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1期(总第135期)
Vol.35 No. 1 (Sum.No. 13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
2021年1月Jan.2021
广西文场“三会”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柴伦党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广西桂林541199)
摘要:历史悠久的广西文场是桂北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广西文场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和传承困境。为此,需要培养
“会唱”“会教”“会研”的复合型传承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广西文场传承、传播和发展
的问题。
关键词:广西文场;传承人才;培养模式;“会唱”;“会教”;“会研”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 “工”乃是根本,“器”乃是基础。“工”要具备
合适的“器”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器”非常关键。对于广西文场的传承来说也
是如此。“工”要面对的是广西文场这样一个
面临生存危机和传承困境的文化形态,所以
对“器”的要求就是有能够快速有效地抢救 和传承广西文场的工作方法,特别是传承人
才的培养方法。首先,从音乐类文化遗产的
天津市人才市场档案管理中心
角度看,广西文场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
研究价值,而且具备口耳相传的传播功能,
所以“会唱”在传承中应当是首要条件;其
2022年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一览表次,从施教的角度讲,广西文场的教学不像
一般的声乐教学,而是需要“原汁原味”地精 准施教,所以“会教”更是传承工作的重中之
重;再次,从艺术的角度分析,广西文场不仅 曲调隽秀,颇具桂林本土音乐风格,而且唱 词具有古诗词“活化石”的美誉,文学艺术方 文章编号:1001-7070 (2021 )01-0007-05
面的研究价值极高,所以“会研”才能将其古
为今用,并有所发展。“会唱”“会教”“会研”才
能从根本上解决广西文场传承、传播和发展 的问题。由此可见,“三会”不仅是核心的
“器”,更是广西文场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要
求,对广西文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广西文场“三会”传承人才培养模
式构建的重要环节
“会唱”“会教”“会研”对于广西文场的传
承人才而言,是真实、可靠、可用的本领,其中 “会唱”是基本技能,“会教”是基本任务,“会
研”是创新的基础。
“会唱”这个基本技能的掌握不像学习一
首歌曲那么简单,因为广西文场既有“唱”又
有“说”,时而“说”时而“唱”,它被定义为传
统的说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曲艺。因此,要
收稿日期:2020-10-22
基金项目:2020年度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协同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研究一以'广西文场'人才
培养为例 ”(JGA202005)。
作者简介:柴伦党(1979—),男,陕西西安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2022国家公务员进面分数线
民族音乐。
7
2021年1月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5卷第1期(总第135期)
演唱好广西文场不仅要“会唱”还得“会说”。从广西文场的源流分析,它是江浙的丝竹音乐与桂林方言的完美结合,所以其音乐风格细腻柔和,用广西文场大师何红玉先生的话讲就是“文场是桂林山水孕育的灵秀之音”,所以人们在演唱广西文场的时候不能粗枝大叶,而要细心揣摩。广西文场的文辞是古诗词的“活化石”,许多段落用文言文表达,且词义内涵丰富,准确理解文场的文辞要在“此景”“此段”“此音”“此事”中细细品味。要原汁原味地演唱广西文场,最核心的就是要把握好“声”“腔”“韵”。关于“声”“腔”“韵”的把握,其实老一辈的广西文场表演艺术家已经有“问字要音”这样的法宝传给后人,它犹如中医的《黄帝内经》一样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总而言之,“会唱”不单指字面的意思,而是需要全面把握“唱”所涉及的因素才能达到“会唱”的要求。
“会教”这个基本任务包含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教学”,其二是“会教学”o从广西文场的传承现状
分析,影响其教学的第一道障碍是这种曲艺形式已时过境迁,存在着如何融入当今的文化生态的问题;第二道障碍是缺少教材,无法系统施教;第三道障碍是由于传承人才的断代,实施广西文场教学的专门表演人才青黄不接。解决以上三个问题需要一个准确的“突破口”。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集研究、编创、演绎为一身的74岁高龄的广西文场大师何红玉先生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她对广西文场的喜爱已经深入骨髓,为广西文场艺术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为了广西文场能够薪火相传,其子小敏也投入广西文场的创作。两位广西文场的耕耘者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感的文场作品,如《漓江烟雨》《人在春光享太平》《漓江边上文场情》《象山水月》等。这些作品不仅为文场扫清了第一道障碍,而且为以后广西文场的创作发展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早在2015年5月,何红玉先生就带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青年教师一行11人组成了“广西文场活态保护团队”,团队成员紧紧围绕广西文场的活态保护工作展开研究,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广西文场•桂林山水情》一书被列为桂林市非遗丛书。书中收录了10首广西文场的传统唱段,还有14首现代优秀曲目,并用MV的形式将其中7首作品呈现,这本著作的出版为文场的教学扫清了没有教材的第二道障碍。在何红玉先生的精心指导下,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的许多青年教师都积极参与广西文场的教学改革,在注重将声乐教学的要求和长处融入广西文场教学的同时,还注重将广西文场教学中某些关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唱特点运用到声乐教学中,从而培养出一批批广西文场的一线施教人员,为广西文场教学扫清了第三道障碍,为构建培养广西文场传承人才模式中的“会教”解决了关键性问题。
