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  师  公  开  招  聘  考  试  ★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学(中学部分)】
1.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所谓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门的师资和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
2. 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3. 教育者的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4.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5. 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6. 关于教育活动的产生,教育学史上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学起源
说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①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提出了“生物起源学说”,生物起源学说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②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了“心里起源说”。心里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③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中。
7.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我国在夏朝时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8. 在西方,奴隶社会也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9. 欧洲的封建教育以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最为流行。
10. 古代教育的特点:强烈的等级性、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刻板性、思想统治的道德性、教育过程的专制性以及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性。
1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2. 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13. 孔子的思想集中在《论语》中。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14.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对于知识的理解,墨
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15.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
16. 西方的第一步教育著作是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创作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7.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里。卢梭曾盛赞《理想国》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18.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19. 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0.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1. 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2.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23.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思想。
24.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25.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该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
26.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他认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主张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
27.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他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主张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
28.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他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应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教育理论应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即墨政务网
29. 苏联一批教育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代表性的著作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
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30.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31. 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19年考研报名人数
32. 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等人提出的教学理论,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33.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其所著的《教育过程》中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结构”;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34.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通过长期的教学改革经验,提出了“发展教学论”。
35. 法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倡导“范例教学”理论。
36. 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于1970年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37.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38.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教学理论主要由“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和“掌握学习”教学策略三部分。
39.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③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结构。
40. 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能力的重要手段;③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④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41.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政治对教育领导权和享受权的制约;②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制约和影响;③政治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④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制约和影响。
42. 教育的政治功能:①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的发展;②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③制造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④促进政治民主。
43.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②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③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模式。
44. 教育的文化功能:①传递文化;②传播文化;③选择文化;④创造和更新文化。
45. 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是确定该国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
46.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47.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形式:①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②教育具
山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电话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③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48. 人的发展包括个体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49.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者一般强调人类个体的身心发展完全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身心的发展实质上是由这种自然因素按照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出来的。
50.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首推孟子。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
51. 西方内发论代表人物:①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性本能(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②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③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④霍尔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⑤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于1869年发表了著名的《遗传的天才》,明确的宣称:“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身躯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52.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其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外在力量的影响决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结果。
53. 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
54. 西方外铄论代表人物:①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能力是天赋的,知识是后得的,知识源于经验,主张“白板说”;②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事业单位招聘网信息
55.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56.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57. 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58.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个体认知按照感知运动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
59.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他同时提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60.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这一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规律的。
61.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6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6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64.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来得到部分的补偿。
65. “聪明早慧”、“大器晚成”等反映了个体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
66.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67.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教育目的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素质的人的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68. 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69. 教育目的的功能:①导向作用;②激励作用;③评价作用。
70. 教育活动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
71.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72. 教育目的观可分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
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省份排名
73. 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7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75. 马克思主义关于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对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76.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77.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活动。思维能力是智力的决定性因素。
78.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79. 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化形式打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80. 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育。
81.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82. 素质教育的实质: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83.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