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海淀区初三二模    语文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学校策划开展以“多元文明 交融与共”为主题的线上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1.下面是某小组同学为启动仪式准备的发言稿。阅读文段,完成(1)-(3)题。(6分)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文化的融合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汇的过程,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然步骤。
【甲】中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先秦时期,文明交流仅局限于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但这种交流传播了先进的文明,吸收了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化,促使中原文明养成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特点。西周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表现出了一种虚怀若谷、广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自秦汉以来,中外交流的动脉逐渐形成。西汉张骞西行打通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架起了直通亚欧大陆的桥梁。从此,佛教、琉璃、各种农作物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瓷器等则传至亚欧各地。在陆上丝绸之路稳步发展的同时,对外交流的海道也伴随着秦汉时期造船高峰的到来而日渐延伸。
到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船队经过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最远可到达非洲赤道以南的东海岸,形成覆盖面更大的海上丝绸之路。通过畅通且跨度很大的海上通道,中华传统文化散播于亚、欧、非各地,同时亚、欧、非的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
【乙】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汲取其他文化精的重要特点,在葆有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他文化摄取融汇,从容地发展完善自己,形成内容丰富、具有特殊魅力的文化特。不同的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丙】在开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创新中发展,文明之花才会在世界舞台上(xuàn      烂绽放。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精suí                寻:┐                   
B.精(suǐ)                寻:┐                   
C.精suí                寻:┐                   
D.精(suǐ)                寻:┐安徽省考公务员岗位                   
(2)“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有:①遍,漫;②填满,遮掩;③更加。结合发言稿的内容,你认为“历久弥
新”这一成语在这里的意思是                                                                       。(2分)
(3)小组一位同学为发言稿写了诵读脚本,其中不怡当的一项是(2分)
【甲】句两个分句是递进关系,强调后者,“更”字应重读,以强调中国是“实践者”。
【乙】句釆用对偶句式,富于节奏美,所以两个语句的语速要一疾一徐,读出明显的对比变化。
【丙】句釆用长短句。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长句舒缓,结尾总结升华,语调渐趋昂扬。
2.下面是“海纳百川——文化的包容”课题组同学准备的线上交流稿件。阅读文段,完成(1)(2)题。(3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特征。这种包容性体现在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天人合一”“     ”的社会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 和平思想,“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世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可以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正是其源远流长的结果
(1)依据上下文,在①②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语句,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都体现了思想文化多元开放的主张        天下为公      B.都是多元文化追求共性的主张        天下为公
C.都体现了思想文化多元开放的主张        与人为善      D.都是多元文化追求共性的主张        与人为善
(2)作为总结句,文段画线语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1分)
修改:                                                                                                                     
                                                                                                                               
3.“香远益清——文化的远播”课题组到这样一则新闻稿。阅读文稿,完成(1)(2)题。(5分)
BBC推出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近日,BBC推出单集58分钟的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全世界引起关注,杜甫          
“尽管拥有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诗歌传统,中国的文学历史却常常被忽视。”从《卫报》 对这部纪录片的推介可以看出一般英国观众对于杜甫的陌生。于是,BBC推出本片,第一次以纪录片形式将“诗圣”杜甫展示给国外观众。
在这部《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BBC对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给予了极大的认可,
称中国的诗歌传统早于荷马史诗,“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文明像中国那样优雅,有文化”。片中还毫不吝啬地用“最伟大”来形容杜甫,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亚比肩,认为“没有任何一位西方诗人能与杜甫之于中国的地位相比拟,因为他的灵魂和作品是如此紧密地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纪录片中,BBC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到访中国,沿着杜甫的足迹,寻访巩义、洛阳、西安、成都、长沙等地,从杜甫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回溯了这位中国“诗圣”的一生。
(1)导语是消息的核心。写好导语要突出关键信息,集中呈现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要尽量用事实而非概念说话。阅读新闻稿,根据内容,在导语中画横线处补写语句,下面最恰当 的一项是(2分)
A.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得到极高的赞誉        B.第一次被以纪录片的方式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
C.超越了任何一位西方诗人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
(2)下面是三幅写有杜甫诗作或诗句的书法作品,如果让你选取其中一幅作为该纪录片的片头,体现该片对杜甫及其作品的理解,你会选择哪一幅?请结合书体特点和你对诗句的理解,简要说明理由。(3分)
贺州市人事考试中心【甲】    河南注册会计师    【乙】不建议考公务员的三大忌                【丙】
我选择【      】          理由: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共5分)
4.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分)
5.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1分)
6.苔痕上阶绿,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2分)
7.荷,又名“莲”“芙蓉”“菡萏”等,是自然景观、园林布景中的常见花卉。在文学作品中,它还能寄托人们的情思,也能象征君子品格。请你写出一句与“荷”有关的古诗文:                                    。(1分)
(一) 完成8-9题。(共4分)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    宋·苏轼
全国英语四级准考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两首诗词都写了与思念的人共享一轮明月的美好画面。《望月怀远》中,诗人因这画面而生发了浓浓的相思,在结尾表达了                          的愿望,情思缠绵;《水调歌头》中,词人领悟了人生如月、圆满难期的哲理后,以对此画面的憧憬作结,体现了宜宾三江人才网公招                    的人生态度,境界阔大。(2分)
9,下列对两首诗词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通过动作和感受,具体描绘出“情人”因相思而深夜难眠的情景。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借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词人却因忧愁思念而难以入睡。
C.“情人怨遥夜”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看似是对自然景象的埋怨,实则是抒写诗
人的思念之苦。
D.“还寝梦佳期”和“千里共婵娟”都写出了诗人对亲人远离的最终释怀,有豪迈奔放的风格。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8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