是相对于动辄每年上千名报考者的舞蹈、音乐和美术专业来说,学生生源还是极度匮乏。“如果按戏曲所需的专项演员来计算,目前每个小专业也就只有五六个后继人才。”她还说:“现在戏曲招生情况很是惨淡,生源很少,质量差。我们只能亲自去基层招考,有时招考人家还得做工作。以前我们考戏校是百里挑一,可是现在报考的学生戏曲修养并不高,也没有什么基础,看着差不多就招进来,只有录取之后再进行严格的培训了。”另外,文章还引到河北梆子剧院办公室主任周长存的话:“传统戏曲原本是祖辈传承和师徒传承链条生存模式,由于目前戏曲市场的不景气,从业者收入偏低,其传人的后代对戏曲的学习热情锐减,人才流失严重,造成表演队伍青黄不接,形成了一个人才断层。为了生存发展,省梆子剧院也经常到基层演出,可由于演出条件艰苦,演出设备陈旧,加上观众的不认同,也挫伤了演员的自尊心。再者,现在戏曲面临影视剧、网络、音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冲击,一些年轻人不喜欢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导致了观众的分散和老龄化现象。此外,社会关注度少,
保护力度弱,媒体宣传乏力等因素,使得戏曲越来越被边缘化。”
    那么,面对新的困惑与问题,我们的河北梆子艺术该何去何从呢?这是一个不仅仅关系河北梆子这门艺术生死存亡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传承燕赵文化精髓,加强河北文化向心力的重大问题。对此笔者以为以下几点措施可能成为河北梆子艺术的救赎路径。
一、保持传统的同时适度创新
要实现河北梆子艺术自身的救赎的一个首要前提是保持其自身传统不变,即它仍然是河北梆子。为了扭转当下困境,有人主张创新,有人主张改革,但笔者认为无论创新也好,改革也好,关键要保持好一个度。过分的改革和创新都可能会损害到河北梆子艺术本身的特质。当一个东西被过分改变后,就已经失去了其作为这个事物本身所属的特性,从而也就不再是这个事物的本原了。河北梆子亦然,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更好传承前人艺术,继承发扬河北梆子艺术优良的传统部分,保持其地方特不能变,保持其戏曲特点不能变。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其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从而为广大戏迷所接受,为广大河北梆子爱好者所喜欢。而绝不是为迎合市场与票房收入。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翻和手、眼、身、法、步有着严格的程式规范,戏曲行中讲究的是“宁穿破,不穿错”,而
绝不是通俗化、流行化、歌舞剧化、影视剧化。河北梆子唱腔讲究的是这种戏曲所特有的韵味,而不是流行歌曲那样的味道以及所谓的“快节奏”。如果那样做可就真的是饮鸩止渴了。那怎样才是做到适度创新呢?我认为是在充分尊重河北梆子独特艺术个性的前提下,将传统老戏中的迷信愚昧淫秽等糟粕的思想剔除,改革不和谐的唱腔板式,适当运用现代化的声乐伴奏,积极吸收姊妹艺术中的精华部分来提升自身。另外可在积极编排新的剧目上下功夫,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改编传统剧目,或创编新的历史剧目以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其二是创编反映当下人类生存状态的优秀剧目。尤其是后者,做起来有难度,有挑战性,但更有现实意义,更具反响力。
二、大力加强河北梆子人才队伍建设
河北梆子当下困境除去受到电视电影等新生媒体冲击影响外,后继乏人更是制约其发展的致命因素。一个剧种的繁荣昌盛,必须要有一支阵容强大、力量雄厚的演员队伍,这是一个剧种赖以发展的基础。2002年以来,仅省河北梆子剧院一级演员和梅花奖获得者等知名演员就流失了9位;艺校新毕业生难以被录用,省河北梆子剧院演员现在平均年龄已达44岁…… “人才是第一位的,没有人就没有一切”。回首建国后河北梆子的繁荣发展确实离不
开老一辈艺术家辛勤教育出来的芬芳桃李。像张慧云、田春鸟、齐花坦、裴艳玲、王玉磬以及中青年演员许何英、王其超、秋瑞德、雷保春、陈春等等都是支撑在河北梆子艺术的中流砥柱。我们在此所说的人才既包括一流的梆子演员,还包括一流的编剧、导演、作曲家、伴奏乐队、舞美设计、灯光师、音响师等各方面人员。
如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呢?这自然需要政府扶植,提升梆子演员的工资待遇和剧场演出环境。近年来我省河北梆子艺术尖子和名演员待遇普遍偏低,就更不用说普通演员了。工资待遇偏低,是造成我省艺术人才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2005年,省河北梆子剧院职工的工资收入只能拿到工资标准的70%,国家一级演员至五级演员的工资收入分别为1252.6元、952.7元、711.2元、549.5元和410.9元;而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在2005年工资大幅度普调前,就已分别达到3800元、2600元、2200元、1400元和1200元。所以为了切实解决河北梆子为稳定我省艺术尖子和贡献比较大的演员,应参照目前我省教育系统、科技系统奖励拔尖人才的作法,设立专项资金,对文化系统的艺术拔尖人才进行奖励。比如,全国梅花奖获得者,每年补贴一万元;国家一级演员,每年补贴8000元或6000元。
除去提高演员待遇外,还应发挥老艺术家的余热,加大培育梆子新人力度,以解决当前河普通高考考生服务平台
