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数字教材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资源,在研发和应用上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
一、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要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要建成现代教育体系,离不开数字教材的开发与建设,以及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数字教材即数字化教材,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纸质教材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适用于电脑、手持设备等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相比纸质教材,数字教材具有收纳音频、视频、交互动画和超链接等特性。教育部印发的《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全面启动第二代“人教数字教材”等数字产品的研发。本文中的“数字教材”指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发布的“人教数字教材”。
信息技术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而数字教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用
数字教材进行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师开展数字教材应用培训,成为广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为此,我们对广西义务教育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骨干教师培训开展问卷调查,试图出数字教材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的特点,到数字教材促进广西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发展的立足点,并预测数字教材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教育形态。
二、广西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情况调查
根据《广西“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2年)》总体要求,2020年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全覆盖,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转向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新模式。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数字教材及应用服务项目,是实现广西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一步。推广数字教材,能够满足优质教育资源常态化的需求,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数字教材推广方面,广西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配合,推广方式推陈出新,培训工作分层展开,对各级行政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教学教研人员进行分层分批培训。经过培训,孵化出了本土的数字教材应用专家,广西有了名师使用数字教材的教学示范,为全区教师应用数字教材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提高了全区骨干教师数字教材应用水平,推动广西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为深入了解广西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现状,推动全区教育信息化发展,2020年广西教育研究院依托全
区14个设区市的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开展问卷调查,调查人员涉及广西乡村、镇区、城区辖区内义务教育不同学段和不同发展水平学校的骨干教师,利用问卷星平台,从教师的基本情况、数字教材使用情况和数字教材应用需求等方面设计问卷,通过线上发放问卷,共收回问卷10915份,有效问卷10915份,有效率为100%。
(一)基本情况
四川省委组织部
参与问卷调查的对象中,男女人数分别是2576人和8339人,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是1799人,大学本科学历是8939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是177人。由于调查对象存在身兼多职的情况,因此调查对象担任职务情况以人次的形式进行统计(如图1):担任学校专任教师人数最多,为9973人次,占调查总人数(后文省略此概念,但意思相同)的91.37%;担任学校管理层的人数为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广西教育研究院黄艳兰黄永和陈桂军姚进宏颜国英
图1调查对象担任职务情况
1139人次,占10.44%;担任教研员的人数为338人次,占3.10%;担任学校教辅人员的人数为127人次,占1.16%;学校其他人员的人数为221人次,占2.02%。所有调查对象在后文统称教师。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情况如图2。本次调查地域覆盖面广,调查对象的所属类别充分,年龄分布均匀,调查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全区推广和使用数字教材的整体情况。
图2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情况
人教智慧教学平台的功能需求这一项调查涉及6个方面的功能需求情况,对各项功能表示“非常需要”的情况是:“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素材”为8868人次,“简化操作、方便在不同场所使用”为8295人次,“优化学习分析、自动化测评”为7816人次,“后续使用指导、答疑”为7767人次,“生成个性化、多元化的内容组织形式”为7618人次,“教师可添加个性化资源”为7101人次。这说明,教师对数字教材服务教育教学的各项功能有着较高的需求,对数字教材的简化操作和使用指导功能也充满期待。
(二)不同维度下数字教材使用难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1.在信息技术平台的不同使用频率下数字教材使用难度调查
