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自考成绩查询
广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
浙江省2006年10月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人际关系心理学答案
课程代码06050
阿坝人事考试网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D  2.C  3.D  4.B  5.C
6.B  7.A  8.C  9.C  10.A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情感成分      行为成分
2.      单线型        流线型
3.      沟通内容      沟通对象
4.      优先效应      新适效应
5.      海德          通俗心理学2020年国考申论真题答案
6.      确定目标      选择目标
7.      风度礼仪      生活行为
8.      依赖性        类似性
9.      真诚          虚伪
10.  社会两难情景  囚徒两难情景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的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要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
把正反两方面宣传结合起来,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这就是全面宣传法。
2.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制他人我们所形成的过程。
3.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者任务,一个刺激越容易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能被他利用来影响答案,即被他加工面影响反应。同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这种现象称为显著性偏见。
4.人际吸引又称为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5.人际冲突是个体或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将来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行为。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全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系统
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即人际关系是有社会关系决定的。(1分)这种决定作用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第一,任何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1分)
(2) 第二,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1分)
(3) 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1分)
(4) 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1分)
2、社会交换论是与霍曼斯的研究工作有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1分)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缺陷。(2分)另一方面,这个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是有启发的。(2分)
3、强化是指增强或减弱我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1分)在运用强化方式时,比较理想
的做法是在个体刚完成一次比较满意的行为后马上加以强化。(2分)要更好地达到强化的效果,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办法:①利用视觉和记号,②利用计划(2分)
4.遵从主要有两个理论:
(1)个性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与人之所以会遵从是因为这些人本来就具有会遵从的个性特征。(2分)
(2)体理论,这个理论注重体施加于个人自身上的压力,一般来说体对个体施予压力使其遵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自身的信息性压力,即提供有关个体应该如何行动的信息;另一种是来自体规范性社会压力,即如果个体不遵从的话体所拥有的拒绝该个体的潜能。(3分)
5.影响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有:
(1)回报和自我暴露,当人们与自我暴露水平较高的个体交往时,最有可能进行较多的自我暴露,(1分)
(2)喜欢和自我暴露,自我暴露与喜欢也是密切相关的。(1分)
(3)社会赞同和自我暴露,获得对方赞同时自我暴露就比较多。(1分)
(4)非语言行为和自我暴露,非语言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我暴露。(1分)
(5)自我暴露的速度,自我暴露只有在恰当的速度下才能为人们所接受。(1分)
广东成考报名时间六.论述(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光,认知失调理论可以应用在以下一些领域:
(1)      心理。认知失调理论中对努力理由所作的研究认为,从事一项活动所付出的努力越多,个体会觉得这些活动越有价值。因此,设计一些程序,使被试相信某种是需要努力的,就会增强的效果。(2分)
(2)      儿童教育。不足障碍研究表明,当我们用温和的劝告时儿童的已有态度同行为产生失调,已有的态度会得到改变,从而使我们所教育儿童洋党书咯的正确态度得到内化。这启发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不能采取粗暴的、严厉威胁,甚至打骂的方法,否则起结果适得其反,不利于转变儿童的消极态度,而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方法更为有效。同时,从
诱导服从的研究中,当完成于原有态度相反的某一特定行为的诱因是较小的或较弱时,个体往往会体会到认知失调,表现出一种与行为相一致的态度。这在儿童教育中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3分)
(3)      消费行为。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有希望相反的效果。因此,以提供优惠券或以优惠假为特征的广告和推销活动实际上减弱了顾客对于提供优惠券的那些商品的依赖。从决策后失调来看,由于在两个相近的商品中选择,会产生购买后失调。减少失调的一种方法就是主动追求信息,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精明的厂商和商品推销员可以抓住这个时机(3分)
(4)      决策。当一个人在数个被选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了决定。当实行了这个方案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已作出的决定,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因此可以把策划和执行交给不同的小组一避免“承诺升级”。(2分)
2.(1)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我们,就会发现一种不寻常的心理 现象,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并不努力去控制,而当觉得希望渺茫时就会无所作为,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习得无助”。(1分)
(2)得无助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习。人们习得了他们对于避免厌恶的事件无能为力。其结果他们不能认识到以后的情景实际是在他们的控制之下。(1分)二是归因。人类的习得无助现象与不能控制的结果所作的归因有密切关系。如果把个体失败归因于缺乏足以应付环境的能力的话,很容易导致习得无助;如果个体把归因归于任务难度或努力等因素,则不会导致习得无助。(2分)
(3)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①是动机上的,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盲目的接受现状,接受事实给予的结果,而不去探寻问题的原因和过程;(2分)②是认知上的,无助的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不去主动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调整自己状态的有效策略;(2分)③是情绪上的,习得无助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缺少应对的结果是让自己更多的承受现状,包括所赋予的压力;而且这种状态不断的继续产生破坏的效果和持续的作用。严重的可以成为个体的习惯性的思维和认知方式。(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