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以及作为其重要准备的新文化运动,非常响亮地发出了对民主和科学的强烈呼唤。
在爱国民主运动的滚滚洪流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
在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中,人民众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
抗战胜利后,通过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等一系列斗争,中国共产党努力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民主力量的胜利.
全国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为实现人
民民主提供了根本保障。
新时期,党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著名论断。
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面临新挑战
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同时,单极与多极的斗争依然长期而复杂.
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威胁世界安全.
国际上四大争夺---海洋.极地.外空.网络
(二) 我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三权分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其他各种具体制度;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各种国家制度的源泉。我国的其他制度,比如婚姻家庭制度、民事商事制度等,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创制出来,为什么中国要确立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政体呢?
政体是国体的体现,是与国体相适应的。
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方式,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同西方议会制相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这一优势更为明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 我国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相互独立、相互制衡。
从理论渊源上说,“三权分立”最早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政体三要素论(议事、行政、审判)。
后来,英国资产阶级分权学说的创立者约翰·洛克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与外交权三权分立、制衡的主张,法国的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思想,逐渐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论依据
从实践上看,在封建社会末期,新生的资产阶级顺应客观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各种试图打破封建束缚的政治要求。
他们主张设议会以限制王权,设法院以维护自由(自由买卖)、公平(等价交换)、人权(财产权)。
最初的“三权分立”实质上是阶级分权,有削弱王权、反对封建的意义。它最初就是资产阶级要求与封建贵族分享政权,其典型的形态是英国模式,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向封建阶级争夺政权的产物。
总之,“三权分立”这种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统治与个人独裁是一种进步,是同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特征相适应的精巧设计。
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
其一,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三权分立”在中国行不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权力结构大体上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权力结构,是行政权高于立法权、司法权,这就是所谓的专制权力结构,它是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广泛采用的一种权力结构形式;
第二种权力结构,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平行制衡,其表现形式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等;
第三种权力结构,是代表民意的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这种权力结构。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历史发展决定的,而且与其阶级特性密切相关。
西方国家的基本政治体制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总统制,一种是议会制。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
在近代史上,我国曾经几次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搞“三权分立”,都失败了。
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
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同我国的国体相适应的。
陕西省公务员考试时间2019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与这种国家性质相适应的只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金钱民主”和资本统治。
其三,“三权分立”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并不是所有国家治理和防止腐败的最佳政体。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三权分立”在分权和制衡权力方面有积极意义,对于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和权力腐败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贵阳市事业单位招聘信息2021但是,它也存在严重的弊病,主要是导致相当一部分权力在相互牵制中抵消,常常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以致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并没有有效地防止腐败。政治游说是一种公开的政治腐败行为。
哈尔滨理工大学
吉林省考试中心美国有游说公司2.5万多家,仅华盛顿就有近4000家、各类说客3.5万人。这些说客,或是游走于国会,或是出入于政府部门,穿梭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为各个利益集团充当纵横捭阖的说客。
前几年,美国波音、雷神等六大军火公司为得到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合同,游说美国国会山,所投入公关费用就达5100万美元,而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达千亿美元以上。
(三) 坚持中国特政党制度,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1.中国特政党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如果不顾条件,脱离国情,照搬别国的制度,往往事与愿违。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既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中国为什么不能搞西方多党制?
首先,我国不存在多党轮流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容许实行多党轮流执政。
其次,西方多党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很多弊端,不能盲目照搬。
其一是具有短期行为,强调竞争,强调选票,执政党只做对自己政党选举有利的事,这样就必然缺乏政策的连贯性和长期性。
其二是多党竞选要耗费大量的金钱,政治深受利益集团的操纵和控制。
其三是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为了拼选举,各政党相互攻击对方,引起拥护各自政党的民众对立。
其四是党派间的竞争导致社会改革困难重重。(如美国支问题)
再次,西方多党制被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尽管有许多弊端,但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有一定实力,法制也比较健全,使人们逐渐适应了这样的制度,因而其弊端也就在大众的容忍范围之内了。
但是在一些民主制度不够健全、大众民主意识比较欠缺、缺乏实行民主的文化传统和习惯的发展中国家就很难行得通。
冷战结束后,非洲许多部落众多的国家在西方的压力和影响下,宣布实行多党制,结果导致政党林立、竞争激烈,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停滞、政治动荡,国家陷入了长期纷乱之中。
苏联解体后,政党林立,社会冲突不断。
(四)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选举制度、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制度逐步发展和完善。
二是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善。
中国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一些国家用几百年才建成法律体系的任务,基本形成了中国特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到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
三是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成效明显。
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进行了6次大的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政府组织机构逐步优化,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中国特的行政管理体制。
河北省省直事业单位招聘2023公告四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丰硕。
废除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行职务任期制和领导干部退休制,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五是人权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以宪法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2.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第一,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切实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第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3.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
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总是互为条件的。
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是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必然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