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与江阴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昆山与江阴同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两市人民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显着成绩.近年来,江阴的发展令人注目,经济实力已跃居全省首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比较两市的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和后发优势,对昆山来说,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扬长避短.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优势,奋勇争先,再创辉煌.
往年司法考试成绩查询
一、实力对比
2002年底,江阴市土地总面积988平方公里,下辖20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341个村民委员会,81个居民委员会,总户数万户,人口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万人.我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15个镇,12个街道办事处,211个村民委员会,9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户数万户,人口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万人.
1、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至今,江阴经济总量一直处于昆山之上.1978年,江阴GDP为亿元,同期我市的GDP为亿元,两者相差倍.随着两地生产力在以乡镇工业和横向联合为发展主线上的充分释放,到“七五”和“八五”期末,江阴GDP分别为亿元和亿元,我市分别为亿元和亿元,经济实
力的差异仍维系在倍和倍.“九五”期间,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受制于供需结构、市场竞争和自身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苏南乡镇企业的间歇性调整,我市外向型经济优势的进一步显现,两市的经济实力逐步缩小.2002年,江阴GDP为亿元,我市为亿元,两市的差距为倍,比1978年缩小倍,比1995年缩小倍.今年上半年江阴GDP为亿元,我市为亿元,两市差距缩小为倍,比年初又下降倍.初级会计考试打印准考证
2、经济质量:二十余年来,江阴和昆山两市经济的高位运行是以较高的经济质量为基础和保证的.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看,1978至2002年的24年间,江阴和我市经济的年均增速分别为%和%,其中增速在40%以上的年份都只有2次,年度增速集中在22%左右.从工业生产的效益看,2002年,江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比我市的%,高出个百分点,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亿元,工业利税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我市则分别为亿元和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以上充分说明江阴无论在工业经济效益方面,还是在产出效果方面均好于我市.
3、收入分配:2002年,江阴实现财政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占GDP的比重为%,比上年增加个百分点,而我市财政收入为亿元,比上年增长%,占GDP比重为%,比上年增加个百分点.我市财政收入由1978年仅为江阴的%迅速上升到2002年的%,今年1—7月又升至%.在民间财力方面,2002年江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332元和6266元,而我市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分别为11128元和6262元,两市居民收入处于仲伯之间;2002年末,江阴和我市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亿元和亿元,说明两市的民间财力比较丰富,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调动民资”还有较大空间.
4、企业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发展的要素特征直接决定着当地经济的综合素
质和实力水平,工业更是社会生产的主要肌体,因此,选择其作为江阴和我市企业状况的比较平台.2002年底,江阴和我市工业企业分别有6455家和5189家,其中:规模以上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企业分别为679家和638家.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江阴以内资企业为主,有594家,我市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有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54家.从企业的资产质量看,江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低于我市个百分点.从企业的管理成效看,江阴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为每人90491元、销售利润率为%,均好于我市的86966元和%.从企业的亏损面看,江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情况也好于我市,其亏损面为%,低于我市个百分点.再从上表可以看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水平,我市均不如江阴.2002年江阴市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有13家、利税超亿元的企业有17家、有12家工业企业列进全国大型企业1000强、有6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而我市仅分别有9家、7家、6家和3家.综上所述,江阴市的工业企业整体素质、经营能力总体上胜于我市.
宁夏下半年事业单位考试时间
二、结构特征
广西人才网招聘
处于成熟阶段的经济发展或者紧缩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经济内在的结构性因素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市与江阴经济的增长正面临着内在结构性因素的考验,两市经济的结构特征的异同之处也较为明显.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成绩查询
1、产业结构:2002年江阴市三次产业结构的配置格局依次为::,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一产比例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降为,二、三产业比例继续扩大.2002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一、三产业比例下降,二产比例扩大.如按国际相关标准衡量,江阴市的产业结构水准要高于我市.从行业角度看:我市在原有的纺织、轻工工艺等行业基础上,培育了电子信息、精细化工、交通运输、普通机械等四大支柱行业.江阴的主要支柱行业有纺织、金属、化学、塑料制品等.
2、所有制结构:由于发展政策导向的差别,两市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形成了较大的差异.九十年代后,外向型经济在我市的迅速崛起,使得“三资”成份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升.2002年,我市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为%、%和%,涉外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而江阴市则以内资企业为主,2002年其内资企
业工业总产值为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
3、城乡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市和江阴共同面临的问题,它将从居民消费、基础设施、就业格局等多方面对经济增长形成制约.二元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机制等因素相关,其衡量指标是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数据表明我市的城市化水平高于江阴,每100个昆山人中非农业人口有51人,而江阴每100人中非农业人口仅为25人;另外从行政建制上看,江阴设村民委员会341个,居民委员会81个,比例为:1,而我市村委会与居委会之比为:1.与此同时,江阴在社会文化事业、医疗卫生、城市建设等方面与我市相比也存有较大差距.