此前数字教材未在广西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全区骨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平台的情况,对推广和使用数字教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问卷中关于人教智慧教学平台的操作和使用难度,我们设计的选项有五个:①难度很大,操作太复杂;
②难度适中,需要专门培训;③难度较小,可向同事请教;④几乎没有难度,可自行摸索学习;⑤暂未使用,难度未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将信息技术平台的不同使用频率情况与参加培训教师自评的使用难度进行交叉分析(结果见表1),发现教师几乎每次课上都使用信息技术平台的人数多达5917人,认为“难度很大”的占0.90%,认为“难度未知”的占9.14%。随着难度降低,对应的人数及其比例也相应下降。其他使用频率下的教师认为的难度分布情况与此相似,每周使用1—3次的人数是3061人,每月使用1—3次的人数是918人,每年使用1—3次的人数是619人,几乎不使用的人数是400人,对应的难度分布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使用信息技术平台的人数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体现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各频率层次的人对数字教材的操作和使用的难度评价整体相似:选择“难度很大”的比例较低,选择“难度适中”的人数最多,选择“难度未知”的共有185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6.95%。这说明,在数字教材推广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尚未真正参与其中。因此,要全面落实数字教材的推广,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满足不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需求。
2.不同地域教师数字教材使用难度调查
考虑到广西各市县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域的教育信息化程度不同,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存在差异,故不同地域推广数字教材的难度可能会不同,为此,我们进行了数据交叉分析,结果见图3。
大专报名网图3不同地域教师数字教材使用难度调查
表1教师在信息技术平台不同使用频率下
数字教材使用难度调查
频率/
难度
几乎每次
课都用
每周
1—3次
每月
1—3次
每年
1—3次
几乎不用
难度很大山东事业单位招聘网
98人
(0.90%)
59人
(0.54%)
23人
(0.21%)
37人
(0.34%)
13人
(0.12%)
难度适中
2604人
(23.86%)
1693人
(15.51%)
511人
(4.68%)
261人
(2.39%)
139人
(1.27%)
难度较小
1390人
(12.73%)
666人
(6.10%)
194人
(1.78%)
104人
(0.95%)
56人
(0.51%)
没有难度
827人
(7.58%)
246人
(2.25%)
66人
(0.60%)
41人
(0.38%)
37人
(0.34%)
难度未知
998人
(9.14%)
397人
(3.64%)
124人
(1.14%)
176人
(1.61%)
155人
(1.42%)
小计
5917人
(54.21%)
3061人
(28.04%)
918人
(8.41%)
619人
(5.67%)
400人
(3.66%)
由图3可知,参与数字教材推广和使用的教师在地域分布上较为均衡,其中,乡村教师有3187人,镇区教师有3245人,城区教师有4483人。关于使用数字教材的难度评价(本文指调查对象对人教智慧教
学平台及数字教材在操作和应用上的难度大小的自我判断)结果如下。认为“难度很大”的:乡村教师有86人,占0.79%;镇区教师有79人,占0.72%;城区教师有65人,占0.60%。认为“难度适中”的:乡村教师有1616人,占14.81%;镇区教师有1538人,占14.09%;城区教师有2054人,占18.82%。这两部分人数共计5438人,占49.82%。不同地域教师选择“难度较小”或“没有难度”的数据见图3。
考虑到调查结果中选择“难度未知”的教师有1850人,占16.95%,可能会有部分教师因未使用数字教材等原因,认为使用数字教材的难度很大或难度适中。此外,参加培训的教师是全区各校的骨干教师,综合能力均处于所在学校的中上水平,各校除此之外的普通教师在使用数字教材过程中认为“难度较大”或“难度适中”的人数比例可能比本次调查的结果49.82%还要大。
综上推测,全区有不少于50%的一线教师在使用数字教材过程中存在“难度很大”或“难度适中”的情况,需要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培训。
(三)数字教材使用的认可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教师自评的数字教材使用难度,会对数字教材的推广和全区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据此,我们将调查数据中的难度大小作为横坐标,认可度作为纵坐标,二者进行交叉分析形成折线图(如图4)。图4(a)中由上到下折五条折线分别表示不同的认可度随着5个层次难度评价系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图4(b)中的折线表示不同的认可度在某一“难度”层次上的百分比变化情况。
由图4可知,选择“非常认可”的人数最多,共计5884人,占53.91%。综合另外两个表示“认可”的选项
调查结果,表示“非常认可”及“认可”的人数是10574人,占96.88%。选择“不认可”的人数最少,共计54人,占0.49%。由此说明,数字教材的首度推广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可。选择“非常认可”的人数在不同难度评价的人数中均占最大比例,大体上分别是53%、56%、53%、58%、47%,这说明教师对数字教材“非常认可”的程度较高,没有因为数字教材在操作和应用上的难度变化产生明显的波动。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双向融合的分析泸州人事考试网首页
1.人们对技术的态度转变
尽管新生事物令人满怀美好的期待,期待技术能够解决人们当前面临的问题。然而现实中,技术在学
2022年南京公务员考试职位表校推广和应用的效果却不如预期,造成使用者产生心理落差。调查发现,人们对待新技术的态度会经历从“狂热追捧”到“幻灭的低谷”,最后进入相对平稳和成熟的时期。这体现了人们对待新技术的认识逐渐由感性趋于理性,最终对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反思。
厘清人们对待技术发展的态度变化,有利于教师在规模化应用数字教材过程中客观地对待信息技术的局限性,教育部门可以及时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体系和战略研究机制,提高广西教育信息技术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服务能力,也有利于推进机构的整合,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提高教师应用数字
教材服务教学的水平,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广西教育信息化
(a)
(b)
图4在不同难度评价下教师对数字教材认可度的分布情况
的发展。