北梆子艺术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局面。比如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做法就很值得效法。该院决定成立20062007内江市人事考试中心届少儿河北梆子基地班,并举办0607届毕业生培训班,特邀张惠云、齐花坦等20多名我省著名的河北梆子、京剧表演艺术家,精选了《杜十娘》《陈三两》《扈家庄》等22个剧目,对学生进行剧目培训,以最快的速度打造河北梆子的领军人物。此外,制定政策,搞活机制,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人才建设的关键。比如鼓励多演出,实行演出场次与工资补贴相挂钩的政策。每年对剧院提出具体演出场次额度,完成规定的额度,就把工资差额补齐,超过规定的额度就给予奖励,多超多奖,经费从政府文化宣传经费中列支。再比如是鼓励创新,剧团凡推出一个能吸引观众的创新剧目,可考虑给予一定的奖励。凡获得全国优秀剧目奖的新剧目,还可以提高奖励档次。从而引导剧团去创新剧目,以改变目前存在的“老戏老演、老演老戏”,观众不愿看的被动局面。
三、河北梆子要深入民间
河北梆子源于民间,其精粹可能高雅化、经典化,但总的来说,戏曲是老百姓的艺术,其土壤是社会历史生活;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而且曾经是众的生活形态之一,如今更要
通过创新,努力重新成为众的生活部分。当今社会,现代文娱、体育的多元发展导致了受众的分化。观众的分流使戏曲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所以河北梆子创作主体应该更新观念,积极体验、感悟社会生活,面向大众和市场,强化观众意识,使创作演出富于大众审美情趣,努力创作与社会历史生活息息相关、雅俗共赏的作品。以观众为核心的艺术质量,不仅在于创作和表演水准,还在于制作水平、艺术氛围,在于观众即时的“艺术生活”的质量。这种将观众切实地纳入艺术生产和服务全过程的艺术思维,以及将艺术质量与观众审美生活质量有机结合的服务意识,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源。我们说只有亲近观众,才能使观众亲近。从总体上来说,梆子戏要力求体现燕赵文化特,积极反映燕赵大地的时代潮流和人民众的社会历史生活,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风格上雅俗共赏,观众可各取所需。戏曲与观众之间,存在古今时空的距离,但朴实动人、真实自然、富于意味则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因此,特别要在内容、风格、形式上展示出观众“亲和力”,积极涉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价值观、财富观、爱情观、事业观等,如“功名利禄”等方面的现代追求,“嫌贫爱富”的当下解读,女性问题的种种思考,事业家庭的错综矛盾,公理私情的内心冲突,世间人心的真情冷暖,世事沧桑的变迁际遇……均是普通百姓社会生活的问题、话题或主题,通过积极捕捉和表现,让观众感到亲切,调动他
们的思考,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共鸣。尤其是要拉近观众与演员的情感距离,加强戏曲之心与观众之心的交流,引起更多青少年观众的兴趣。
四、河北梆子艺术要进入校园,吸引青年学生
河北梆子艺术要实现繁荣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的支持。2005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全国多所知名高校巡演并引起轰动之后,越来越多的传统戏曲演出走进高校。1014-1017日,绍兴地方戏曲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3所首都高校,成功举办了“越乡戏韵——校园行”的巡演活动,向近万名首都大学生展现了越剧和绍剧的经典与魅力。近几年来,戏曲进校园的活动越来越多,很少接触传统戏曲的大学生们有机会亲临现场体会传统戏曲的魅力。可见主动将戏曲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传入校园,让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戏曲艺术对于推动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青少年学生是知识阶层,他们一旦深入进去就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会对戏曲艺术的规范和创新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目前有一些学校组建了戏曲协会或开设戏曲鉴赏课程,但大多以京剧为主,地方戏很少。我们不妨可以在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河北高校开设河北梆子、老调等家乡戏的课程或组建相关社团,时长日久定会吸引大批戏曲爱好者的,这样一来必将有助于河北梆子艺术走出困境。
当然了,一个剧种的复兴绝非几条建议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努力和协调,尤其需要人们从思想意识里加深对于河北梆子艺术复兴重大意义的认识。我们说一个民族不能缺失了他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同样一个省、一个地区也不能缺失了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因为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体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独特的生活习惯、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是维系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所有成员巨大凝聚力的强劲纽带!他有时比直接物质生产力会发挥出更为强大的作用!河北梆子亦然,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代表我们河北省、我们燕赵大地这一独特艺术——河北梆子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