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研究[■
教学参考
栏目主持人/冯
I
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查学科核心素
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 重心,是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在 实践中,一线教研员和教师面临的难点问题是如
何依据标准、寻恰当素材编制出符合高考内容 改革要求的试题,以诊断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度 并改进教学。
测试定位与命题意图
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 某一阶段学习完成后,教师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 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命制试题对学生的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水平进行阶段性测试以改进教学。这 属于形成性评价,不同于髙考的终结性评价,因 此不宜直接用高考真题,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有可 能做过此题而使测试失去信度;另一方面,从学 生实际情况看,核心素养显然未达到学业质量水 平4的要求,过高要求可能对学生学习造成消极 影响。因此,着眼于等级性考试的要求,将水平3 作为命题的主要标准,利用新素材设计新情境进 行测试和练习,才能为学生水平提升打好基础、 明确方向。下面的一组试题体现了我们的命题 实践与思考。
【考古公开课】
材料一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好
的名称)名之。
(汉)司马迁《史记》
注:司马迁著《史记》时住在长安城。
材料二
萄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
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唐)杜牧《阿房宫赋》
材料三秦阿房宫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
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
(宋)宋敏求《长安志》 材料四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秦阿房宫遗址进 行考古勘探(见下图)。考古资料进一步表明,阿 房宫的核心建筑前殿没有最终建成,只完成了夯 土台基及其三面墙的建筑,此外,再无其他秦阿 房宫遗址。阿房宫前殿遗址未发现被火焚烧的 痕迹。
----摘自李毓芳等《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勘探与发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
围绕“阿房宫建没建成、是否被烧”的历
史真相,谈谈你的看法。
(2) 简要评述材料二杜牧有关阿房宫的
说法。
两个设问之间呈现出一定的逻辑顺序,探究 历史真相是进行历史解释和评述的必要前提,共
同构成一个思维的整体。作为髙中历史学习的 过程性检测,从核心素养提升的要求来看,两种 题型都应兼顾。而且基于同一组材料的不同设 问,有利于学生体会核心素养考查的不同侧重 点,并明晰作答的要求。
73 為
郑州市事业单位招聘2022公告I  2021年第4期(总第505期)
1
:
s
1
s  _ 霾,
一,B :1d
1
p
i
11
历年公务员考试试题
i __i
S 遲*
b i :; I t —
S I ;I 一迦」!
#:b i H I b _g _ 1變一s i s
i ^i 蠢一議霸
i i i I
_-寒
31f
,
r V
J
量lli :
s ,
為丈教学参考
\命题研究
二、试题命制策略与解析
策略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复杂性、开放性的真实 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 本题创设了两种类型的问题情境:一是利用历史 学术研究中的问题、较新的史学成果创设的学术 情境;一是从学生历史、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创设的学习情境。既富有时代感,也贴近学生的 实际。
首先,这道题主题的确立和素材的选取,均 受到中央电视台2020年推出的大型文化综合节 目“考古公开课”的启发。其中有一期题为《消失 的阿房宫》,由阿房宫考古队队长、中国社科院考 古研究所李毓芳研究员主讲,其讲述与相关研究 成果,为本题的命制提供了学术依据。尤其是利 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考古成果,更具权威性。李毓 芳研究员指出,考古队员在135平方公里中搜寻, 除了阿房宫前殿遗址外,其他地方再没有属于阿 房宫的建筑。人们后来看见的、所认为的秦始皇 修建的阿房宫遗址,就是阿房宫前殿这个大的夯 土台基(如下图所示)。当时,考古科技中心在夯 土台上取了好多土样,拿回北京的实验室做植硅 石分析,结果是,“没有碳粒支撑这个土台子被火 烧过”[1]。
中山大学学生处
基于此,本题提供不同时期有关阿房宫未建 成的三则典型材料,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 宋朝宋敏求的《长安志》,以及当代李毓芳等人的 《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等。此外 还配有地图,以明确阿房宫遗址的空间位置。
