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期
理论建设
NO.4.2020
制度·治理
弘扬中国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制度
锐,曹东勃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精神省思的传统,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镌刻
出独特的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的历史阶段构建起当代中国精神,勾勒出一条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逻辑的中国精神发展主线。精神总是与制度密切相关,中国精神是对中国制度的定性、阐释以及说明。以中国精神的视角对中国制度作全盘考察,
可以更加深刻理解其本质和内涵,也能更好彰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总结的诸多制度优势。在当代,中国精神已深刻关联中国事业的发展进步,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有助于更好地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并为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强大动力。
关键词:中国精神;中国制度;制度优势;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4;D26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0)04-0028-07
收稿日期:2020-05-30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关键在党’命题的历史演变、现实意义与支撑
机制研究”(17JDSZK082)
作者简介:宋
锐(1991),男,安徽安庆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曹东勃(1983),男,辽宁阜新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陕西事业单位联考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在多个维度展现了深刻的理论逻辑和宏大的历史叙事,而伴随这一进程,中华文明以其强大包容性和创造性形塑了伟大的中国制度,进而实现了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枝繁叶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的生长史是一连串的挑战与应战。应当清醒认识到,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全球化、市场化、多元化浪潮对我国文明形态构成诸多挑战,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也将史无前例,守护社会主义自身的精神资源进而实现守正创新,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和2018年两次当选之后的发言中,都聚焦于中国精神。大国领袖
如此强调中国精神的重要性,值得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思考和研究。正如韦伯所洞见,“在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
无形的精神力量。”[1]
中国精神,对21世纪中国人
而言,已不仅仅是一种历史体验和思考对象,更是一种需要清晰阐释、充分激发并奋力弘扬,使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中国精神的生长逻辑及理论内涵中国的先哲们历来重视精神省思。从推崇“仁者爱人”的儒家伦理
、讲究“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到主张“致良知”的心学法则,再到黄宗羲怒斥封建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中国精神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抽象概念,而是内嵌于
[DOI ]10.19810/j.issn.1007-4767.2020.04.005
弘扬中国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制度
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内在基因和集体意识。如果说,这种精神传统在古代的多次转型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内部的思想绵延与嬗变,那么近代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在与西方列强的反复斗争中,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鲜明的现代性转变,以“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主题开始了集体省思。战乱和贫穷不仅造成了经济的停滞衰退,同样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从辜鸿铭关注传统文化价值,揭示国人的精神生活,到李大钊为“再造中华”奋力发声、投身革命挽救“神州陆沉”,再到鲁迅发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了,中国才有真进步”的时代呐喊,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拉开了构建近代中国精神的历史序幕。中国共产党作为汇集中国先进力量的代表性组织,自然成为中国精神最坚定的传承人和弘扬者。纵观自成立以来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丰富的实践充实和发展着中国精神的内涵,形成了特鲜明的中国精神发展逻辑。
(一)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斗争精神谱写“站起来”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等共产党人就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伟气魄,自觉担当起“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并逐渐确立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方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事业最终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让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回望这条光荣的革命道路,从北京的新文化运动到湖南的农民运动,从江西的“苏维埃政权”到陕北的“边区政权”再到西柏坡的“进京赶考”,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共产党人心头: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我们应该确立一套什么样的制度?直至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这一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答案。在大会讲话中明确了“两个转变”的奋斗目标,即沿着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方向继续前进。面临艰难严峻的外部形势和内部压力,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和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并成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制度变革,确立了真正能够实现并保
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宏大诗篇,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奋斗宗旨。这一历史进程中,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也彻底激活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人民众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统一,这一精神在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有着突出的体现。在与梁漱溟围绕“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这一话题彻夜长谈之后,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公务员考试技巧心得
命题。可以说,“站起来”的奋斗征程展现为以悠久的华夏典故和朴实的中国叙事让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以潜移默化、浸润人心的文明方式与传统风尚诠释共产主义信仰,以共产党员坚定的使命担当彰显中国精神的底与风貌,也即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涵的革命精神。
(二)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创新精神镌刻“富起来”的奋斗画卷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仅完成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事业的坚实奠基,也同步开启了由“站起来”向“富起来”的奋进征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制度,都必然要在生产力的发展中才能不断趋于完善。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实现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跃升和蜕变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这注定是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需要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魄力和精神。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并非共产党人奋斗的终点,接踵而至的是如何将社会主义建设好的巨大挑战。开辟道路总是艰难的,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是党和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时代条件中摸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三十年。马克思主义从未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具体答案,因而任何忽略实际、盲从教条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注定是走不通的。1978年10月,率先发声:“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2]136紧接着,他再次警示全党:“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2]150在的推动和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伟大的事业涵养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
