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1、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是通过消费各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2、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资料),而且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料)。
3、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
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三、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4、生产力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5、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
二、效用最大化
1、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2、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3、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三、劳动力市场
1、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通过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
率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2、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从生产
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2、规范研究法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其主要障碍有以下三类:一是信息障碍;二是体制障碍;三是市场缺陷。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1、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的选择和决策,再通过劳参率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
2、由于劳参率指标准确地反映劳动参与的变动,故它成为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
3、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
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设E
为劳动力
S
=ΔS/S/供给弹性,Δ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Δ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E
S ΔW/W
4、供给无弹性,即E
=0。这时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S
→∞。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5、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
S
=1。这时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6、单位供给弹性,即E
S
7、供给富有弹性,即E
﹥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S
8、供给缺乏弹性,即E
﹤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S
(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15-19岁年齡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的原因:①教育事业的发展,中、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
②经济结构升级,特别是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导致的高学历劳动者的需求;
③高学历者的较高工资等原因。
2、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的主体。
3、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体。
二、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
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
3、需求无弹性,即E
d
=0。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无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4、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
d
→∞。工资率不变,或者更准确地说其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有无限弹性物劳动力需求曲线与横轴平行。
5、单位需求弹性,即E
d
=1。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这时劳动力需求曲线是横轴的夹角为45°并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6、需求富有弹性,即E
d
﹥1。这种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
7、需求缺乏弹性,即E
d
﹤1。此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
8、当工资率为w
0时,劳动力需求量为l
,在需求曲线D上为a点。工资率由w
提高到w
1
时,需求
量由l
0下降到l
1
,在需求曲线D上由a向左上移动到b点。工资率由w
下降到w
2
时,需求量由
l 0增加到l
2
,在需求曲线上由a向右下移动到c点。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1、在区域Ⅰ,平均产量AP一直在增加,并且边际产量MP大于平均产量AP。所以劳动投入至少要
增加到a点才能使平均产量最大。在区域Ⅱ,劳动投入的变动区间为a~b点,这一区域平均产量下降,边际产量递减。但劳动投入增加仍可使总产量增加,只不过增加的比率是下降的。到b 点时,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最大。在区域Ⅲ,劳动投入量大于b点,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在绝对减少。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的增加量应在区域Ⅱ即a~b区间。(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1、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1、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
2、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
3、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是:第一,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
产物;第二,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径;第三,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
(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
1、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
2、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1、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
2、人口年龄结构;
3、人口城乡结构。
2、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
3、劳动年龄组范围内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供给将比较充分;反之,劳动力供给将趋向减少。
4、在劳动年龄组人口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其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劳动力供给也有明显差异。(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1、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1、均衡价格的决定实际上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2、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A.马歇尔在其所著《经济学原理》
中提出来的。
3、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工资的决定
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①劳动的边际生产率②劳动力再生产费用③劳动的负效用。
4、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要受到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的风俗习惯、
伦理道德等。
二、工资形式
1、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2、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提供要素服务分别得到各自报酬,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按要素
类别分配社会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
3、货币工资受到三个主要因素影响:①货币工资率②工作时间长度③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4、实际工资虽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但由于价格指数计算方法自身的局限性,它只能
是近似地反映了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
5、计时工资是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
6、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福利的支付方式分两类:其一为实物支付;其二为延期
支付。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石家庄雅思考试时间1、就业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劳动能力的重要条
件之一是必须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第二,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第三,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
(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1、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它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从收入分配看,它
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
(二)就业总量决定
1、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在市场
经济中,企业在决定劳动投入规模时,以取得最大利润为决策准则。
2、设Z为总供给价格,N为就业量,总供给价格与就业量的关系为:Z=f(N)。
二、失业及其类型
1、通常情况下,在劳动年龄之内,有就业要求并在职业介绍部门或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尚未工作的
人,均为失业者。失业类型为:①磨擦性失业,磨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②技术性失业,
③结构性失业,④季节性失业。
3、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①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②强化职业培训,③普遍地实
施职业技能开发。
4、缓解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一)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
1、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为增长差距性失业;其二为周期性失业。
2021年6月英语六级成绩什么时候出2、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它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
难对付的失业类型。
(三)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1、对策有两点:其一是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其二是刺激总需
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1、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2、失业持续期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
3、失业的负面影响:一,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二,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三,
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1、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①政府购买②转移支付。
2、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
3、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①工时制度,②延长工作时间,③休息休假制度。
4、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
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
(四)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1、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
