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哥白尼式的教育革命是否可能
——专访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
本报记者  李炳亭  褚清源  □      

       []从改良走向革命
  中国教师报:您书名中的第二次教育革命是指什么?
  张卓玉:欧洲18世纪后半叶出现了由校园、课程、教材、职业教师、课堂教学、考试等主要元素组成的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称为第一次教育革命。现代教育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施瓦布曾提出: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推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原则、新观点、新方法初级会计准考证怎么打印”,于是第二次教育革命被提上日程。所谓第二次教育革命是针对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而提出的。就我们当下的教育改革而言,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教育距离人本主义还有多远。如果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那么我们的教育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第二次教育革命也将成为可能。
      2020陕西省考进面试名单中国教师报:您的书名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很吸人眼球。为什么要使用革命二字,您意在强调什么?
  张卓玉:用这个词是经过慎重思考的。这一轮课程改革当中,课堂教学领域真的实现了很大突破。我在许多场合常常使用革命这个词来形容课堂教学取得的成果。要革命就不是在过去框架下的调整、完善,而是建立一种全新的框架。我觉得今天的教育仅有改革或者改良是远远不够的。改革或者改良只是在现有框架下的部分调整、补充,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几乎没有停止过改革。改革的不断重复恰恰证明,仅有改革还不够,需要寻新的机制、新的基石。改不下去是因为支撑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存在问题。因此,使用革命成都市人才招聘网这个词意在强调,新时期的教育变革必须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以这种哲学为指导的新的实践模式。
人才热线网 深圳      中国教师报:那么,以往的教育改革只能算是改良吗?
  张卓玉:在原有框架下的修修补补只能是改良,因为以往的改革中,教育的基石没有变,就像一座结构出了问题的房子,改门窗和再装修,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革命必须寻新的教育基石,在新的教育基石之下改变框架与结构。
  中国教师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以往的教育改革只是量变,还未发生真正的质变?
  张卓玉:多年来,我们在如何教的问题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却很少研究学生如何学。现在为什么是革命呢,是因为需要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重新审视我们的改革实践。今天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从如何走向如何,要重新构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从师本医师资格考试分数线地心说走向学本日心说,从教师的走向学生的。这是基于对人的尊重,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学会,能够自主,能够自治。
  中国教师报:您所说的新的基石是指什么?
  张卓玉:新的教育革命需要新的基石来支撑,而所有的基石都是基于人的发展,基于对人的尊重。我所说的这场教育革命必然是以人本主义的教育信念和追求为理论基础的。它包括:教育的使命是促进和保障学生的成长,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是充分相信学生对成长的渴望和学生潜能的发展才智,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保障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问题及其解决是教育的起点及过程,探究是教育的主要方式,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体验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和社会,也是未来和谐社会的摇篮,教育过程既是获取的过程,也是付出的过程。学生应该走向社会,社会应该走进学校,学校的重要功能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开发程序,并指导学生依据程序开展学习活动。
  中国教师报:您如何理解教育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张卓玉:教学与教育很多时候被有意无意地割裂开来了。英文的教育,本义是让人发展,给予学生阳光和水分,让其自由生长。教育即生长,即成长。我们的教育好像是在塑造,稍不留心就滑向了训练的层面,学校一不小心就成了技能培训班。教育与职业训练是完全不同的,训练只能获得技能。当讲授成为教育的主导方式时,学校就只能是一个教学的场所。讲授对应的是接受。在讲授为主导的教学中,学习就意味着接受,意味着听课、做题。探究则是基于好奇、质疑、追问的积极活动。
  中国教师报:您的这本书更像是对当下教育开出的药方,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很受读者欢迎。
  张卓玉:写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建设,因为一味地批评或者批判是没有意义的。写这本书时并没有想到会有人关注。湖南省学考成绩查询2008年开始精心整理这些年的思考,动笔写大概用了4个月时间,就想一吐为快。
 
     []走出知识传授性教育的困境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当下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张卓玉:今天的教育问题突出表现在教育的功利性,人们过于看重知识的价值。今天,我们学校教育中的知识崇拜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从课程标准的编制到教材的编写,从课堂教学到测试评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学校采取的措施往往是无休止的考试,并辅之以将来有用的说教。
  中国教师报:正是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让教育陷入了一个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无所适从的怪圈。
  张卓玉:当然,对知识提出挑战是需要勇气的。知识有用,但知识只是工具,它不是学习的全部,当我们把知识从整个教育结构中抽取出来时,知识就被异化了。
  知识不能脱离知识的产生过程。一旦把知识从特定过程中抽取出来,知识必然就成为死的知识,就如同把人的手指从人体中分离之后不能再称之为手指一样。一些专家学者在充满*****地谈论知识的意义时,他们是熟知知识的产生过程的,而学生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学生眼中的知识就如同脱离身体的手指一样没有生命活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到知识的价值,就无法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中国教师报:今天的学校教育的确过于关注知识的学习,而缺少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注。按照您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知识崇拜是功利主义的表现,是与人本主义背道而驰的。
  张卓玉:我在书中把这种教育称之为知识传授性教育。知识传授性教育的思维模式是,把相关的教育内容提炼为一套知识体系,据此编写一套教科书,并开设相应的课程,让学生识记和理解相关的知识,为日后走入社会做好准备。在知识传授性教育框架下进行的教学实践,除了学习能力以外,其他能力无法进入教学视野,无法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传授性教育自上而下的权威性和整齐划一的计划性剥夺了个性培养的可能性。比如,价值情感教育写进了所有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但是,当知识传授统摄整个教育过程时,价值情感教育永远只是一个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