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及对策措施
福建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及对策措施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郑佳
[摘要]近年来,福建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该文分析了平台建设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键词]创新平台成效问题对策
近年来,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福建陆续建设了一批创新平台。截止目前,共建设了17个工程研究中心、12个工程实验室和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分布在新型显示器制造、移动通信系统、动漫游戏、酶工程、发酵工程、工业催化、疫苗、纤维材料等20多个不同行业。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有光催化、化肥催化剂、作物分子育种和酶高效表达4家,省级创新平台有空间信息、下一代网络、功能材料等25家。至2010年,平台总投资约7.5亿元,其中国家或省级预算内投资约1.83亿元;总建筑面积8.23万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7074台(套),价值3.3亿元,其中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的有27家,建成了22条工业试验线或中试生产线和20多个工程化技术开发平台,仪器设备利用率88.38%,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表1福建省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一览表
序号平台名称承担单位
一、工程研究中心
1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州大学
2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福州大学
3光催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福州大学光催化研究所
4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省农科院,福建众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5植物病毒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
6微生物药物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微生物药物研究所,福建科瑞药业有限公司7现代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
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区别
8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福州大学
9制造业数字化设计工程研究中心福州大学
10双孢蘑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省农科院
11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医科大学
12菌草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
13海峡两岸土木工程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中心福州大学
14数字电视工程研究中心福州大学
15工业烟尘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南通考试网
16纳米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大学
17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福建仙芝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二、工程实验室
1酶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福大百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纳米材料工程实验室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3下一代网络工程实验室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4天然生物毒素工程实验室福建农大神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经管视点H A I X I A K E X U E
海峡科学
续表1
5中药研究开发工程实验室福建中医学院
6药物工程实验室厦门大学
7平板显示技术工程实验室福州大学
8现代酶技术工程实验室福大百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9动物药物工程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10分子诊断技术工程实验室福州泰普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11作物分子育种工程实验室省农科院
12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关键材料工程实验室厦门大学
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1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福州大学
2软件与信息服务产品公共检测评价中心福州软件园产业基地开发有限公司
3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福建医科大学
4先进制造业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5动漫游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福州软件园产业基地开发有限公司
6物联网应用软件及系统技术评估与质量控制平台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
1主要成效
1.1宏观政策环境渐趋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并提出加快建设创新转化服务平台,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十一五”期间,国家发布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福建按照国家发布的这些文件,随后出台了《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平台在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特点、组建原则、申报条件与审批程序、经费管理、项目管理、管理机制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规范。此后,结合新时期平台建设的要求,再次印发《618技术创新平台(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资金安排细则》,将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纳入618技术创新平台管理范围,并对项目安排、筛选条件、资金标准及用途、申报材料程序等做了进一步规范。以上政策的出台为福建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1.2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
创新平台通过技术攻关及自主创新,在信息技术、纳米材料、生物工程等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提高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光催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固体超强酸光催化剂、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海岸带与近海遥感监测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纳米材料、药物、平板显示技术工程实验室等纳米储氢材料、铬渣的纳米相变处理和回收利用技术、抗肿瘤活性物质高效发酵制备和质量控制、34英寸高分辩率彩FED的研制等技术居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
心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全化学合成的抗癌光敏剂“福大赛因”,已获国家药监局临床批件。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B121型无铬高温变换催化剂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创新的氨合成催化剂和高温变换催化等5种系列催化剂产品在全国广泛使用,节能降耗成效明显,每年可增加产值27亿元。菌草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了一亩巨菌草年产鲜草25~30吨,并可转化成4000~5000公斤鲜菇,此外,研究出根长9.03米的菌草,在宁夏等地形成了种植菌草—治理荒漠—菌草栽培食用菌—弃料生产有机肥的可循环、持续的生产模式。
1.3平台支撑效应日益凸显