4、需求结构:需求结构从使用角度反映了社会产品的最终流向,从而透析出拉动当地国民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GDP的最终需求主要包括投资、消费、外贸出口含异地间产品流进流出三个方面,2002年我市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的比例约为::,江阴三大需求的比例为::.两市需求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出口贸易所占比重的不一,九十年代以来我市招商引资成绩显着,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跨国集团纷纷来此落地生根,全球五百强企业就有二十四家,2002年我市出口总额达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02年1—7月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三资企业出口总额占全市的比重达%,外需对我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正越来越明显.
三、发展取向
九十年代后,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变化,江阴和我市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苏南“乡镇企业”模式被两市人民充实了新的内涵——都在转向以股份公司为主的现代企业,都在努力挤占国际市场,都在挺进高科技,二者之间差异趋于淡化.然而,江阴和我市在发展方略上还是各有偏重的.
我市政策的着力点体现在外向型经济、企业改制和城市化.尤其是外向型经济,我市建立了4个国家级和4省级开发区,对外资企业从税收、贸易、管理等多方面予以优惠措施,至今年8月底,我市已批准外资企业3212家,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2002年我市进出口总额亿美元,而江阴仅为亿美元,外向型经济保证和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另外,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市对国有、集体企业相继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即“改制”.通过改制,颇为彻底地明晰了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基本上把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支配权从企业撤出来.
江阴的经济发展以内资企业为主,资本运作好于我市.他们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产品结构档次和树立品牌意识,丰富营销和市场竞争手段.从发展层次上看,江阴的内资企业渐渐超越了自身积累求发展的阶段,借助资本实力推进企业发展成为潮流,一些大型企业已经走上
了购并扩张、资本经营的路子.如江苏阳光集团购并了我市三山集团等.2002年底,江阴已有10家上市公司,共募集资金56亿元,在10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集体企业、2家港澳台投资企业和1家国有企业.10家上市公司2002年工业产值占其全市工业的比重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重为%.
四、优势比较
基于对江阴和我市两地经济实力、结构特征和发展途径的认识比较,两市经济实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县市中勿庸置疑,经济结构各有偏重,发展途径异曲同工.随着我国加入WTO,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市将面临更大、更新的挑战.
1、我市发展所长:1基础设施.首先,我市交通设施完善,京沪铁路、沪宁高速、苏虹机场路、312国道贯穿东西,境内河网密布,公路四通八达,全市公路总里程1225公里.其次,表现在与生产信息密切相关的园区设施优势,我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具备高质量的道路、供电、供水、供气、排水、污水处理、通讯等“九通一平”.最近从商务部获悉,1995年前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2002年综合投资环境最好的开发区我市名列第3位.2招商引资和高新技术.根据省政府授权,我市开发区享受副厅级经济管理权限.在国家级开发区中,
我市开发区经济实力列第3位、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第5位、经营成本低列第1位、社会及环境优列第2位.到今年8月底为止,全市共批准三资企业3212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亿美元.其中:台资企业1200多家,总投资超过40亿美元,台湾10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家有6家在我市办厂,台资总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超过了上海地区的总和.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今年1—8月规模以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开发区经济总量超过全市的一半,已成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的密集区、高新技术的密集区和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区,并充分发挥其对全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3人才技术储备:由于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人才引进机制的灵活,近年来我市已成为全国大中专毕业生择业的良好去处,目前已拥有一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归国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等梯队形人才构架.同时拥有一大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籍员工队伍,带来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另外,由于邻近上海,接受其技术辐射具有周期短、成本低信息灵的优势.4城乡一体化:我市的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早,城市化水平较高,便于其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城乡一盘棋,加强统一规划,合理调整镇级行政区划,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由一批中小城镇和一般集镇构成的多层次的城镇体,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城市的消费结构、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5旅游经济:我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既有千年古镇,又有水乡美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2002年实现旅游
北京公务员考试总收入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目前,我市按照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为目标的思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一镇两湖”的独特优势,城乡联动、多方携手、齐心协力,加大旅游城市形象宣传和促销力度,完善旅游功能,改善旅游环境,以假日经济为契机,全面优化旅游要素组合,把旅游业培育成新世纪我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