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成绩查询平台方言续之五
送恭贺
倘若以“送”组词,想必大多数会说“送礼”、“送信”、“送货”、“送东西”、“送人情”,间或“送行”、“送别”、“送审”、“送葬”、“送终”、“送死”的,诸如此类。按现代汉语解释,“送”的意思,一是把东西运去或拿去给人,如送报、送公粮;二是赠送,如奉送、老师送我二本书;三是陪着离去的人一起走,如送小孩上学、把客人送到大门外。而宜昌民间却有一个“送恭贺”的说法。《当阳县志·方言》(1992年版)有载:“送恭贺,上门祝福。”
“送恭贺”是表示祝贺或祝福的客套话。“送”有赠送或奉送的意思,“恭贺”则是恭敬地祝贺或恭喜。概因登门造访,即便是携薄礼甚至是带着厚礼,也以“送恭贺”而一言以蔽之。至于两手空空,打恭作揖,更须美言奉送,不在话下。不过,“送恭贺”也不是乱送的,还得分时候或场合,通常是对办婚嫁、做寿、生儿育女、金榜题名、门面开张、升官发财等喜家或宴请人而言,也适用于逢年过节对人“恭贺新禧”或对亲友“拜年”时。平常无事一般少用。例句如:“我给您送恭贺啊!”“拜年啦——送恭贺啊!”
省到些
湖南卫生人才网高级职称成绩查询在宜昌方言中,“省到些”有二种意思,一为动作轻些,二为节约些。例句如:“这是玻璃的,搬时要省到些”;“你力气还小,挑谷时要省到些”;“这孩子还没满月,要省到些抱”;“就这点钱,你省到些用”;“菜油珍贵,炒菜时要省到些倒”等。
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来看,“省”也有“俭省,节约”的意思,跟“费”相对,如“省钱”、“省吃俭用”;也有“免掉,减去”的意思,如“省一道工序”、“这两个字不能省”。“省到些”便是据此引申,不过是顺乎口语习惯而俗成。
地鲜皮
少时在乡,几乎每年在家附近的山野草丛中捡松菌、茅草菌,偶而遇上成片的地鲜皮,也顺手牵羊似地捡回家,够弄一碗新鲜菜便足矣。这地鲜皮,其实也是一种野生菌,多滋生在岩石上或草坪中,形状如木耳,只是颜若青苔呈草绿,非雨水不见长。由于成活期时在地面上鲜嫩,故称“地鲜皮”。若放置时间久便会腐乱变,故民间捡择回家后一般是及时自用。
地鲜皮可谓地道的绿食品,且味道可口,若以肉成荤菜便称得上佳肴了。所以大凡有地
鲜皮的地方,农家无不喜好捡用。少时与伙伴捡地鲜皮时就曾闲凑一顺口溜:“地鲜皮,狗嫌皮,猫子不吃(土音qi)人爱吃。”后来,因城里人也喜好这一口,乡邻遂多了一条嫌钱之道,将所捡的地鲜皮或摆在公路边供司机选购,或顺便带进城小卖。
和闲儿
“和闲儿”是宜昌人对“开玩笑”的一种口语。其“和”念huo。按现代汉语解释,既可指“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如和面,和点稀泥把窟窿堵上;也可指“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如和药,藕粉里和点糖。从组词来看,有方言“和弄”,意为“搅拌”或“挑拨”;有“和稀泥”,比喻无原则地调解或折中。而宜昌民间,也将做事稀里糊涂或胡闹、胡混称为“和稀泥”或“和螺蛳”,尤其是“和螺蛳”,民间流传甚广,有称“干和螺蛳”。可见“和”指搅和或扰乱的意思。“和闲”就是闲聊乱说,或闲言碎语乱搅和。带上儿化音,便成了“和闲儿”。
厦门人才市场登录
举例来说:“我以为你是和闲儿说的,所以没有去”;“你莫和闲儿,她是我的一个亲戚”;“哪个不和闲儿,但得看人分场合”。
候哈儿着
宜昌方言中的“候哈儿着”,意同普通话的“等一会儿”或“等一下”。其“哈”系谐音,相当于“下”。《宜昌县志》(1993年版)的“方言词汇”表中即载有:“下菜,ha,用菜、吃菜”;“候哈儿着,等一会儿”。
桂林市全州县疫情最新消息
按现代汉语解释,“候”指“等候”,如“候车”、“你稍候一会儿”。组词有“候补”、“候场”、“候教”、“候审”、“候诊”和“候选人”等。而“候哈儿着”一词是动补关系,以“候”为主,“着”是时态助词表示正在进行,至于“哈儿”,则是表示时间短。人们为图一吐为快,往往也直接用“一哈儿”来表情达意。例句如:“你候哈儿着,我去一下就来”;“你在屋里候哈儿着,我马上他来”;“我还候一哈儿,他不来我就走”;“我就离开一哈儿,包就不见了”;“他刚走一哈儿,你快走还赶得上”。2022年南宁市事业单位招聘
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查询时间2022
去(克儿)
“去”字多义,普通话音均读qu(去声)。然宜昌话中却有截然不同的口音,不仅声母不同,韵母也不同,甚至按汉语拼音组合也不伦不类,既似kei(尅),又若ke(克儿),大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味道。如俗语“力气是肉菜,去哒又回来”;例句如“我出去一下(哈儿)”;“你到哪里去”;“我去借点东西”;“那你要快去快回哟”;“他到北京去哒”;“田里有蛇
