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库及答案【含解析】一、言语理解
1.①以知识为主导所得出的美丑的概念,是不真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②即如美丑而言,当天下人知道追求美的时候,就有了美丑的区分,就有了分别的见解。
③在老子看来,相反相成,是知识构成的特性,但并非世界本身所具有。
④老子并非反对人们追求美,但他认识这种追求美的方式,并不能得到真正的美。
⑤人为世界分出高下美丑,是在下判断,以人的理性确定世界的意义,这样的知识并不符合世界的特性。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⑤②①④
B.②④③①⑤
C.①③⑤④②
D.⑤④②③①
【答案】A
【解析】②句以“即”开头,是对前文的进一步解释说明,不适合放首句,排除B项。由④句的“这种追求美的方式,并不能得到真正的美”可知,④前应有关于追求美的错误方式的表述,与此相符的为①句,故①④应相连,排除C、D项。故选A。
2.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_________之一。考古发现_________,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_________。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发祥地证明并存
B.发源地表明共存
C.发源地证明并存
D.发祥地表明共存
【答案】A
【解析】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发源地: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题干指“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地方,故应填“发祥地”,排除B、C。并存:一并存在,强调时间上的同时存在。共存:共同生存,强调空间上的共同存在。题意为虽然“元谋人”、“蓝田人”生活的地方一南一北,但考古发现他们同处于旧石器时代。故第三空应为“并存”。故选A。3.教作为弥补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缺失的一种公益活动,在近些年的实践中帮助了许多孩子,但对于短期支教活动而言,最大的弊端在于其缺少教学的()。
教师报考网址
A.持续性
B.科学性
C.系统性
D.流行性
【答案】A
【解析】题干前文涉及“短期支教活动”,与之对应的弊端应为“持续性”。BD可优先排除,其中C项系统性与短期没有必然联系,短期也可以系统培训,故选A。
4.无庸赘言,将经济发展纳入计划,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防止经济发展失去平衡,有利于避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由此导致的浪费,但是完美的经济运行体制,要靠完美的人来保证它的完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些制定并执行经济计划的完美的人必须具有超人的智慧,绝对崇高的品德,如同人们崇敬的神明和圣人。
这段话表明了作者这样一种观点即()。
A.不赞成将经济完全纳入计划轨道
B.计划经济需要靠道德崇高的人来实现
C.计划经济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
D.市场经济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答案】A
【解析】“但是……”作为关键词,指示的是作者的思想倾向即观点。A项正确,将经济发展纳入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完美的经济运行体制需要完美的人。表面上说明了实现“经济纳入计划轨道”的必要条件,实际上是否定了“将经济发展纳入计划”这一命题;B项错误,文中说计划经济需要绝
时间知觉
对崇高道德的人实现;C项错误,计划经济的作用不是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D项错误,与题目无关。故选A。
5.古人行文简略,优秀的作品常常“字不虚设”,阅读者决定不予深究的地方,有可能正是作者用心良苦之所在。因此我们阅读时不宜有所偏,应该像作家写作这些文章时那样“___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孜孜不倦
B.精益求精
C.字斟句酌
D.心无旁骛
【答案】C
【解析】由“字不虚设”、“阅读者决定不深究的地方有可能是作者用心良苦之所在”、“阅读时不宜有所偏”可知,作家写作对细节之处十分重视,字字珠玑,那阅读者对待这些文字的状态就应该是C选项“字
斟句酌”,即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斟酌、推敲,符合文意。A选项“孜孜不倦”侧重勤奋,B选项“精益求精”侧重好上加好追求更完美,D选项“心无旁骛”形容心无杂念、专心致志,三项均不能体现出对细节、在每个字上狠下功夫的特点,排除。故选C。
6.张三问李四:“你常看《新华文摘》吗?”李四回答:“谁说我不常看《新华文摘》?”张三又问李四:“这么说你常看《新华文摘》了?”李四回答:“我并不是说我常看《新华文摘》。”
从逻辑规律的角度判定,李四的回答()。
A.违反了矛盾律
B.违反了排中律
C.既违反了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
D.既没有违反矛盾律,又没有违反排中律
【答案】B
【解析】矛盾律是指两个矛盾关系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个为假;排中律则指两个矛盾关系的
命题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个为真。两个规律的侧重点不同。“谁说我不常看《新华文摘》”否定了“不常看”,即“不常看”为假;“我并不是说我常看《新华文摘》”否定了“常看”,即“常看”为假。两个矛盾命题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所以违反了排中律。而文段中没有命题为真的判断,所以与矛盾律无关。故选B。
7.在人类的身体中,细菌的数量要远远多于人体的细胞,其中大部分细菌对人是有益的,有助于我们消化食物。但是,肠道内的有益细菌有时会死亡或被清除。阑尾不仅能重启在患病时被删除掉的肠道系统内的有益细菌,而且因其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正常的食物流以下,作为大肠的死胡同,它贮存了各种各样的细菌。这些都说明阑尾就像一个安全的备份盘。从形状上看,阑尾就像一个蠕虫似的器官。实际上,它是一个细菌加工厂,培养着对人有益的细菌。但是,在疾病流行之时,如影响到某个地区,阑尾就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培养出细菌。
下列关于“备份盘”和“加工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阑尾就像一个“备份盘”,是因为它能重启因疾病被删除掉的肠道系统内的有益细菌