近年来,创新平台共取得了302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科研成果9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210项,科技成果转化11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7项、发明专利254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为福建一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微生物药物、现代发酵技术、双孢蘑菇技术、菌草生物等工程研究中心加强了福建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并取得显著成效。双孢蘑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使我国双孢蘑菇菌种降低生产成本32%,缩短生产周期66%,年单产提高100%~200%以上;微生物药物工程研究中心自主开发的西罗莫司新药、菌草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独创的菌草新技术分别提升了福建在新药研发、食药用菌产业的创新能力。下一代网络工程
福建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及对策措施
实验室研制的万兆核心路由交换机、平板显示技术工程实验室开发的阴极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工程实验室研制的短柄圆环探针荧光PCR结核杆菌诊断试剂等,则分别提升了福建在网络产品、FED显示屏、医疗器械方面的创新能力。
在环保、新材料、生物农药、芯片设计等新兴领域开发的一批关键技术,已开始为培育形成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重要作用。如:光催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开发成功的纳米固体超强酸高效光催化剂、多功能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光催化陶瓷、光自洁高压陶瓷绝缘子、石化工业废水处理等成果,初步带动形成了一个产值近15亿元的光催化产业。工业烟尘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开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袋除尘装置和烟气脱硫装置,年产值达30亿元,并形成了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集。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充分发挥省级公共技术平台的引导作用,吸引了10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进驻中心。福州瑞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在中心平台开发的音视频芯片形成的产值超过30亿元。
1.4行业贡献力度不断强化
2010年,创新平台为行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6亿元,形成国家与行业标准21项,其中工程研究中心20项、工程实验室1项;研发出的新产品数量138种,使用新工艺47项,经济收入4.23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3.42亿元、科研项目收入超过1亿元。光催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国防科技和军事工业的应用与研究,极大地拓展了光催化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并主持制定了《光催化空气净化材料性能
测试方法》国家标准,已于2010年1月正式实施。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制定了《福建省政务信息共享管理办法》、《电子政务信息数据交换》、《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分类与管理》等五个地方标准,研发的各类产品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超5000万元,为国家节约上亿元财政支出。现代酶技术工程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植酸酶产品已占据我国95%以上的市场份额,植酸酶的应用还可为我国饲料行业每年带来25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数字电视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卫星终端接收核心技术为福建有关企业创造产值超过3亿元,有线电视交互式核心技术已为福建创造产业超6亿元。植物病毒工程研究中心编写的《植物病毒: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专著可为从事有关病毒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检疫学及生物技术研发人员、高校师生和农业推广人员等提供详实的参考。平板显示技术工程实验室在已有基础上,取得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FED显示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以IP核开发为主的共性技术支持,成为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福建分中心。
1.5产学研相结合日趋紧密
创新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或具有较强实力的公司,拥有现代化的实验仪器设备及专业化的高层次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培养了企业急需的各类人才,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为周边乃至全国相关产业提供了便捷、高效、专业的服务,为福建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至今,平台共与福建254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合作较为紧密的有153家,合作内容包括人才培训、
产品研发、技术共享、工程设计、决策咨询等方面,涉及电子信息、工程建设、新药开发、生物工程等众多领域。植物病毒、功能材料、制造业数字化设计等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对植物病毒检测试剂盒、新型抗癌光敏剂、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仿真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进行技术系统集成、工程化研究和技术工艺经济指标的验证,为近百家企业提供了一批可产业化的技术成果。光催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与漳州万利达光催化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结成的产学研联盟,建立了空气净化技术研发基地;与浙江绍兴和谐光催化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凯西欧灯饰设计有限公司进行产学研对接,并在浙江省上虞市沥海镇工业区园成立了产学研基地,作为光催化技术新产品转化、孵化和市场推广平台,共同推进光催化技术(空气净化、水处理和光自洁涂料)和制品深度应用和开发,加速光催化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合作关系也获得了当地政府支持。
表2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情况表
平台类别合作年份紧密型松散型
2023年国考成绩查询入口
工程研究中心2000年~2010年9586
工程实验室2006年~2010年5815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1.6人才竞争力有较大提升
目前,平台拥有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专业水平的研发队伍,共有1587名工作人员,其中研发人员1286名,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6名,院士6人,高级职称356人,中级职称288人。培养和提供行业人才数量达9292人次,初步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等产学研结合的人才队伍。如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集聚了一批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应用研究、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的人才,现有50名研发人员从事研究工作,其中博士10名,95%以上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术带头人何明华博士长期从事嵌入式系统和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研究。已在国际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重要论文20多篇,目前正在主持包括国家“973”项目“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图论和代数方法”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OFDM的UWB射频前端电路设计研究”在内的多个芯片设计项目,并从清华大学引进了教育部IC设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孙义和教授出任福建ICC主任;从美国硅谷引进具有十多年IC设计经验的
经管视点
H A I X I A K E X U E
海峡科学
陈炳来特聘教授担任福建ICC 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表3
福建省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基本情况表
类别
细分类别
单位工程研究中心工程试验室合计总资产
会考查成绩查询入口万元
45776.4428489.3874265.82科技经费筹集
万元19224.7810085.7829310.56资产和投资状况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 )
