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会计核算的问题与账务处理-会计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共享单车是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 其共享商业模式引发租赁资产的原始凭证、初始确认、后续计量、预付押金以及相关费用处理的大改变, 是会计理论和实务面临的新问题。由于涉及共享单车的会计处理文献研究比较缺乏, 所以通过侧重于共享单车各环节、各种类业务的会计核算, 并结合最新税法及税制改革知识, 从共享单车与APP平台初始确认、营运收入和营运费用三方面提出问题, 并详细给出各类业务各个环节的会计核算建议。在互联网大数据飞速发展的今天, 新商业模式、新行业不断涌现,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必须从原始凭证到账务处理同步调整和更新, 以适应新的经济内容的准确记录、核算和处理。
四六级查询成绩      关键词:共享单车; 资产归类; 收入核算; 费用确认; 账务处理;
   
      一、引言
银行考试考什么内容
农村信用社95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很快催生了共享经济的产生和繁荣, 共享经济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建立的自动化商业交易平台, 企业通过平台提供产品和服务, 消费者通过平台支付资金购买产品和服务, 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共享单车就是当前共享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共享单车企业通过平台提供单车分时出租业务, 用户通过平台支付、预付或免费使用单车, 使用完后, 智能上锁, 交易即告结束, 共享单车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实现快速的使用权的让渡和切换, 这就是共享单车的基本商业模式, 其核心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完成资源提供和消费服务的交易, 这是一种完全有别与传统租赁行业的出租行为, 由于其交易的虚拟化和高度自动化,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这种分时租赁模式并没有具体明确的会计核算指导, 本文因此对共享单车企业资产确认、计量、营运收入以及租赁押金的确认、会计处理等进行专门探讨。
      二、研究综述
      俸芳等[1]从共享单车与APP平台初始确认、营运收入和营运费用三方面提出问题并给出核算建议。李漫[2]认为共享单车应作为固定资产而不是周转材料加以确认, 但因为单车大部分一年之内会报废, 所以对单车的折旧应选择加速折旧法进行后续计量, 平时的调度以
及维修等营运支付费用化, 对于押金收入应以预收账款计入负债。张永杰等[3]ofo共享单车企业为例, 通过了解该企业运营过程各个环节, 就其成本、费用、收入和纳税等分析了存在的核算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会计核算建议。康晓娜[4]就共享单车的成本核算内容较之以前的研究者做了更为具体的划分, 将收入类型分为租赁收入、广告收入、流量收入以及押金沉淀收入四项, 结合会计原理和准则给出了较为具体的核算建议。
      综上所述, 涉及共享单车的会计处理文献研究还是比较缺乏, 且建议偏简单而且重复, 所以下文将侧重于共享单车各环节、各种类业务的会计核算, 并结合最新税法及税制改革知识, 从共享单车与APP平台初始确认、营运收入和营运费用三方面提出问题, 并详细给出各类业务各个环节的会计核算建议。
河北考公务员      三、问题提出
甘肃公务员考试报名情况
      (一) 共享单车行业界定及适用准则不明确
      共享单车的本质特点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资源与服务以满足商业消费的共享商业模式。尽管其主要业务属于租赁业务的一种, 但是由于共享单车有着独特的行业特点, 单车不
同于传统的租赁资产、使用权的实时转移, 它的单车是全天候提供, 24小时服务, 若购买预付款的套餐服务, 出租与交易可以不同步, 所以, 共享单车与传统的租赁行业还是有较大的区别。所以, 如果对于共享单车行业的界定和会计核算沿用传统行业的记账模式, 将无法解决和解释互联网共享经济的一些新问题。
      (二) 资产或存货的确认存在模糊问题
      这里提出的问题主要指共享单车算固定资产还是存货?由于各类共享单车企业投放的单车尽管造价大不相同, 但规模购买价格不到300元, 行业特点又决定了单车使用体广泛、单车被盗和人为损坏情况加速其价值形态的改变, 所以, 其实际使用寿命大多不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按照新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 则不能归类为固定资产, 只能算作存货, 但它的持有目的是为了出租而非销售, 所有权不发生转移, 又应该认定为固定资产, 所以, 在这方面, 财政部会计准则应作出补充解释, 否则, 单车在资产归类确认方面就存在模糊的问题。
      (三) 盈利模式值得争议的问题
      2017年ofo共享单车宣布注册用户达到1000多万, 若以每人99元的押金, 则其押金沉淀
总额可达到数亿元, 这种资金的保有量实际已将平台演变成了融资功能, 单车是否还是追求本来的租赁收入而不炒作沉淀资金 (押金) , 若现实中, 改变了押金的用途, 则资金的安全性将是一个潜藏巨大隐患的风险问题, 事实上, 一些破产公司已经应证了这一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