北京交通大学考研成绩查询B.在疾病流行之时,阑尾不能培养出细菌,所以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菌加工厂
C.形状像蠕虫似的阑尾,能培养对人有益的细菌,就像一个细菌加工厂
D.阑尾贮存了各种各样的细菌,且处在正常的食物流以下,作为“备份盘”,很安全
【答案】B
【解析】由“影响到某个地区,阑尾就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培养出细菌”可知,阑尾在疾病流行时,不能轻易地培养出细菌,但不是不能培养出细菌。故选B。
8.英国卖给埃及的游轮,开始并不受欢迎,法国人建的游轮卖得倒是更好些。原来法国游轮“空场”的地方多,而英国游轮房间却比法国造得大很多。英国人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心理上,人们对外部宽窄的计较,要远远大于对房间内宽窄的需要。于是,英国人收缩了游轮上房间的面积,而把其他地方加宽。结果,英国人的游轮成了畅销货。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准确的是()。
A.生活中人们磨合、容纳、理解、修正的核心是那个需要不断设计的宽窄尺度
B.宽与窄,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尺度、一种道理,也是一种奥秘和科学
C.人们都以宽广、宽阔的天地来比喻前程,希望自己的明天皆是宽广的、光明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D.宽窄的适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答案】C
【解析】通过片段中英国人所做的工作,可以推论出A、B、D三项的理解正确的,C项,“以宽广等”作比喻,希望自己的明天更好与片段内容相差甚远,即人们对外部宽容的要求,与“希望自己的明天更好”没有关系。故选C。
9.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么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_________这么一只小船。
②他的动作完成得简直无可挑剔,_________全体裁判员无一例外地亮出了满分。
③我们在对某些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后,_________应该思考教育的更深层次问题。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况且以至进而
B.何况以至进而
C.况且以致从而
D.何况以致从而
国家考试中心
【答案】B
【解析】②句,“以至”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前半句话所说的内容而形成后半句的结果;“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但是多用于不好的结果。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这里应用“以至”,排除C、D。①句,“何况”和“况且”都表递进。“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语气更强烈,更能突出风浪之大小船难以承受。③句,“从而”侧重因果关系,“进而”侧重递进关系,③句前后分句之间为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故应选“进而”。故选B。
10.一个偷针者和偷牛者一起被游街,偷针者感到委屈,说:“我只偷了一根针,为什么和盗牛贼一起游街,太不公平了!”盗牛者对偷针者说:“不要嚷了,我走到这一步也是从偷针开始的。”
这个寓言故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不包括()。
A.小事小节是可大可小的问题
B.“堤溃蚁穴,气泄针茫”
C.质变是由量变生成的国考报名要钱吗
D.“小节不慎,大节难保”
【答案】A
【解析】本题的意思很浅显,稍有常识就可知其主要揭示的道理是“勿以恶小而为之”。由此可知,B、C、D 均为正确选项。故选A。
11.曾几何时,欧洲殖民者走到哪里,朗姆酒就被带到哪里。当地人被迫接受列强的殖民统治,但却是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朗姆酒,“为了得到朗姆酒,他们甚至愿意付出一切”。殖民地造就了朗姆酒,而朗姆酒的存在又促进了殖民地的不断扩张。
作者在上述这段话中没有表达的意思是()。
A.殖民地人民喜欢殖民者的朗姆酒
B.朗姆酒帮助了欧洲殖民地的扩张
C.朗姆酒随殖民扩张被带到世界各地
D.朗姆酒深受不同种族、不同阶级的喜爱
【答案】D
【解析】A项,由“当地人……却是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朗姆酒”可知,殖民地人民喜欢殖民者的朗姆酒;B 项,由“朗姆酒的存在又促进了殖民地的不断扩张”可知,朗姆酒帮助了欧洲殖民地的扩张;C项,由“欧洲殖民者走到哪里,朗姆酒就被带到哪里”可知,朗姆酒随殖民扩张被带到世界各地;D项,“不同种族”、“不同阶级”在文段中没有体现。故选D。
12.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其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是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对“底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特克斯县公共信息网A.社会的底线下降是每个人心中的底线下降的标志
B.每个人都遵守底线,社会才会变得文明
C.每个人心中的底线下降会导致社会的底线下降
D.守住底线既有利于个人成长,又有利于社会发展
【答案】A
【解析】由“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可知,A项颠倒黑白,且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
13.蛇经常会把舌头伸出来,并不是用它来吸收水分,或者想感受新鲜空气,或者是一种习惯性的动作,而是用它来帮助闻味进而来寻食物和判断所处的环境。蛇经常伸出舌头来是为了什么?()
A.用舌头帮助闻味进而来寻食物和判断所处的环境
B.吸收水分
C.想感受新鲜空气
D.是一种习惯性的动作
【答案】A
【解析】根据提问方式可知考查细节判断。转折词“而是”后面的内容是蛇经常伸出舌头的原因。由材料“并不是……的动作”,易知选项B、C、D错误。故选A。
14.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对于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
权益的行为,缺乏有效可行的保障机制来恢复和弥补被侵权人的权利。遭受侵害的当事人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没有一条光明、可靠的渠道来支持这种保护。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司法机关执法受到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