其次,高中历史学业质量“水平2”的质量描 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 的各种联系,如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等,并将历史 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地理、语文、艺术等知识
加以联系”。学生在高二语文课学过《阿房宫赋》 这一要求全文背诵的经典名篇。但杜牧一文描 述了阿房宫建成后的宏大宫殿,且最终被“楚 人一炬”。因此,将考古成果与文学作品相联系, 有助于学生认知历史真相、提升历史认识。
统测后调研发现,部分学生反映初看到题目 时,与自己之前的认知产生了冲突。“阿房宫只 建了个土台子?项羽没烧阿房宫?!”李毓芳等人 的研究经历一个发现并公布考古成果、揭示真 相、遭到质疑、纠结是否坚持观点,到最终得到史 学界认可的一个曲折过程。她说:“考古就是尊 重历史事实,还历史以原貌……真理只有一个。” 让学生体验这样一个思考过程,有利于培养他们 求真的学术品格,体现学科的育人特。其实, 明确阿房宫未建成、指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烧的是咸阳宫,并不会降低《阿房宫赋》作为咏史 抒怀经典的价值,更不会泯灭其对于当时和后世 所产生的讽谏作用。
本题两问将历史学科“求真”的本质特征和 “以史为鉴”的教育价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引导 学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方面发 挥的积极历史作用,拓宽学生的历史眼界,同时 感受到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的家国情怀,突 出了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作用。
策略二:通过设问指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学科素养”承接核 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而“关键能 力”是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的能力表征[2]。这道 题的两问分别侧重于考查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 解释素养,均达到学业质量水平3的标准,质量描
述如下表所示。历史考试着重考査的关键能力 包括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等3项,其中,历史探究能 力是髙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区别于合格性考 试的最大特点[3]。此题两问均涉及以上3项关键
2021年第4期(总第505期)
命■究丨十
f為丈教学参考霧
能力。
学业质量水平3的质量描述
水平质量描述
3-3 (史料实证)
能够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自主地搜集 有关史料;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并判断 其价值;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 究的问题进行互证
3-4 (历史解释)
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 原因并加以评析;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 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 法论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作出解释
由于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关系密切,下 面将二者综合起来分析两问分别体现的核心素养水平和关键能力。
第一问探究“阿房宫建没建成、是否被烧”这 一特定的历史问题,侧重考查史料实证素养。历 史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问题,最终得出历史结论。第一问探究的是阿房宫建没建成、是否被烧的历史真相。
对此问题进行探究的路径大致如下:学生首先需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为基础,对所给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分析其是文献史料还是考古成果的实物史料。其次,运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逐条处理这组材料。材料一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著史态度严谨,且当时住长安城离遗址不远,可以亲临考察,他认为阿房宫没建成。材料三为地方志,“国有史,地有志”,地方志是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它对阿房宫遗址现状的描述与今考古发现一致。材料四是考古成果实物史料,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证实前人观点。经此分析提炼出自己的观点—阿房宫“没建成、没被烧”。再次,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组织语言对问题进行互证,最终形成对于该问题更准确、全面的认识。
第二问是评析古人对于同一历史现象的不同记载,侧重于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探究的问题是杜牧关于阿房宫的描述是否真实。如果是此文学作品建立在一个虚构的史实上,其价值何在?此问题探究的路径与第一问略有不同:首 先,以获取和处理信息为基础,分析材料来源、分
