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旧课程高考对比
    一、高中地理新老教材变化
    高中地理新老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相同的,但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使得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和教材内容的选取均发生了变化。下面就新旧教材在指导思想、课文内容、特等方面作一对比。
  ()  ·指导思想对比 编写地理教材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或者主线,才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老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内容,具有时代特征,不乏成功之处,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章节并没把人地关系放在适当位置,或者虽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却并不清晰、不突出。
    ·课文内容对比 地理教材的主体是课文,它以文字叙述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重要性不言而喻。现行教材课文内容多偏重于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其中有大量的预备性知识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的专门知识。
    二)新教材课文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与老教材相比新
   教材有如下特
    1.    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必修课的连续性和相互联系,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保持选修课的相对独立性
    2.设置多种地理学习层次,以利于学生开展不同的地理学习。必修教材围绕人地关系逐步展开,选修教材则注重突出各自的特。
    3.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4.注重养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一些地理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学术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科学地理;学生创造比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改变传统说教的老面孔。
    5.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教材尽量多选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例、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以及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地理素材。
    6.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强调可读性、直观性、实用性,使用通俗、生动、朴实的文字,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使用主题鲜明的地图和照片。教材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足够的发挥空间。
    7.加强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的培养。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
理性思维,促使学生从身边实际出发,通过多走、多看、多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基础性与提高性的统一。
    8.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配套开发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地理图册、地理教学挂图、地理课外读物、多媒体资源库等教学资源。
    二、新教材高考命题特点
      1.试题更具开放性,情境试题增多
    从题目的特点来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将不再是对某个版本教材的简单照搬或变相照搬,而是在《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范围内,围绕不同的具体考核目标和要求,选择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提出"新问题"。试题将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特点;同时,试题还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渗透新理念,彰显学科特
    图表在2009年新课标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更高,甚至出现无图考图的现象,而且在试题中呈现的形式将更加灵活多样。随着"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招生办电话等理念的深入,自然景观图、人文景观图也颇受命题者的青睐,2008年江苏地理卷中护送2008奥运
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和浙江"雁荡胜境"图片等。
    3.主干知识的考查尤为重要
    高考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可能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脱离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和中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虽然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依据,高考命题强凋对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导向没有变,不回避已考查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改变,,例如2008年新课标地区高考试题中对等值线图的考查,海南地理卷中的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等值线图、广东地理卷中地形等高线图和年蒸发量变化速率空间分布图、山东文综中的等压线图、宁夏文综卷中的等高线图和樱花初放日期图、江苏地理卷中的地形图和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等,虽然考查的角度不尽相同,但都没有脱离对等值线图这一主干知识的考查。
    4.突出"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决定了高考命题往往以热点区域与热点信息(时事热点和长效热点)为载体,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的能力。这意
味着试题将突出对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与引导。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注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最终达到能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目的。
    三、教学建议
    ()科学安排教学时间,整体提高复习效果
    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其中渗透学法指导、习惯养成(3个月);以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要求学会迁移,规范答题(3个月);区域地理为载体的二轮复习,要认真解读考纲,落实考点(4月上旬,30多天);以能力划分的专题复习,兼心理调节、模拟演练(5月上旬,20多天)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教法,有效落实地理知识
    1.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与训练
    近年来,高考地理的命题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为宗旨,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时要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和训练。如在复习区域自然地理时,可以采用"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了地理主干知识,也突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主干思维模式。以08高考(全国卷1)39题为例,"在哪里"(
区域定位)--欧亚大陆内部或中亚,"有什么"(区域特征分析)--自然威胁有哪些,"为什么"(自然特征产生的原因)--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2.突出微观区域的空间定位,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高考地理试题,"区域地理"一般以大比例尺局部区域图的形式出现,然后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该区域内重要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由于区域轮廓的不规则性,因此应建立中国、世界图内的基本经纬网,并结合区域内重要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形、河流、湖泊、城市等进一步定位。例如,0度经线和赤道为主线,把沿途经过的地理事物""起来,形成知识结构,并熟记重要的地理区域。
    3、重视图表的训练和信息的提取
    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信息的判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的能力。如2006年高考地理全卷共有各类图7,1;2007年高考地理全卷共有各类图5,1; 2008高考地理全卷共有各类图5,1个。因此,培养学生准确判读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不仅是学生能否入题的关键,更是高考取胜的法宝。所以,高考备考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图表类型,把知识点落
实到地图上,还要让他们建立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之间的变式,图文之间的联系。
    (1)、课堂上重视重要图表的解读与分析,深入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课后通过读图、填图、画图等方法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读图析图的习惯。如,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等,都要求学生能够画出来,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中国分区地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报名入口世界分区地理中重要的国家、城市、河流、矿产等,要求学生在填图练习本上一一落实。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并且能让学生最薄弱的区域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落实。
    4.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学生高考考点过关,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的表述出来。以下方法行之有效:
    (1)、可以通过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复习回顾重要知识点,梳理知识网络。在课堂中让
学生提问题,老师不要急于解答2021两会要点总结,让学生去讨论、争论。这样,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往往能在此过程中撞击出新的火花,能够出解题思路甚至一题多解,能够借鉴他人所犯的错误,学生为主体,在讨论、归纳、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从而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2)适当加强文字组织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的形式,阅卷教师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因此学生对于地理简答题的解答,就应该尽可能做到书写逻辑严密、文意顺畅。这样的话,阅卷教师比较容易判断考生的解题是否"踩点""踩了哪些点"地理专业术语的使用也很重要。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对文字的组织、层次的划分以及措辞的准确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考究,从中不断地加以总结,从而真正提高思维方式的科学性、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减少由于文字表述不当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如高考第二卷,分值占56,而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须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拿不了高分。因此要求学生把每节课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叫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每个章节中的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3).精练精讲,四六级准考证登录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在地理复习过程中,一般要经过二轮复习,第一轮是"地毯式复习""专题复习",第二轮是"综合复习"。无论是哪一轮复习,都应注意精选习题、精练习题、精讲习题,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例如,对于河口三角洲的复习,可以抓住某个典型案例进行特征、成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推及其它三角洲。反过来,对于某些河口没有典型的三角洲形成又可以反方向进行思考。但无论怎样分析,必须从基本地理要素(河流泥沙含量、河口泥沙淤积条件)切入,掌握地理思维方法要远胜于对一个个地理案例的记忆。
    5、开拓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备考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国家税务总局浙江省电子税务局的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新考纲注重实践性,安徽招生考试院网站加强了对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在新课标新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手表定向、利用地理知识野外定向,而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准备钟表、直尺或直角三角板、绳子、竹竿等材料,在野外进行实地测量。常见的地貌类型及成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瓶颈。对此,教师可准备一些材料、配套的练习,利用地理模型在地理园中上讲评课,这样,化抽象为直观,效果显着。同时,在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引入地理实验,如证明地球自转、证明地转偏向力、大气的保温效应、热力环流、水循环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体验中去分析、去思考,在深入理解地理现象与原理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学科素养。
    7、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练习、考试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临考前一个月看,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8、成立学习合作小组,鼓励学生团结协作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解决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共处,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在各班,可指定学科尖子做小组长,然后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合作小组,5-6人一组。一方面,可要求他们课后常讨论,互相帮助,周练、学案轮改,出常见的问题后集体讨论出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教师要经常与小组长交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从而不断调整改进教学策略。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高考将会体现新课改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对我们高三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只要坚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备考,及时反思、与时俱进,就能取得素质教育高考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