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8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脸颊(xiá)    讪笑    锐不可当(dāng)    持之以衡
B. 怂恿(sǒng)  瓦砾    万恶不赦(shè)    长吁短叹
C. 孱水(chàn)  羁伴    相形见绌(zhuó)    寻章摘句
D。 牟取(móu)    啜泣    踉踉跄跄(liàng)  遮天敝日
【答案】B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姑妈是宽宏大量宿迁人事考试中心的人,难道还在我们小孩子身上计较不成?
B。 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考研专业调剂是怎样调剂的C. 春天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D. 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协议。
公考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A宽宏大量:待人宽厚,度量大,能容人。使用正确。B开卷有益:打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所得益.使用正确。C草长莺飞:形容生机勃勃、
万物复苏的景象。使用正确。D一拍即合: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也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与语境不符。据此,答案为D。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 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 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 《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正确。B句式杂糅,是将“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和“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的情况是可以预期的”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C关联词语的位置错误。关联词语的位置是由主语决定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在主语后面,相反则在主语前面。把“不仅”和“议论"的位置互换。D句子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过程
喀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据此,答案为A.
4.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 ①②⑤③④
B. ①②③⑤④
C. ④②①⑤③
D。 ④②①③⑤
【答案】C
点睛:排序题最主要的是要先到首句或者是尾句,确定首句或尾句后再去语句中相关(上下句中出现相同的词语),然后依据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列句序。排序完成后要仔细认真的阅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排列是否合理,语意表达是否正确、通顺。
5. 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元阳的哈尼梯田依山顺势,层层叠叠,连绵向上,直通云海。无论登上哪座山顶,绕着山路转一圈,每个角度都能见到不一样的梯田。        春季,微风过处,梯田波光粼粼,像极了木
刻年画;夏季,禾苗生长,梯田青翠欲滴,自是清新水彩画……
A。 然而,哈尼梯田的模样,却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
B。 不过,哈尼梯田是什么样子,更取决于你在什么季节看到它。
C。 是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 这样,无论什么季节看哈尼梯田,它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句子的衔接。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句子的内在关系分析作答.本题填入的句子是为了自然引出不同季节看梯田的样子不同,不存在转折关系,排除A。C项,引用诗句,写出不同角度看梯田,梯田样子不同,但不能引出不同季节看梯田样子不同,排除C。D项用于总结更合适,用于引出下文效果不好,排除D.B项,引起下文自然,最合适,故选B。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宋]元好问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面试报名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②齐州: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③济源:地名,今属河南。
6.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
怀念。
B. 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D. 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7。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 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国考工资高还是省考工资高
C。 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京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 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6. D    7. D
【解析】
6. 试题分析: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表达的是作者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并非“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故答案为D。
7. 试题分析:考查对词句的赏析。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作答。D词的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采用的是借物抒情的写法;杜牧的《赤壁》则采用的是借物起兴的手法。据此,答案为D.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
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②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③让:责问,责备。
8。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羡/施氏之有
B。 孟氏/之一子之秦
C. 当今/诸侯力争
D。 遂/宫而放之
9。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抚        (2)反    (3)愠
10。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11. 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8。 B    9。 (1)安抚,抚慰(2)通“返”,返回(3)生气,发怒   
10. (1)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2)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   
11。 (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2)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3)做亊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4)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
【解析】
8。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B项,正确的句读是:孟氏之一子/之秦。故答案为B.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9。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反”通“返",“返回";“愠”是 “生气,恼怒"的意思。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之、以、法、干”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所弃、或”两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1。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事件进行分析作答.文章中施氏的儿子在游说诸侯国君主时能看清对象,适应诸侯君主的需要;而孟氏之子却是机械地照搬别人的经验,不懂得因时而变,灵活变通,所以失败。因此说,待人处事一定要看准时机,认清对象,如果自恃本领而没有准对象,不但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反而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爱好学术,另一个爱兵法.爱学术的儿子用文学之道去求得齐侯任用,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用以武强国的方法向楚王求职,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显耀。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对施家的富有很羡慕,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升官发财的窍门。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职,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无异于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来求得卫侯任用,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机会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你们运用不合时宜,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道理,也没有永远错
误的事情。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被废弃了;今天所废弃的方法,将来或许还会被采纳.用与不用,并没有一定的对或错。孟家父子豁然明白不再生气了,说道:“我知道了,您不要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