“会研”是开拓创新的基础。对于广西文场这样一种传统曲艺文化,我们需要研究它在当下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如何生存和发展。广西文场作为明清俗曲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如何适应现阶段人们的文化生活,如何适应多样化、快速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背景,如何挖掘其社会价值、保留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还需要细致入微的研究。广西文场作为高校地方曲艺文化的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研究以怎样的方式方法施教才更有效率的问题。广西文场既不像戏曲那样分为生、旦、净、末、丑的明确行当和有着较为程式化的声、腔、韵的
8
柴伦党广西文场“三会”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2021年1月
表演体系,又不像声乐演唱讲究声情并茂,而是要求在教学中保持自身特、不能出现“走样”,这是其施教的关键之处。此外,研究其在教学理念上如何将传统理念与现代审美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是否以口耳相传的“师徒式”教学为主、“课堂式”教学为辅,在教学内容上如何既传承又创新等问题也非常有必要。广西文场作为桂林最具地域特的曲艺形式,需要研究它的创作特征以便更能彰显桂林文化特。广西文场具有传统的桂林文化基因,它的演唱语言完全是桂林方言,它的音乐风格如同漓江的涓涓流水舒缓而又不失节奏,它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于桂林山水或者以桂林山水为背景。因此,“会研”对于广西文场来说是幸事,对于一名文化传承者来说,则会在行动上摒弃对文化现象的置若罔闻,会分
析其存在的缘由,挖掘其价值,创新其内容。只有传承人才做到“会研”,才能避免其在广西文场的教学中“走样”,并在遵循创作章法、推动广西文场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
“会唱”“会教”“会研”既是广西文场传承人才培养的标准,也是广西文场的教学目标。在广西文场的“三会”人才培养模式中,“会唱”“会教”“会研”三者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内外兼修,并为传承者铺就一条具有文化传承使命感的人生道路。
二、广西文场“三会”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广西文场活态保护团队”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会唱”“会教”“会研”的“三会”标准,搜集广西文场各个时期的史料典籍和现阶段的一些理论文献,再结合一般音乐理论研究的模式和方法,通过课程教学为学生学习、研究广西文场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从而推进了广西文场“三会”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考教师资格证面试内容
为了让学生掌握“会唱”的本领,首先,“广西文场活态保护团队”为学生提供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场作品。参与教学的老师搜集了广西文场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不同题材的传统创作类文场作品,如谱例、代表性老艺人的表演录音、文场名家教唱的音像资料等。其次,聘请广西文场国家级、省部级传承人何红玉、陈秀芬、叶春桃等为教唱教师,联合“广西文场活态保护团队”的其他成员组成基础授课教师,从“赏析”“视谱”“学唱”“表演”四个方面入手备课,设计课程O具体备课课程有:《广西文场传统
曲目谱例视唱与记谱》《广西文场创腔要领》《广西文场中的“四大调”》《广西文场中的代表性小调》《广西文场传统曲目教唱》《广西文场现代曲目教唱》《广西文场表演要领》等,为学生原汁原味地学唱文场作品提供了保证。
为了让学生具备“会研”的素质,“广西文场活态保护团队”的教师查阅了大量关于广西文场的论文和书籍,梳理了20余篇论文和6部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它们分别论述了广西文场从源流到发展的黄金时期,再到现阶段面临的发展瓶颈问题。在此基础上,团队的教师从曲艺理论研究的普遍方法、模式,以及普及科研知识、提升科研能力等方面开展教学,以达成对学员“会研”素质的培养,达到传承、传播、发展和创新广西文场的目的。团队教师具体的授课课程讲义有:《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广西文场的源流》《广西文场研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几个实际问题》《广西文场如何进行系统的课程教学》《广西文场的流派研究》《广西文场代表作品研究》《广西文场创新性探讨》等,为对广西文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引。
9
2021年1月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5卷第1期(总第135期)
为了让学生具备“会教”的能力,“广西文场活态保护团队”联合桂林市以广西文场为特的非遗传承学校中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从“教学法”“实践教学”“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四方面设计课程,从
广西文场的曲式结构、唱腔特征、唱词特点入手,有条理、有步骤地让学生掌握一整套教唱广西文场的方法。具体授课课程有:《一般音乐教学法中的曲艺教学》《分组实践教学》《广西文场的教学步骤》《传统广西文场作品教唱三首》《现代广西文场作品教唱“三首”》等,为学生系统掌握广西文场教学技能提供了实用性的方式方法。为考核学生“三会”本领的掌握情况,专门设计了考核标准。如学生要完成广西文场经典曲目专场音乐会作为“会唱”的实践考核;学生每人完成3份关于广西文场教学的教学计划、教案,作为“会教”的考核成果;学生要撰写2篇不少于4500字的关于广西文场的研究论文,作为“会研”的汇报成果。
“三会”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实践中“教”与“学”的不断沟通而逐渐完善的,在“三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实施者制定了完善的考勤制度、考核制度、评教制度等各项相关制度,保证学习内容有体系、竞争有机制、教学有效果,它是值得推广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模式。