辨出对此问题的不同描述,古人所著史书、地方2017国家公务员职位表下载
志以及今人的学术报告均认为阿房宫“没建成、
没被烧”,对比可知,杜牧文中的有关描述并非历
史真相。其次,分析作品性质—《阿房宫赋》是
文学作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
史观基本观点指出,一切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
是人的行为造成的,而人的行为是由他们的动机、目的和意志所支配的。人们的意识、动机、目
的和意志受到社会存在的支配和决定[4]。杜牧博
通经史,23岁作《阿房宫赋》,因此本题需结合时
代背景和作者的意图解释这一历史现象。
策略三:通过分层赋分、编制答案要点将核
心素养表现具体化
课程标准对学业质量水平的描述为细化评
分标准提供了思路。假设每一问均为10分,本题
采用分层赋分,以检测学生的思维层级,通过明
确答题角度、强调答案要点,以判断学生思维要
素达标与否,明确教学改进方向。
1.第一问的分层赋分与答题要点
第一问属于探究、论证类试题,借鉴学业质
量水平的要求,10分大致分配如下:观点明确2 分,充分利用材料互证6分,对材料二的处理
2分。
第一步明确观点,“综合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我认为阿房宫没建成、没被烧”。对于一个历
史现象的研判,“孤证不立”,需要充分利用已有重庆2022公务员省考公告
材料,因此,“综合”二字表明立论的基础,而“实
物史料和文献资料”则指出对材料的分类。
第二步是互证。经过对史料初步的筛选,以
材料一、三、四作为依据。答案要点如下:“从文
献资料看,材料一是史书,司马迁著史态度严谨,他认为阿房宫没建成。材料三为方志,对遗址现
状的描述与今考古发现一致。材料四是考古成
果实物史料,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证实阿房宫
没建成,没被烧痕迹。”这一部分充分利用材料来
论证观点,以体现“史论结合”的论述原则。材料
75
H2021年第4期(总第505期)
\命题研究
呈现按时序,表述时不能—罗列,而应适当进 行归类,体现考生对材料的处理能力。同时,还 要追求表达的准确,如“阿房宫没建成、没被烧” 并非今人首次提出,而是古人已有记载,今天考 古学家正是循着前人留下的记载进一步用科学 的方法证实,此过程也体现出学术研究继承与创 新的优良传统。
第三步说明材料二不能作为论据的理由。 因为论证时需选择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但与 观点不符的材料客观存在,不能视而不见,对其 恰当处理才能体现出思维的严密性。可简要表 述为:“杜牧的《阿房宫赋》为文学作品,采用夸张 的手法借古讽今,不能作为考证阿房宫是否建 成、是否被烧的证据。”非本问重点不必展开。
2.第二问的分层赋分与答题要点
第二问属于阐释、评析类试题,10分大致分 配如下:对杜牧的看法进行判断2分,阐释时代背 景和作者意图6分,评价材料二的价值2分,大致 对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三个方面的结 构框架。
组织答案时,第一步仍是明确观点,“综合考 古成果和文献资料,阿房宫并未建成、也没被烧, 杜牧文中阿房宫的豪华建筑是虚构的”。充分 利用了其他三则材料对史实本身进行判断,点到 即可。
第二步阐释时代背景和作者意图。关于时 代背景,学生在语文课学过,《阿房宫赋》写于宝 历元年(825年),当朝皇帝唐敬宗李湛16岁继 位,好声,兴土木,游宴无度,不理朝政,在位三 年为宦官所杀。答案要点为“杜牧所处的晚唐时 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藩镇跋扈,人民痛 苦不堪”。首先是时间定位于晚唐时期,学生运 用所学知识,指出“政治腐败” “阶级矛盾尖锐”往 往是各朝代衰落的共性表现,而“藩镇跋扈”则体 现了晚唐独特的时代特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可 以较全面地描述时代特征。关于写作此文的目 的,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讲道:“宝历大起宫 室,广声,故作《阿房宫赋》。”[5]可见,《阿房宫 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 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当朝统治
者。答案要点包括两个方面:“针对这种形势,杜 牧希望统治者能励精图治,事实却相反。他做此 赋的目的是借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阐述‘族秦 者秦也,非天下也’的道理,以警示当时统治者要 爱惜民力,不要重蹈秦亡覆辙。”
第三步评价杜牧《阿房宫》的价值。其实从 髙中课程要求学生背诵此文,其价值已不言而喻。
三、学生答案与教学改进
大部分学生反映在做题过程中觉得有意思, “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在语文课学的知识可 以这样用”。下面分别选择普通学校和示范学校 学生的答案进行简评。
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宋天齐同学对第一问 的作答如下:
首先,考古发掘出来的遗址属于实物史料, 可信度非常高。其次,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为文 献史料,但司马迁所生活的时代距离楚汉战争十 分近,所以司马迁了解的史实可能比较可信。而 杜牧是唐朝人,离楚汉战争较远,并且杜牧所著 《阿房宫赋》为辞赋,主观性强,夸张性用语比较 多,所以可信度不高。综上,通过以上三种史料, 文史互证,得出阿房宫没有完全建成,也没有被 焚毁。这启示我们研究历史真相时要综合运用 多种史料,文史互证,并且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历 史,不能主观臆断。