万元3029.5430516080.54技术装备水平国际/国内/一般
1/15/22/93/24/2基础条件
建筑面积平方米636721863882310工程中心总人数
人7878001587研发人员数
人6086781286人才结构
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数量人100106206在研科技项目总数项611234845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数
项385145530对外合作项目数项7469143国内外技术交流次数次351276627科技活动
国内外专家交流人数人156********专利申请受理数/授权数项79/25200/37279/62科技成果及获奖数项462268论文数量(国际/国内)
篇120/60682/110202/716新产品数量项7266138成果转化数量项6056116形成国家与行业标准项20121对行业直接经济效益万元150859.63117010267869.63成果与行业贡献
培养和提供行业人才数量
新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8798
494
9292
2存在问题
一是不少平台属于传统产业的范畴,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集聚、功能定位、知识产权等方面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二是不少部门、研发机构仍热衷于新建平台,要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而如何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及服务,核心技术研发等考虑较少;三是企业对创新平台的参与度偏低,社会风险投资尚未涉足,创新平台吸引企业和社会机构投入的动力机制还未建立;四是现有平台的资源整合难度大。许多平台依托高校或科研院所建设,受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难以实现市场化竞争、良性循环和自我发展。
3对策措施
要发挥创新平台的支撑与服务作用,不断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就要按照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要求,搭建一个结构合理、产学研结合紧密的平台。
3.1完善体制机制
一是尽快出台省级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参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将省级工程
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等纳入管理范围,并在主要任务、申报条件、审批程序、扶持标准等方面作出规定,不断推动平台发展;二是建立创新平台绩效评估体系。完善平台为企业服务的相关指标,从重技术、重研发逐步转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试行每两年对平台在技术转移、经济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能力、队伍培养等方面情况进行考核,并以此为依据,优胜劣汰;三是制定高校和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政策,加速高校研发成果向企业转移,进一步加大创新平台服务企业的广度和深度。3.2以企业为主体
一是平台建设要从高校、科研院所,逐步转向龙头企业为主体。引导社会资金,重点在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及高端通信设备和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等领域的高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布局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二是支持高校、研发机构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下转第62页)
莱芜建设现代水利示范市的探讨
创敢试,朝着水利现代化目标推进,又必须立足当下,着眼于轰轰轰烈的水利建设实践,深入总结莱芜在河砂资源整治、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水行政执法、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河道综合开发等工作中创造的、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新鲜经验,将实际中探索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充分实践现代水利示范市的理论内涵,为全省提供示范经验,并用于指导实践。
3.3注重实物和精神层面的两个体系建设
推进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一方面要搞好工程体系建设,为推动水利事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创新治水理念,积极发展、大力弘扬先进的行业文化(即水文化),使水利工程建设与美化水环境、改善生活环境相结合,在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建造亮丽的人文景观,以青山绿水、碧空蓝天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切实解决重建设、轻管理,重实物体系建设,轻精神文明、文化软体系建设问题,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治水理念创新、机关文化和水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好成绩,做到双丰收。
3.4注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
现代水利示范市内涵丰富、建设内容广泛,必须统筹规划,明确目标方向,上下联动、全员参与、整体推进。要选准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攻坚,特别是各县(市、区)要立足实际,选准优势项目,倾力打造亮点,达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整体发展的效果。
3.5强化水利科技工作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水利,是发展现代水利、建设水利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意识,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更新治水理念,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水利工程建设
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以工程带科研,以科研促工程。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引进,积极争取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支持,引进高端人才、培养科技领军人物,带动莱芜水利科技的快速发展。积极引进全国乃至世界最先进的水利技术,在水利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最先进的技术、最亮丽的示范点,要将莱芜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水利新技术的聚集区、试验区,成为引领水利科技发展的“航空母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的联合,充分发挥莱芜高等院校和科技人才力量雄厚的优势,在水利科学研究方面搞好联合,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难题,加大科技攻关的力度,在工程建设中出成果,在解决问题中提升科技工作水平。加大对引进新技术的资金支持,对引进全国或世界先进新技术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大对水利科学研究的支持,对获得市级以上水利科技奖励的课题组、科技论文作者给予资金奖励。对部分水利科研课题给予资金支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进水利科技的创新水平。
4结语
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有力有效的工作措施、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于担当,奋力开拓,不断开创全省水利工作的新局面,努力推动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为实现新时期水利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接第53页)
通过利益驱动,鼓励高校、研发机构围绕龙头企业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大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建立持续稳定合作关系;三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平台资源整合。对一批技术研发水平低、服务能力弱、经济效益差的平台逐步实行“关停并转”。对发展前景较好的平台给予再扶持,适时将平台升级为企业孵化中心。
3.3强化平台管理
一是定期向社会发布平台建设运行情况报告,使与平台相关的企业对平台情况有所掌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二是集中资源组织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对一批技术研发水平低、服务能力弱、经济效益差的平台开展资源整合;三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平台。通过利益驱动,鼓励各研发机构围绕龙头企业技术需求进行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
品开发和成果转化,并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