三、广西文场“三会”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前景
广西文场“三会”传承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会唱”“会教”“会研”为目标,有明确的任务,有得当的方法,有科学的考核方式,真正让学生体验了从知识学习到技能训练再到理论研究的过程,具有典型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性人才培养的特点,补齐了会唱而不会研或者会唱而不会教的短板,全面而深入地教给学生真实、可靠、可用的本领,也充分激活了对广西文场这一古诗词和明清俗曲相
结合的“活化石”的研究,也终将为广西文场的传承和发展造就一台台“播种机”。“三会”传承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一批又一批胜任广西文场抢救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学生,逐步以新颖的作品吸引人,用得当的方法培养人,为广西文场的发展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从而逐步优化广西文场的文化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广西文场的传承问题。近年来,“广西文场活态保护团队”的教师运用“三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由“广西文场活态保护团队”骨干成员一一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师生创作参演的广西文场现代作品《漓江烟雨》从创作成型至今已演出50余场,在广西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2019年东盟职业教育联展中屡屡获奖。“广西文场活态保护团队”成功申报了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精准扶贫五更郎》,由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团下基层演出20余场,并进行了网络出版和光碟出版。《桂林日报》的连续推送了多篇关于《精准扶贫五更郎》项目深入基层开展文化扶贫的报道。团队发表了《活态保护“广西文场”的策略研究》《广西文场进入高校“研”“教”“演”一体化保护研究——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特课程打造为例》《广西文场清唱剧论——〈剧韵〉的艺术价值》《广西文场艺术中的桂林味道》《本土音乐教育教学刍议》等相关学术论文。广西文场传承人才培养在“广西文场活态保护团队”老师的努力下形成了以作品成型为目标的实践化课
10
柴伦党广西文场“三会”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2021年1月
程和不同专业老师合作教学常态化的特。下一步,为了促进教学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团队将编纂《桂北民族民间音乐教材》,并不断完善广西文场教学的师资、教学与考核方式。“三会”传承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掌握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容、方法和理念基础上,开阔了他们的文化视野,明确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任务,为他们铺就了一条肩负历史文化传承使命的人生道路。
卫生资格
现阶段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传承人才的断层等问题,都会因为有了“三会”传承人才迎刃而解。广西文场“三会”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规格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三会”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内容实用、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方法得当,为广西文场的传承和发展造就了一台台“播种机”。“三会”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现阶段具有生存危机的各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浙江考试教育网入口
参考文献:
[1]何红玉,苏韶芬,小敏.广西文场[M].北京:北京科
学技术出版社,2012.
[2]赵瑾.浙江平湖派琵琶艺术在高等艺术院校中的教
学探索[J].当代音乐,2018(4):138-140.
On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for Inheriting Guangxi Wenchang Opera:the Integrating Competence of"Singing”,u Instructing”
and"Conducting Researches n
Chai Lundang
(Musical Department,Guilin Normal College,Guilin,Guangxi541199,China)
Abstract:In2008,Guangxi Wenchang Opera was included in the second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of China.However,it has long been plagued with the dilemma for its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in which case the all-round talents for inheriting the opera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cultivated in connection with three competencies,including"singing”,"instructing”and'"conducting researches".
Keywords:Guangxi Wenchang Opera;talents for inheritance;training mode;"singing”;"instructing”; conducting researches”
(责任编辑:秦初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