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出的结构分析
2019-10-21
【摘要】我国教育⽀出的规模不断扩⼤,表明了财政对公共教育⽀持⼒度的加⼤,但在⽀出结构⽅⾯仍存在⼀些问题。本⽂分析了我国财政教育⽀出现存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财政教育⽀出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教育⽀出结构分析
教育⽀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出的重要内容,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财政分配和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公共教育投⼊不断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占国内⽣产总值的⽐例也不断上升,表明了财政⽀出对公共教育⽀持⼒度的不断加⼤,但教育经费短缺的呼声仍然强烈,其原因之⼀就是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在不同层次教育之间存在不合理因素。因此,在继续增加教育⽀出的同时优化⽀出结构,提⾼教育⽀出效益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洛阳人事考试网⼀、我国教育⽀出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战略地位的认识已经提⾼到了相当的⾼度。各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也在逐年递增,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4年以来保持着较⾼的增长速度。
但我国教育仍然存在着⽀出总量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1、政府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财政性教育⽀出占GDP的⽐重偏低,占财政总⽀出的⽐重亦偏低。从表1中看出,近段时期我国财政性教育⽀出在1991年617.8亿的基础上翻了两番多,到2001年,达到了3000个亿以上。但财政性教育⽀出占GDP⽐重较低,与1993年《中国教育改⾰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产总值(GNP)的⽐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标还有⼀定距离,未能达到1995年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平,更低于4.9%的世界平均⽔平。预算内教育⽀出占财政总⽀出⽐重也偏低,如果把未纳⼊预算管理的各级政府征收⽤于教育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和校办产业、勤⼯俭学和社会服务收⼊⽤于教育的经费计算在内,财政性教育⽀出占财政总⽀出⽐重也仅仅能提升近4个百分点,低于韩国(1997年)20.5%、泰国(2000年)22.44%和墨西哥(1999年)25.54%的⽔平。近⼏年来,预算内财政⽀出占财政总⽀出的⽐重不增还减,与财政收⼊占GDP的⽐重的⾛势逆向⽽⾏。财政性教育⽀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撑⼒度没有得到增强,⽽教育接受者的家庭或个⼈直接负担的教育成本较⼤。
2、教育⽀出的区域结构不合理,东、中、西部差异明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差异,各地区的财⼒状况也有较⼤差异,加之各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致,使各地区的财政性教育⽀出差异较⼤。另外,在我国⽬前以⾏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部分专款进⾏宏观调控,地⽅政府则负担着⼏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拔款和占⾼等教
育总投资近⼀半的地⽅属⾼等院校拔款,因⽽地⽅政府可⽤财⼒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出的⽔平。从表2可以看出:2000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拔款占本级财政⽀出⽐重最⾼的省份是江苏省,达24.25%,其次是湖北省,达22.78%;最低的省份是西藏⾃治区,仅4.61%,再次是⽢肃省,仅有6%;全国平均⽔平为11.73%。2004年,全国⼈均预算内财政性教育⽀出为309.86元。全国各省区市⼈均预算内财政性教育⽀出存在较⼤差距,⾼于全国平均⽔平的省区市13个,占41.94%。2004年,北京市⼈均预算内财政性教育⽀出1146.65元,排在第1位;当年四川省⼈均预算内财政性教育⽀出181.58元,排在第31位。2007年北京市⼈均预算内财政性教育⽀出是当年四川省的6.31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平差距急剧扩⼤,地区间经济发展⽔平的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平间的差距,东部地区投⼊最多,并从东⾄西呈梯级递减分布,且级距⽇益扩⼤。据统计,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均教育投⼊⽔平、⽣均投⼊等各个地区的差距都显⽽易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不发达,既不能满⾜发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资⾦,也不能吸引优秀的教育⼈才,从⽽导致⼀些地区连九年制义务教育都没有得到普及。教育⽔平低下,普遍提⾼中西部地区⼈⼝素质就成为空话,更⽆法满⾜发展经济的需要。经济难以发展反过来⼜导致教育投⼊的进⼀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结果只能是进⼀步扩⼤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这不仅威胁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从长远看还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3、我国财政性三级教育⽀出结构不合理。世界银⾏和联合国教科⽂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各国教育资源在各级教育中的分配情况是随着本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的。⼀般⽽⾔,在经济发展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重极⼤,三级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将按初、中、⾼的顺序呈递减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逐步扩⼤,这时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初等教育的⽐重将有所下降,中等教育与⾼等教育的⽐重将有所上升,其中,中等教育的⽐重上升幅度会更⼤⼀些。随着经济的进⼀步发展,⾼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将有较⼤幅度的提⾼,初等、中等教育的⽐重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各级教育各⾃所占⽐重间的差异将⼤⼤缩⼩,教育的结构形式趋于均衡。根据北京师范⼤学教育经费研究⼩组对50多个不同发展⽔平国家教育结构的统计研究结果,⼈均GDP在600到2000美元之间时,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等教育的投资⽐例应为40.5%:29%:17.9%。⽽2002年我国的⼈均GDP值为988.4美元,其财政性三级教育投资⽐例却为33.34%:
34.88%:22.56%,此外,2002年我国普通⾼校、中学与⼩学的在校学⽣年⽣均教育事业费⽀出⽐例为11.84:1.46:1。由此可知,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政府教育⽀出应向初等教育倾斜,但是,我国当前的财政性三级教育⽀出结构呈现出⾼等教育投资⽐例明显偏⾼,⽽初、中等教育投资⽐例较低的状况,与我国经济发展⽔平不相适应。
4、教育⽀出内部结构存在问题。教育⽀出内部结构,按照⽀出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两部分:(1)教育基本建设⽀出,指⽤于购买房地产、校舍建筑、⼤型教学设备等⽅⾯的⽀出。这部分⽀出是发展教育
的基础,属于教育资本⽀出。(2)教育事业费,指⽤于学校的⽇常运⾏所需的教职⼯薪⾦、学校图书设备、福利服务、校舍维修、校园绿化等⽅⾯的⽀出。这部分⽀出关
扶沟教育网系着教育质量的改善,属于教育现期⽀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费⽀出占预算内教育⽀出的⽐例⼀直较为稳定,基本保持在80%左右。⽽教育基本建设⽀出则变化幅度较⼤,且基本呈现下降趋势。这⼀现象固然与教师待遇的改善⽽导致的⼈员经费⼤幅增加有关,但也与教育部门的⼀系列相关管理及改⾰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改进措施及政策性建议
1、加⼤财政教育⽀出在教育投⼊中的⽐重。⽬前财政性教育⽀出约占我国教育投⼊总量的80%左右,这⼀⽐例与国际相⽐是⽐较⾼的,但由于我国当前还不能很好地引导社会资⾦流向教育领域,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出成为增加教育投⼊总量和解决社会对教育过度需求的关键。为此,⾸先需要确保现在预算内教育⽀出的稳定增长,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教育法》,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的提⾼,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度。在预算安排时,应按照中央和地⽅政府教育拔款的增长要快于财政经常性收⼊的增长,⽣均教育经费、教师⼯资、公⽤经费要逐步增长的标准安排教育⽀出。其次,在财政部决定从中央财政⽀出中教育⽀出⽐重每年提⾼1个百分点的前提下,地⽅财政的超收部分也应更多地⽤于教育投⼊。此外,要研究增设教育专项资⾦的新渠道,考虑开征教育税以取代现在
的教育费附加,并且将中外各类企业都纳⼊征税范围,从⽽拓宽税基,稳定税源,专款专⽤,使财政教育⽀出具有更加可靠的收⼊来源。
2、调整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中的分配结构。针对我国⽬前适龄⼊学⼈⼝数量多、基础教育普及率尚待提⾼,以及⼩学和中学教育经费投⼊相对偏低的状况,应当适当地提⾼基础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出⽐重,并相对降低财政性教育经费对⾼等教育的投⼊⽐重。另外,在教育经费总体向基础教育倾斜的前提下,注意使各类学校教育经费的分配⽐例⽇趋合理。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直接⽽密切的学校、专业等,要适当加⼤投资⼒度,⽽其他类型的学校和专业也要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给与适当的投资分配⽐例。
3、进⼀步调整⼤、中、⼩学的规模与布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这⽅⾯虽然做了不少⼯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可以对中、⼩学采取合并的办法,即将⽣源严重不⾜的中⼩学并⼊邻近的学校,或通过评估后,将没有多⼤发展前途的学校的师⽣及设备分配给邻近⼏所学校等所谓⽠分的办法,来对中⼩学重新布局,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布局⽹点点尽可能地加以重新规划和调整,⽽对于教育资源利⽤率不⾼的那些⼤、中专院校,可以采取“关、停、并、转”的⽅法,促使学校之间的联合,并裁撤、合并或重新调整⼀些系别和专业的设置,逐步使我国⾼校规模趋于适度,专业结构趋于合理。
4、努⼒改善教育⽀出地区不平衡的现状。当今,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投资不平衡的现状对我国教育乃⾄经济发展都极为不利,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还有进⼀步拉⼤的趋势。为此,在教育投资的地区分布上,国家应当加⼤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资政策的倾斜⼒度,努⼒改善中西部,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希望⼯程”虽然在⼀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学校和学⽣的困难,但绝⾮主流,可以通过完善和实⾏学⽣教育贷款制度、奖学⾦和助学⾦制度以及特困⽣补助或差别学费制度等,来帮助贫困地区尽早改变其教育和经济发展落后的⾯貌,从⽽逐步缩⼩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5、调整教育事业费与基建⽀出⽐例。⽬前,我国教育事业费在全部教育经费中的⽐例偏⼤,⽽基建⽀出相对偏⼩,为此,⼀⽅⾯应当通过加⼤各学校⼈事制度改⾰⼒度,裁撤冗员,并适度提⾼⽣师⽐等措施,节约教育事业费的开⽀;另⼀⽅⾯,要相对的提⾼学校基建投资的⽐重,改造教学建筑和设施,改善教师居住条件,购置和更新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使得教育事业费与基建⽐例趋于合理,从⽽提⾼经费的使⽤效率。
【参考⽂献】
[1] 联合国教科⽂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 刘玲玲:公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 刘华:优化财政性三级教育⽀出结构[J].中国流通经济,2004(12).
青岛事业编考试网
[4] 陈穗红: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考察与现状分析[J].财政研究,2003(7).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四川人事考试网准考证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江西省公务员招聘考试职位表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我国教育⽀出的结构分析陕西省医学考试网
被举报⽂档标题:我国教育⽀出的结构分析被举报⽂档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