2、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3、财政政策因其目标的不同,分为二种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4、政府就要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免税、退税、降低税率,增加公共工程开支、扩大政府购
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等。
5、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①调整政府购买水平,②调整政府
转移支付水平,③变动税率。
6、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直接目的是调控利息率,最终目标是通过利率的变动
影响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达到增加或降低有效需求,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均衡。
7、货币政策也包括两种类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第二章劳动法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的概念
1、20世纪30年代我国法学界有代表性的观点对劳动法的定义是:“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详言
之,劳动法为规范劳动关系及其附随一切关系之法律制度之全体”。
2、德国法学界对劳动法的界定是:“劳动法是关于劳动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者的雇佣关系的法律规
则的总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劳动法的定义是:“适用于雇佣、报酬、工作条件、工会及劳资关系的法律总称”。
3、我国法学界对于劳动法的定义内容:一是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
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一规范性文件。二广义的劳动法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特点:第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
性的法律规范;第二,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第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第四,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2、劳动法的内容包括:①劳动关系、②劳动校准、③社会保险、④就业、⑤培训、⑥劳动监督检
查。
3、根据《宪法》的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可以说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
4、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权利包括:①平等的劳动就业权、②自由择业权、③劳动报酬权、④
休息休假权、⑤劳动保护权、⑥职业培训权等。
5、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6、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和职业歧视。
7、劳动者对劳动的需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劳动,劳动者获得发展;其二是对劳动产品
的需要。
8、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地体现为①基本保护、②全面保护、③优先保护。
9、基本保护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的最低限度的保护,即基本权益的保障。
三、劳动法律渊源
1、劳动法的渊源就是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2、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为:①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②劳动法律;③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④劳动规章;⑤地方性劳动法规;⑥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⑦正式解释。
3、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是我国劳动法的首要渊源。
4、我国宪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①劳动权;②报酬权;③休息休假权;④劳动安全卫
生保护权;⑤物质帮助权;⑥培训权;⑦结社权。
5、法律效力仅低于宪法。
6、劳动法律是劳动法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其主要内容分为劳动关系法与劳动标准法。劳动标准
通常为最低标准具有单方面的强制力。劳动法领域,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能低于法律规定的标
准。
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劳动规章。
8、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9、法律渊源的多样性,源于其产生原因的多样性:①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②劳动(雇佣)
合同③集体合同④习惯法⑤法官法或判例法。
10、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以下劳动法律制度构成:①促进就业法律制度;②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
度;③劳动标准制度;④职业培训制度;⑤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⑥劳动争议处理制度;⑦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⑧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
1、受到国家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的雇主与雇员之间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劳动关系即为劳动法律
关系,它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2、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①劳动合同关系;②劳动行政法律关系;③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3、劳动合同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合同关系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
要形态。
4、劳动服务法律关系服务的对象是劳动关系的当事人。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
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
2、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3、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4、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①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②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③无劳动行为能力
人。
5、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
6、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①16-18周岁的未成年人、②女性劳动者、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
的残疾人、④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⑤部分被依法限制行为自由的人。
教师个人编号查询系统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1、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的权利为:①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
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的义务为:①完成劳动任务、②提高职业技能、③招待劳动安全卫生规程、④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三、劳动法律事实
1、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为劳动法律事实。
2、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为合法事实,双方意思表示必须一致。
3、变更、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一般也需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但是在一些场合,单方的意思表
示以及违法行为或事件也能使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
5、法律事实分两类:①劳动法律行为;②劳动法律事件。
6、劳动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等。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2022年国考补录
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1、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的特征。
2、按照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把环境分成四类:①政治环境、②经济环境、③法律环境、④技术环
境。
3、现代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对外部环境的调研和预测两个方面。
4、获取口头信息是一种在各种正式场合惧口头信息的方法,如:个别交谈、调查、访问、座谈会、
讨论会等。
5、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①现有竞争对手的数目、②现有竞争对手的经营战略、③竞争对手的产
品差异化、④固定成本的高低、⑤行业成长过剩。
6、新进入某个行业的企业威胁大小,取决于:①现有的进入障碍,②同时也取决于进入者所预料
的行行业中现有竞争对手做出的反应。
7、进入障碍包括:①产品差异化、②规模经济、③绝对成本优势、④进入分销渠道、⑤资本需求、
⑥现有企业的反应。
8、顾客力量的分析包括:①企业产品消费体分析、②顾客购买动机分析、③顾客消费承受能力
分析。
二、企业分析
1、企业在能力分析的过程中,应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横向和纵向及财务分析。
2、在分析企业能力时,效率和效果是两个主要的标准。所谓效率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时实际产出
与实际投入的比率,即实际的投入产出比。效果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时实际产出达到预期产出的程度。
2、在成本竞争中,效率指标对企业特别重要。
3、通过服务或者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的企业,效果是关键性的衡量指标。
4、SWOT分析法为企业提供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战略:增长型战略(SO)、扭转型战略(WO)、防御型
战略(WT)、多种经营型战略(ST)。
5、企业的总体战略有:①进入战略、②发展战略、③稳定战略、④撤退战略。
6、企业实施横向发展战略可以①通过购买竞争对手的控股权、②整体收购的方式实现。
7、企业主要的撤退方式有:①特许经营、②分包、③卖断、④管理层与杠杆收购、⑤拆产为股/分
拆、⑥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
8、一般竞争战略有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重点战略。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1、定量评价标准可以选用下列指标:资金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工时利用率、市场占有率、利润
总额、销售利润率、投资收益率、股票平均收益等。
2、定性评价标准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的:战略与环境的一致性、存在的风险性、战略与资源的
配套性、战略执行的时间性、战略与企业组织的协调性等。
3、战略控制的方法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第三节市场营销
一、市场分析
1、在三种类型的组织市场中,产业市场最具代表性,是最多样化和最庞大的组织市场,是市场营
销分析主要对象。
2、产业购买者购买情况大体有三种类型:①直接重购、②修正重购、③新购。
3、影响产业购买者购买决定的主要因素如下:①环境因素、②组织因素、③人际因素、④个人因
素。
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1、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包括如下步骤:①分析市场机会、②选择目标市场、③设计市场营销组合、
特岗教师会就近分配吗
④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
2、市场细分是按照顾客需求差别来进行的。
3、产业市场细分的标准:①最终用户、②用户规模、③行为标准、④地理标准。
4、目标市场的选择有三种选择:①无差异市场营销、②差异市场营销、③集中市场营销。
5、市场定位的实质就在于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确定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适当位置并留下值
得购买的印象,以便吸引更多的顾客。
6、营销组合中所包含的可控变量很多,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变量,即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
7、科学的决策体系是企业成败的关键,而合理的奖罚制度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组织
全国英语准考证打印入口
效应。尚学优教育www.shangxueyou
8、市场营销计划的控制主要有年度计划控制、盈利能力控制、效率控制和战略控制。
三、市场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