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四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级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祖先崇拜是商周时期首要的国家信仰,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祖先信仰逐渐被宇宙神或自然神崇拜(尤其是名山大川)取代;另外,祭祀的主要地点则由向先祖献祭的祠庙转到向自然神和宇宙神献祭的室外神坛。这一变化
山东会计考试成绩查询
A. 反映先秦思想日趋成熟理性    B. 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威权构建
鱼台教育网C. 表明宗法制分封制开始瓦解    D. 标志着家天下观念开始出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祖先崇拜作为重要的宗法观念,有利于维护贵族集团的特权和内部团结;春秋战国
时期国家信仰转向宇宙神或自然神崇拜,是新兴地主阶级取代旧贵族,建立新的国家权威的重要尝试,B项正确;”日趋成熟理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与宗法制分封制开始瓦解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 从考古发掘的文物上看,周初,地处边陲的几大诸侯国出土的青铜器,多是周王室的制品,少有封国的器物。迨至西周后期,封国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甚至超过了周王室器物的水平。这表明
A. 分封制促进了社会发展    B. 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C. 诸侯威胁了王室的权威    D.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地处边睡的几大诸侯国周初少有封国的器物说明手工业水平落后,西周后期,封
国器物数量多制作精美,这是因为分封制促进了中原技术向边疆的传播,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分封制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B项错误;材料只说明了诸侯国青铜器技术的进步,没有体现诸侯国威胁了王室权威,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礼乐制度遭到破坏,D项错误。
3. 祭祀是周代的“国之大事”,在祭祀先祖时,《周礼》明确规定“支子不祭”,也就说嫡子、庶子没有权力主持祖先祭祀,只有助祭资格,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宗子出身者纷纷作器主持祭祀先祖。这说明当时
A. 分封制开始解体    B. 礼崩乐溃的局面正式形成
C. 宗法制遭到破坏    D. “克己复礼”已刻不容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原本没有祭祀权力的庶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可以主持祭祀,这说明原有的维系等级制度的宗法制遭到了破坏,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以嫡长
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的解体,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项;礼崩乐坏是渐进的,并没有具体事件标志礼崩乐溃的局面正式形成,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是时代进步的副产品,因此克己复礼恢复旧制度是违反历史发展趋势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 周天子以姬姓大宗的身份对“得自于天”的土地和权力进行再分配,而姬姓贵族则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亲疏远近,分别得到大小不等的权力与土地。这说明西周时( )
A. 政治关系必须服从宗法关系    B. 宗法制依托分封制扩散
C. 血缘亲疏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提到周天子分封是依据其姬姓大宗的身份,而姬姓贵族分封则是依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所以可得出西周的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也就是以宗法制为
基础的,D项正确;题干提到的是西周的政治关系以血缘关系即宗法关系为基础,而不是必须服从宗法关系,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是宗法制作为分封制的基础而存在,而不是依托分封制扩散,排除B项;西周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的功臣和先代贵族都不是依靠血缘关系来分封的,所以血缘分封不是分封的唯一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5. 周幽王废嫡立庶后,政局动荡,幽王被弑。春秋初年,郑国共叔段与其兄郑庄公争夺王位,失败后逃往共地。据此可知,当时
公务员考试排名怎么查
A. 四级估分没过却过了宗法制顺应时代潮流    B. 共叔段认识到宗法制弊端
C. 旧制度面临着新挑战    D. 统治阶层致力于社会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幽王废嫡立庶”“幽王被弑”“郑国共叔段与其兄郑庄公争夺王位”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西周末年、春秋初年,废嫡立庶、兄弟争夺王位等现象频出,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不断受到挑战,趋于崩溃,这说明了旧制度面临着新挑战,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共叔段破坏了宗法制,而不是共叔段对宗法制的认识,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废嫡立庶、兄弟争夺王位等现象,没有体现统治阶层改革的意愿,排除D项。故选C项。
6.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贵族世袭制有过冲击,但以战功裂土封爵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即便是经过商鞅变法、改革最彻底的秦国和此后的秦汉,这种价值取向也是十分盛行的。这反映出当时
A. 郡县制推行的条件尚未成熟    B. 军功封爵制度开始实行
C. 军功地主投身基层社会治理    D. 分封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战国、秦汉时期,人们以“战功裂土封爵”为价值追求,追求自己功业荣耀和留给子孙后代遗产,反映了当时分封观念依然根深蒂固,D项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顺应了历史潮流,郡县制在全国推广,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军功封爵早于战国时期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分封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军功地主投身基层治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 《史记》载“至秦有天下,悉纳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这表明
A. 秦王完成统一不合圣制    B. 秦朝完全继承六国礼仪
C. 六国与秦朝廷人才济济2023国考招生简章    D. 六国拥有尊君抑臣传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至秦有天下,悉纳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其尊君抑臣,依古以来"等内容体现出六国有尊君抑臣的传统,故选择D选项;材料强调尊君抑臣的传统,而不是统一的影响,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
8. 从周王的“天下共主”到秦始皇“皇权至上”的变化反映了
A.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主要反映从西周的王权发展到秦朝的皇权,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变迁,即由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B项正确;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地方贵族和周王共
治,排除A项;诸侯割据与西周史实不符,排除C项;地方分权与材料的“天下共主”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 有学者说:“秦王政相信秦之所以能兴起、兼并六国是赖祖先神灵的护佑……秦并六国,置祖庙于天下之中,似乎有意以此证明他们得以王天下的根据和凭借。”由此可知,秦朝
A. 完成了先人统一天下梦想    B. 尊崇宗庙蕴含着政治意义‘
C. 政权的神秘彩比较浓厚    D. 借助神灵来维护政治统治
【答案】B
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小学【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以作者对秦统一六国的认识为背景材料,考查秦朝的政治文化,肯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现、时空现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接由材料中“赖祖先神灵的护佑”“置祖庙于天下之中”
“证明他们得以王天下的根据和凭借”可知,秦朝强调宗庙的重要性,是为了强调祖先的产庇护对秦一及政权建立的重要性,B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秦始皇的功绩,A项排除;材料并非强调政权的性质及维护统治,C、D两项均排除。故选B项。
10. 据《公羊传》言,秦人立君不以嫡庶长幼,“惟择勇猛者立之”。自秦襄公至秦穆公九代国君,以长子继位者仅有武公、宣公二人。这反映出秦国
A. 率先建立集权体制    B. 尚武的文化传统
C. 未受宗法制的影响    D. 王位传承的稳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人立君不以嫡庶长幼,‘惟择勇猛者立之’”可知,秦国在选择国君时注重勇猛,不以嫡庶长幼为依据,体现了秦国尚武的文化传统,所以B正确;材料未涉及集权体制,所以A错误;根据材料“以长子继位者仅有武公、宣公二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宗法制对秦国有影响,“未受”说法错误,所以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王位传承是否稳固,所以D错误。
11.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权分于太守、郡尉和郡丞。东汉时,郡太守都由中央委派,“并省诸郡都尉,并职于太守”,只有在有军务的郡才设置郡尉。这一变化可能导致
A. 地方行政效率下降    B. 郡县制度遭到破坏
C. 地方割据因素增强    D. 地方军务完全废弛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