就伟大的事业。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奋斗史,虽
然我们遭遇了更加尖锐、更加密集的发展矛盾和
难题,但中国仍然以“奇迹”般的速度走过发达国
家几个世纪走完的发展进程,这背后离不开巨大
精神力量的支撑。改革开放作为当代中国最具特
的实践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孕
育出彰显特、引领风尚的时代精神,“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鲜明精神标识已融入当代国人的血
脉之中。
(三)以自觉自信、勇敢追梦的民族复兴精神引领“强起来”的伟大征程
明确提出“中国精神”概念,并对其作出凝练
和阐释,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2013年3月17日,
图片在线编辑器免费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
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
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
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他同时强调:“爱国主义
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
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
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
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
来。”[3]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再次以
“中国精神”开篇,他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
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
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4]随
后,他用“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
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
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等一系列论述,对“中国精
神”作出全新凝练与阐释,赋予了中国精神更加丰
富全面的理论内涵。在朝着“强起来”继续飞跃的
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思考并回答的问题是:
中国共产党需要如何回应人民期待?如何应对世
界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精神”的系列论
述给出了权威答案。中华民族不仅要继续以一种
自觉自信、勇敢追梦的精神风貌砥砺前行,集中力贵州省公务员面试真题
公务员面试万能人物例子量办好自己的事,力争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也要保
持积极开放、普惠世界的发展追求,积极融入世界
历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大国的风
采担当让世界人民“同此凉热”、共享繁荣。可以说,当代中国精神在指导中国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论内涵。
二、中国精神视域下的中国制度及其优势
作为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精华,中国精神不仅深刻关联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更直接影响着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并为中国制度的形塑、发展和完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从哲学层面看,
制度与精神之间具有一种紧密而辩证的关联。制度的实质,是精神内核的一种具象化的实体建构;而精神,则是制度本质内涵最精炼的抽象表征和符号表达,精神在价值层面上规定了行为的是非、善恶,是在更深广的层面为制度的持续和完善奠定思想基础。可以说,制度与精神互为助力、互相定义,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孕育出社会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精神无法滋润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精神可以更加深刻表达中国制度的本质内涵,而通过不断彰显中国制度优势的历史实践,中国精神同步实现丰富与升华。
(一)中国精神支撑中国制度的成形与完善
作为政治文明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制度体系的形成必定有着深厚的精神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众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5]。理解这一论述,需要深刻回答三个问题。
首先,为何产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融入中国,并且指导中国革命事业取得胜利?这里固然有诸多的时代因素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但有一前提条件绝不应被忽略,那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极强包容性和创造性。在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存在“零和博弈”的排他性逻辑,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历来将“和合”思想作为基本遵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与“和而不同”
的思想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受到普遍推崇。中华文明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和交流互鉴的开放传统,中国人民乐于广泛吸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到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革命实践中摸索并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制度,进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星火燎原。
湖南红星网
其次,中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如何理
弘扬中国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制度
解社会主义制度对于中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纵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交融互汇,一个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渐成形,并且伴随这一进程,中华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传统及其疆域空间有了深度的价值认同和守护意识,形成了坚定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之中,“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为迫切的时代主题。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驱动下,中国人民“师夷长技、自强求富”,尝试了各种道路,学习了东西方列强,但无论是搞“封建复古”,抑或尝试“全盘西化”,还是选择“第三条道路”,这些救国方案最终都逐一破产。事实证明,当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广阔疆域、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担起指导其实现独立解放、完成社会整合和阶级团结的历史重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
最后,马克思主义以什么方式融入中国?怎么理解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经历了长期探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重返”历史现场,从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大幕拉开,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摸索充分说明社会主义事业绝不是简单模仿,也无法一蹴而就。完成一项开天辟地的大事业,建设一个全新的国家制度,需要一种自我反省、打破常规的自觉精神。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精神奏响了一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完美融合、气势恢宏的时代乐章。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敢于以变化的时代要求审视自己,勇于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警醒自己,善于以先进的改革精神完善自己。中华民族的这种理论品格,让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大国迸发生命活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形塑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
(二)中国精神与中国制度优势的内在统一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并系统概括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大优势。正确认识并把握中国制度的诸多优势,应将之置于中国精神的视野。
