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I卷(选择题48分)
一、单选题(24*2=48分)
1.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维护方国联盟的秩序。周克商后,殷商故地“其民易煽,其地易震”, 同时,殷商属国还与殷民相互勾结,制造动乱。《左转》记载到:“周公吊二叔之不贤(武 王弟管、蔡与商遗势力武庚勾结叛乱),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周初
A.君主集权制度的确立具有必要性    B.统治者推行新的统治模式势在必行
C.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已成定局    D.防范商周贵族的联系成为当务之急
2.西周时期,统治者注重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尚书》中《多士》《无逸》等篇总结了 殷商在为政用人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归结为“敬德保民”的思想;《召诰》《酒诰》等篇, 则历数了殷商为政之失。材意在强调西周统治者
A.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    B.重视历史的现实价值
C.坚持儒家的德治理念    D.注重成功经验的总结
3.《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都”的解释是:春秋时,都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 莒国国君之子《春秋》遂书“莒人灭曾尸o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春秋》记事秉笔直书
C.王位继承制度混乱    D.外戚干政影响深远
4.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冲击,血缘宗法制度不复存在。商靴变法中, 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    B.建立二十等爵制
C.普遍推行县制    D. “燔诗书而明法令"
5.下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出处
法律条文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唐律疏议斗讼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大明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亲属相为容隐”
A,逐渐强化血缘关系    B.法律与公德融为一体
C.儒家伦理观法律化    D.封建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他们对中国古代立法有如下见地:
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管子•七法》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今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害
甚于无法
《慎子•逸文》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乱法 也
《韩非子•诡使》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据此,可推知先秦立法
A.取向公平公正    B.强调因势制宜 C.追求礼法结合 D.重视社会和谐
7.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 得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
“封建”领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官僚政治的弊端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割据势力的膨胀
8.《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了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
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这说明了汉代
A.实际以法家为统治思想    B.儒学的正统地位己经确立
C.司法制度不够健全完善    D.儒法结合思想渗透入司法
9.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
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据此可知,汉代
A.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    B.确立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
10.《晋书》记载:“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
2022年公务员警察报考条件渐多,兑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这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抑制    B.三国时存在大宗商品交易
C.商品交换遭到官府禁绝    D.江南地区得到更多的开发
11.在唐代,诏赐国(李)姓比较盛行。这一时期的“诏赐国姓”有两大特点,一是武将居多,
二是唐朝初创时和安史之乱后居多。由此来看,唐朝统治者“诏赐国姓”旨在
A.冲击传统宗族观念    B.笼络人心维持统治
C.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D.实现文化心理认同
12.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太祖之妹初嫁米福德,守寡后再嫁高怀德:范伸淹幼年 丧父随母改嫁,长大后才归宗。南宋以后,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再无皇亲公主多次下嫁记载, 民间再婚现象日渐式微。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儒学地位得到巩固    B,女性贞洁观深入人心
C.抑商政策成效显著    D.理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13.明成化年间,皇帝未经吏部考察、廷议等正常选官程序,直接通过宦官“传奉圣旨”的 方式任命官吏,“传奉官”由此得名。此后,御史、吏科给事中等监察官员纷纷上书反对皇 帝不按程序任官,“传奉官”制度受到遏制。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A.监察官吏权力扩大    B.专制皇权渐趋弱化
C.官僚政治相对成熟    D.选官方式趋于多元
14.民国初年,临时参议院制定的(国会组织法)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规定与清末咨议局的选 举己有不同:“居住选区二年以上”比清末的十年要求大大缩减:500元的不动产资格比之 清末的5000元亦削减9/10:选民年龄为20岁而清末的为25岁,临时参议院还通过了女子 有参政权的议案。可知民国初年
A.民主政治有鲜明中国特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    D.宪政机制对权力的控制
15.下表所示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统计(单位:人)。陕 甘宁边区政府的这一结构
县别
庆阳
合水
镇原
清涧
绥德
机关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党派
共产党
23
3
20
3
20
3
54
7
54
5
国民党
17
3
14
3
17
33
3
50
7
无党派
24
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查询3
27
5
12
6
67
1
102
1
A.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    B,适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16.通常情况下,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等 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8年或者1975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 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 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B, “”期间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 则
C.新时期法制建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D.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1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政府机关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支行政管理队伍,适 应了当时计划经济的需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理论指导下,中国政府积极推
行以 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这反映了中国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根本 动力是
A.文化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干部制度改革    D.经济体制改革
18.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家庭生活把个人束缚在人类之外的自然界,而城邦的公共空间如宗 教场所、生活场所、运动场所以及法律则是将个人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虽然后者也将个人带 入了城邦新的束缚。材料旨在说明
A.人的发展受制于个人空间    B.城邦民主依赖于公共空间
C.城邦制度促进个人的发展    D.雅典公民更关注家庭生活
19.533年,汇编而成的《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在序言中阐明罗马法律的定义:“善良”即 道德,“公平”即正义,合而为法律本质的自然法观念。这反映出罗马法
A.建立在前人立法基础之上    B.始终恪守公平的道德理念
学生端智学网成绩查询app
C.摒弃违背自然规律的成分    D.实现道德与法治有机结合
20.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针对传统公务员制度的官僚制原则和特征进行改革,公务员制 度的封闭性架构逐渐被打破,出现非职业化倾向。近年来,我国推行公务员聘用制度、企事业 单位养老金并轨制度等。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相似变化表明
A.公务员制度须与时俱进    B.公务员制度滋生官僚习气
C.中西方公务员制度趋同    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D.公务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21 .《权利法案》缓解了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冲突,限制国王权力的传统因此得以流传。文件 还奠定了英国法律制度的基础,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国王和人民的权力。从那以后,英国几 百年未发生过任何革命。这主要反映了《权利法案》
A.开启限制国王权力的传统    B,消除了议会与国王的矛盾
C.导致国王“临朝不理政”    D.使英国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22.20世纪以来,英国政府提交给议会的议案很难被修正或否决,尤其是1909年的法令授
权 那些从政府领取高薪的下院议长可以自行挑选议案交付审议或搁置,这就使政府议案通过率 高达99%。为此,反对党称议会为“内阁专用议事厅”。这表明当时英国()
A.内阁的控制力明显增强    B.议会的立法权名存实亡
C.权力中心逐渐发生转移    D.专制主义破坏民主机制
23.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
实行定期考核,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这种制度改革研招网报名入口登录
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
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24.美国前总统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写道“参议院将从作为政治上平等的团体的各
州得到权力;在参议院,各州根据平等的原则选派代表……就这点来说,政府是联邦政府, 不是全国性政府。”这说明美国参议院的设置
A.导致了权力的相对集中    B.旨在保障各州权力平等
C.违背了宪法设计的初衷    D.削弱了分权制衡的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 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 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 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劾之疏约占30%, 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 察不
仅“劾”,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 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 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 “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 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 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 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 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 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 到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