去不得”;“这东西你拿去,我不要了”;“让他说去,反正我是人正不怕影子歪”。
对照现代汉语解释,“去”的本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如“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还有用在另一动词表示要做某事,如“你们去想办法”;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去做某件事,如“他游泳去了”;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如“提了一桶水去浇花”;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或“表示动作的继续等”,如“拿去”、“慢慢走去”。宜昌方言中的“去”(克儿)就多适用于这样的语句中。至于表示“离开”的“去世”、表示“失掉”的“失去”、表示“除去”或“除掉”的“去火”、表示“过去的”的“去年”等,宜昌话又与普通话相同。这文字表述说来话长,民间口语却是脱口而出,自然而然似的。就昨晚来说,妻叫儿快做作业,儿子反不耐烦地回敬一句:“你睡觉去”。其“去”便是方言音“克儿”,也不知是曾受我影响,还是在外学得。
袱子
倘若问及用什么擦汗、洗脸或洗澡,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说出手巾和毛巾之类。而宜昌民间则别有俗称,谓之“袱子”,具体细化,又可分为“鼻涕袱子”、“手袱子”、“洗脸袱子”、“洗灰
(洗澡)袱子”和“洗脚袱子”等。至于“新袱子”、“旧袱子”和“花袱子”、“蓝袱子”之类另当别论。由于手袱子一般较小,故又称为“手袱儿”或“手袱娃”。少时便记得这么一则谜语:“红袱儿,包白饭,塕(谐音,埋意)的土里不得烂”(谜底是荸荠,家乡俗称“圃球”)。再举例来看:“我小时候用过手袱子,现在没用过了”;“以往农村一家人多公用一条洗脸袱子,每人一条洗澡袱子,讲究的还准备有来客用的袱子”;“我出门在外一般只带一条袱子,在家里则分洗脸袱子、洗澡袱子、擦身袱子和洗脚袱子”。
究其实,按现代汉语解释,“袱”是包裹、覆盖用的布单,如包袱。然宜昌民间却将用于洗涤或擦洗的布片子俗称为“袱子”,即便时兴起现代手巾和毛巾后仍积习如故。《现代汉语词典》有注:“手巾,1、土布做的擦脸巾;毛巾。2、(方)手绢。”“毛巾,擦脸和擦身体用的针织品,织成后经纱拳曲,露在表面,质地松软而不光滑。”对照之下,宜昌话与普通话的区别挺大。
蒸子与格子
蒸子与格子,是宜昌民间广为流传的蒸食用具,普通话统称之为“蒸笼”,即用竹篾、木片等制成的蒸食物用的器具。而宜昌方言是则细分为蒸子和格子。其中“蒸子”的“蒸”读若“镇”
或“正”,是去声而非阴平调。例句如:“我家的蒸子坏了,只好去借别人的”、“蒸子蒸(zheng)的饭没有锅煮的好吃(qi)”、“我家的格子放得长了霉”、“他们家里没有格子”。
所谓蒸子,一般是用于蒸米饭的,由木板制作成圆桶状,或大或小,上下通风,下端安有透气孔或缝隙的底板,上端敝口,用于将煮过的半生不熟的米饭间杂苕或玉米之类置于蒸子内,上覆专用木盖或锅盖,然后放入锅中加水烧火蒸熟。至于格子,一般是用来蒸菜的,多由竹篾制作,也有木制品,有大有小,有多有少,由于是一格一格地形成蒸笼,故称格子。我家壁柜里就存有一副小篾格子,总共四格,每格三圈模样,简易地由编织线穿孔相连,底圈与中圈周长相等,只是中圈稍宽,下端横固一竹片,其两端出圈为手把,圈内上覆隔层板,由二十一根大小不一的竹条串成,上圈内镶于中圈隔板上,如此一环套一环的即成蒸笼。这种格子,多系逢年过节或办事或来客多时用于蒸菜,而餐馆使用就不在话下了。
懒身
懒身是宜昌民间对懒惰或不勤快的一种说法。因系口语无文字依据,故《秭归县志·方言》(1991年版)载为“懒神,不勤快”。 顾名思义,懒神偏重于精神懒,懒身侧重于身体懒,
两相对照,人的精神懒一般以萎靡不振或涣散来形容,懒于身体力行或行为不勤的具体表示才会引人非议说其“懒身”。
究其实,“懒”本身就有“懒惰”的意思,跟“勤”相对,如“手懒”、“腿懒”、“好吃懒做”等。按现代汉语解释,“懒惰”是指“不爱劳动和工作”或“不勤快”,如“这人太懒惰了,在家里什么事都不愿意干”。而宜昌方言的“懒身”,似乎是泛指的人全身,从头到脚,只要有一部位不勤快,便可谓之“懒身”。 例句如:“这个人真懒身,衣服脏成这样还不洗”;“你才懒身呢,就这么一点儿小东西还要喊我来提”;“我那孩子有点聪明,就是太懒身,学习不认真,作业也马虎”;“他懒身惯了,连个话也懒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