北京市第四中学严孚嘉同学对第二问的作 答如下:
杜牧的说法不准确。阿房宫并未建成,杜牧 仅是假借这一意象来劝说统治者以史为鉴。根 据西汉司马迁在长安对阿房宫的记载、宋人地理 志和当古发现的两种文献和一种实物史料 来看,阿房宫
并未建成,连墙都未砌好。
联系唐代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后,唐经历宪 宗元和中兴后不久又衰落下去。杜牧在这样黑 暗的时代中希望借阿房宫来劝说时人以史为鉴, “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人而复哀后人矣”这句话 体现了他的看法。同时他还希望统治者关爱百 姓,“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是最好的说明。可 以看出来,杜牧托阿房宫言志,希望统治者和后人
76
2021年第4期(总第505期)
备考专递^十f轟史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冯力王磊
门抓厂作遞
•J L^^ .:腿丨111丨_ ⑴ y j M H i i H i::)r
论高考二轮复3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实践':'(U
〇刘建荣
如何有效开展历史学科二轮复习是一线教师迫切关注的问题,以往常见的复习方式是通史叙述、专题提炼、热点链接、真题精讲等。2020年 新高考在山东地区成功实践,2021年八省联考历史试题相继问世,分析其核心理念及考点考向,愈加觉得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历史二轮复习有效结合是高考制胜的重要法门。
一、创新复习:问题的缘起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作为纲领性文件,是对中学教育评价的顶层设计,体现了国家意志导向,是高考的命题指南和复习指针。.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组成,其中“四层”(见图1)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凸显了高考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 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使高考考查内容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契合”[1]。这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创新,将深刻引领未来高考方向。
f学科素养的问题情境必须
选择能够体现出核心价值引
领作用的问题情境
\___________________
f必须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确
关键能力 _________
f必须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确
^ 定必备知识
心价值二^
\I
b科素
,1W
必备知识
图1“四层”考察内容及其关系
那么,高三二轮复习如何落实“四层”要求和
能从中获得历史教训。
第一位学生的答案逻辑清晰,从文中“综合”“互证”“全面”反映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虽未提及地方志史料,但瑕不掩瑜。第二位学生的答案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论述结构,将《阿房宫赋》的内 容恰当引用,体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且能写出“宪宗元和中兴”,实属难得。可见,少部分学生率先表现出了我们期望看到的样子,反映出核心素养落地初见成效。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反映对中国古代史的内容较熟悉,但对这类题接触较少,不知如何入手。这表明一些教师的教学重心仍停留在简单的知识教学层面,主要是教师对历史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到位,对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
由此反思我们的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需要调整教学重心,改革教学方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生也应明确发展方向,通
过主动思考与规范训练,日积月累,提升自己的
核心素养。
2018国考成绩公示[1]李毓芳.阿房宫:没建成,也没被火烧—李毓
芳在中央民族大学的讲演[N].文汇报,2015 -
06-19.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3.
[3]徐奉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
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59 - 64.
[4]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
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20:49.
[5]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27.
(作者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100035)
77
2021年第4期(总第5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