一方面,中国精神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本质内涵上的理论统一性。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是中国制度的最大优势,正是因为有了党的
领导,中国的发展进步才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
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6]。《中国共产党章
程》开篇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
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
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
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概
括和定位精炼地揭示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就政党
性质和执政宗旨而言,中国共产党是志在超越最
早出现于西方的、代表部分体(part)的利益以至
最终沦为代表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的各类现代政党
(party)。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
道:“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
同的利益。”[7]同志明确指出:“共产党是为
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
图。”[8]习近平同志多次提醒全党:“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既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一以贯之的崇
高政治品格,更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性质的生动写
照。以“两个先锋队”定位自身,鲜明宣示着中国
共产党代表的不是部分(part),而是整体(whole),
捍卫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以始终如一
的初心使命观守卫民族国家和民族精神。大道之
行,天下为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持党性与人
民性的高度统一,充分阐释了中国精神来源于人
民的集体智慧、中国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凝聚人
民的力量。
另一方面,中国精神与中国制度优势在生成
逻辑上的历史统一性。改革开放不仅是当代中国
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也是我国制度优势的集
中体现。改革开放实际上回答了如何最大化、最
有效地利用社会主义来发展中国的问题。旧邦新
命,生生不息。中国自古就有“革故鼎新”和“推陈
出新”的优秀精神品格,这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的奥秘,而在当代中国,这一传统显著体现在以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制度
不断成熟完善的实践进程之中。1992年,
在“南方谈话”中强调:“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
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
型的制度。”[10]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培
训班上,特别对人类历史上不同政治制度建立、巩
弘扬中国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制度
固和成熟所需的时间作了详细比较和总结,重申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
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
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
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
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1]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继续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
巩固扩大发挥改革创新优势的战略定位。在我国
现代化事业进程中,对改革创新精神的积极弘扬
铸就了改革开放的制度优势,而改革开放的伟大
实践凝聚起更为丰富的改革创新精神。
三、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与坚持和完善中国
制度的实践之维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为国家发展提供
了保障和支撑。中国制度,是当代中国的一切发
展进步的根基。然而,制度的完善成熟绝非朝夕
之功,坚持和完善中国制度更是一项需要历经几
代人努力奋斗的伟大事业,必然需要依赖一种最
根本、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支撑,而这,就是中国
精神。唯有不断促进中国精神与中国制度之间的
良性互动,以中国精神涵养中国制度,以中国制度
守护中国精神,国家制度才能更快、更好地走向成
熟完善。换言之,弘扬中国精神,是激发制度优势
和治理效能的应有之义,更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制
度的必由之径。
(一)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制度贡献智慧方案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民创造了璀
璨辉煌的历史,诞生了一系列伟大思想、科技成
果、文艺作品和技术工程。创造精神成就了伟大
的中华文明,形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促成了
中国事业的发展进步。新中国成立之后,善于创
造的中国人民将科学社会主义化为现实,创造了
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人民开创了绝无仅有的现代化道路,以中国特
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引领中国大步前行。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
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2]
纵观这些“制度优势”“中国方案”以及“中国奇迹”
的背后,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给予的自
觉与自信。同时,作为被人类制定出来、集中展示和体现人类社会生存方式和行为准则的制度体系,必然也要不断汲取智慧创造的精神力量,从而实现自身的完善发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下的中国,创新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党和政府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更清楚表明了中国势必要将“创造精神”进行到底、发扬到极致。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事业,必须坚定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勇于攻坚的行动毅力、精益求精的工匠追求、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完善相对滞后的各种体制机制,以饱满的创造激情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积极对外开放中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确保中国制度体系实现守正创新。
(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制度供给持续动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国人民所拥有的一切,是持续不断奋斗使然。中国共产党历来有重视奋斗的传统,早在延安时期,就发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通过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一穷二白的南泥湾成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的“陕北江南”。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精神引领下,根据地众扭转了困难局面,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源,为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保障。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历史阶段,多次重申“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13],要求全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在极其困难的环境和形势下,中国仍然完成了“两弹一星”等科技成果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后,重申:“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2]406正是中国人民始终以忘我状态持续拼搏,改革开放才能顺利开展,并最终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发展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奋斗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中国取得快速发展、长足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新时代推进我国制度建设应有的品格。制度的完善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故步自封,唯有瞄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保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激情,坚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决心,才能在实践中彰显并扩大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
弘扬中国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