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工院校招生就业策略研究
公务员选岗位在哪个网站
发表时间:2019-11-05T16:08:44.16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12月总第198期作者:宁岳林杨成[导读] 就业渠道变窄,严重影响了技校的顺利招生,阻滞了技校的发展。近年来,招生难、就业难成为了影响和制约技校发展的两大难题。济南市技师学院山东济南250115
国家公务员级别摘要:技工院校的招生就业工作一直是学校领导关注的重点。随着职业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大,技工院校的招生就业工作也变得越加严峻。改革创新招生就业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而且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键词:技工院校招生就业创新
大学的逐年扩招及毕业生的不断增加,使得技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压力大、就业渠道变窄,严重影响了技校的顺利招生,阻滞了技校的发展。近年来,招生难、就业难成为了影响和制约技校发展的两大难题。
一、建设招生就业工作队伍,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技工院校要强化招生就业工作队伍的建设,选定专业的工作人员服务招生就业工作,对这支队伍实施培训,强化他们的工作意识,要求他们明确工作内容,掌握相关的工作方法,以便适应工作需求。另外,针对招生就业的工作人员,要引导他们转换工作思路,在招生就业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合理地站在家长
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制定科学的招生计划和就业指导策略。在招生的时候,要创新招生宣传方式,充分结合就业趋势和学校特进行宣传,给予学生科学的专业选择指导,在学生就业的时候,多方面地了解就业情况,制定就业方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就业建议。
二、建设特专业,吸引生源
护士资格证登录入口
目前,就业压力、生源质量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面临严峻的考验。笔者认为:技工院校坚持招生录取分数线是一个良好的举措,一般专业的分数可以按当地总分的50%以上录取,个别特专业的分数线可以适当地超过当地普高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以保证特专业的生源质量。教学点不能只设在贫困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也非常重要,要让同学们在校内接触和接受各种文化。同时要努力开拓新专业,让更多外省的学生来本省就业,服务本省的企业。如果没有好的专业和就业前景,就无法吸引家长和学生。招生就业工作对学校来讲就是“基本国策”。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地调动广大师生和全校员工的积极性,营造全校参与招生就业工作的环境。
三、加强实训,无缝对接
技工教育要将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理论课与实验、实训和实践融为一体,切实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加大实验实训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瞄准市场缺口,专业设置跟着未来的市场转,与行业、
企业紧密联合,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一进校门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企业可与学校建立对口的实训基地,尤其是一些外资企业,这对高级工掌握与企业同步的技术水平至关重要。学校则可根据各个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课程,进一步细化专业,对口培养技术型人才,了解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缩短“磨合期”;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也是技工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保证。
四、强化指导,宽口就业
技工学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具备良好的择业心理。
五、增加招生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
技工院校在招生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分析以往的专业就业情况,预测未来的就业形势,以便在宣传的时候,能为家长和学生进行专业的选择指导。另外,在宣传的时候多创新宣传方式,多运用新媒体,利用学校、宣传招生,在招生的时候将院校特结合起来,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技工院校教育,选择技工院校就读。在就业工作进行的时候,与企业积极交流,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为学生做好企业人才需求的宣传,为学生普及相关的企业知识,制定合理的就业宣传方案,以便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建议。
六、做好技工院校教育品牌建设工作
在建设自身教育品牌时,技工院校首先要做好专业设置,要及时搜集当年本院校以及其他院校的就业信息,并结合实际数据制定招生计划,以确保未来学生的就业水平与质量,拓展技工院校的学生来源;其次,技工院校应实现招生与就业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制定科学的招生就业工作机制,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要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使其形成统一科学的工作体系,从而提升技工院校的招生就业工作水平,改善学生家长对技工院校的错误认识;最后,要协调好技工院校招生与就业两者之间的关系,让相关人员意识到招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与家长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从招生到教学再到就业形成“一条龙”式服务,让家长放心地将孩子送到学校。总之,就业工作作为一种系统的服务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体系,体系越开放,才能与外界越有效地沟通,才能越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技工学校的就业工作也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从各个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使广大技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2015年国考地市级申论答案
参考文献
[1]匡英比较技工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龙德毅中技工衔接——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技工教育,2001,(08)。
[3]王玲周志刚中、技工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技工技术教育,2001,(25)。
四川省招生考试网>2021年研究生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