2.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壁垒
技术的应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资源的创设上,参加培训的教师认为“突破教学知识点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所对应的资源创设存在较大的缺口”,不同学科资料的完整度不同,“物理、
化学学科资源少,拓展实验资源很难到;所有的学生使用同一套资源难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自制微课需要花费更多的课余时间”。可见,建立系统的资源库十分必要,并且需要全体教师的合作。可贵的是,调查中有9664人(占88.54%)表示愿意分享自制的优秀教学资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系统资源开发的成本。另外,第三方服务的需求也是促进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重要力量。有教师指出,运用技术服务教学,如果碰到技术难题,更愿意和片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沟通,“他们更能理解我们的需求,如果由不懂教育的企业提供服务,效果可能事倍功半”。可见,专业性强的第三方服务是教师使用技术服务教育教学的保障。
也有教师担忧“教学中过度使用技术平台会使知识碎片化,课堂教学失去流畅性”,以及“不同学生的自控力不一样,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有可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调查发现,有29.10%的教师认为数字教材的规模化应用会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影响是细微的,处于不同的技术期待阶段,需要打破信息技术与教学相分离的壁垒,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中寻平衡点,最大化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转变建设思路,提升发展动力
在国家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广西推广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有利于促进全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缩小基础教育数
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当前,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破解的难题是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共享和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主要发达国家均已意识到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从国家层面发布教育创新战略,设计教育改革发展蓝图,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未来10年,广西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追求是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的关键业务,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
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如:改变以往“以硬件建设为中心”的引领思路,将“先建网、建库、建队,再服务教育教学”的建设思路转变为“以解决实际问题应用、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及“能力提升、服务提升”的建设思路,即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摒弃“以硬软件及其配套资源的使用推动开展教育教学相关培训和应用”的模式,代之以“先调研实际应用和人的发展需求,围绕需求建设硬软件及其配套资源,有效服务并促进教育教学相关培训和应用”的新思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围绕教育价值取向,形成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和服务体系。
建设思路的转变,对高效推进广西教育信息化意义重大。新的建设思路以实际的应用和需求为核心,
注重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和效能,本质上也就是关注师生的发展,关注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注重各职能系统信息流通、技术与教育融合以及要素之间嵌套交叉关系,通过技术缩短数字教育差距,有效解决边远地区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将自上而下的技术建设驱动转变为自上而下的应用发展驱动。在银行工作需要考什么证
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将广西教育信息化推向了一个新台阶,今后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引领和生态环境的重塑。本次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应以教研的视角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互动融合,通过教育教学研究的多维视角,发现信息技术与教育在各阶段融合的优势与不足,补齐短板,缩小教育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康合太,沙沙.数字教材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以第二代“人教数字教材”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 2014(11):33-36.
[2]洪骞.云端华文数字教材的学习工具分析——以新加坡《小学华文》数字教材为例[D].广东:暨南大学,2016.
[3]周秋容.基于数字教材的初中说明文教学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4]顾小清,王春丽,王飞.回望二十年: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历史使命及其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7(6):9-19.
[5]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6]余胜泉,赵兴龙.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2009(8):33-40.
(责编欧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