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地两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人才是兴军之本,教育是兴军之道,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在我国军队转退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部队军人学习的性质特点和我国开展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退役军人培训现状,讲述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了我国退役、转业军人培养工作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军地两用人才;培养模式;培训内容内蒙古电力集团人力资源招聘系统
军地两用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实现科技强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据统计,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近年来已安排近30万名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每年复员战士人数多达到20万人。从而可以看出,我国每年将有几十万名军人从国防走向社会。他们在把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到地方的同时,也面临着适应社会需要,顺利实现就业,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的问题。因此,做好对他们的培训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国内军转干部的培训现状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
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军转干部、退役战士的培训工作,更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原人事部部长张柏林曾强调“军转培训是军转安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转业干部人才资源的重要手段,要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要求,大力加强转业干部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把军转培训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军转培训工作也要与日俱进,创新工作思想,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益,发挥军转干部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军队和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部队退役军人的培养工作。在转业干部中有40%的人参加过岗前培训,使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我国军转培训工作起步较晚,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培训部门混杂,经费不足
尽管全国各级军转、人事部门都拥有自己庞大的军转干部培训的专门机构,但缺乏统一协调,层次分工不够明确。而且军转干部分散在全国各省、市、县,培训经费经多层分配划拔,人均经费较少。
(二)培训内容单调,偏于应付考试
目前各地的培训多是以应对退役军人竞争工作单位的理论考试和安置后用人单位的业务培训为主。以北京转业军官为例,在每年的五月份组织参加公务员考前培训,在国防大学礼堂组织为期三天的理论讲座,串讲《申论》、《行政能力测试》两门考试科目,讲解面试时的注意事项,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培训内容,对就业准备工作的指导十分有限。
九江事业单位招聘2022职位表(三)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
目前以各地军转培训中心为主要依托开展的多是强制性培训,很少考虑到军转干部自身的实际需要,仍然沿袭培训的原始套路去开展培训工作,使得培训没有新意,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对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拓展效果较差,造成很多人转业到地方后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四)培训时间偏短且滞后公务员考录招聘公告
映山红出自电影
我国的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多是在确定安置后进行的,并且只有几天的时间。而从解放军总政治部确定军人转业名单,到地方政府分配工作有近半年的时间处于空档状态,没有做到
充分利用,造成时间的浪费。
二、国外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制度
(一)以法律型式,把军官培训固定下来
德国《军人保障法》规定,军官在服役期间应接受地方岗位职业培训,并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内容。目的是保障其退役后到合适自己发展的工作,使得人尽其才。古巴、加拿大等国家也制定相关的法律以明确转业军人培训的具体规定法律,用法律形式将其固定下来,解除了军官退役后的后顾之忧,确保了军官队伍的稳定。
(二)成立专门机构与高校合作负责退役军人的就业培训
在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了使军人退伍之后能够到适当的就业岗位,成立了专门的职能机构和职能部门,与部份高校合作负责退役军官的就业培训。所有高校对军人的专业性教育、在职教育均得到国家承认。
国考缴费时间截止
(三)培训经费的保障
培训经费由国家保障,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依法划拨培训管理机构后,由其据实划拨到有培训任务的教学单位。培训经费与服役年限挂钩,服役时间长,培训时间长,培训经费多。把培训作为一种对国防贡献的鼓励。在德国服役12年以上的,享受36个月的职业培训时间,经费为12190欧元/人;美国给予的教育培训补助金为3.5万美元/人。
(四)培训时间充分
在古巴有90%以上的退役军人接受培训。劳动部门按照就业单位对退役军人的专业要求,组织6-10个月的培训,军队也定期为退役军人举办讲座。在美国,军人可以在军队中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也可在退伍后享受36-45个月的培训教育。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各国军队在退役军人的培训工作中都具有规范、系统的体制,投入充足的经费以保障培训工作的开展。国家免费为用人单位培养人才,减轻企业负担,达到军人与企业均为满意的目的,有利于稳定军心,解除现役军人的后顾之忧,促进兵员的有序更替和渐次流动,促进部队战斗力的提高。
三、清华大学军地两用人才培养模式
清华大学利用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借鉴国外军队培训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军队培训的现状,对培训理念、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思考,逐步探索出了适用于军队国防领域的系列培训课程,并与国务院军转办合作,成立了首个高校“全国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一)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都已实行优胜劣汰机制、岗位聘任制。而大部分的转业军官已经在部队服役十几年、几十年,转业到地方,无论是年龄、知识储备等在新的竞争环境中都不具备竞争优势。清华大学认为,积极承担军转干部的培训任务,是该校服务国防、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校依托其丰富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针对军转干部培训特点,在培训方式、教学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通过系统、专业、规范的培训,提高军队转业干部自身素质,增强他们市场竞争能力。使之成为培养退役军人成才的摇篮,成为退役军人走向新的工作岗位的加油站。让年轻的军人适应社会需要,顺利实现就业,成为积极活跃的社会成员,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为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方式
1,采用面授与远程结合的学习模式
针对部队分布广,战备、训练任务重,官兵很难大规模、多批次地抽出时间到学院进行集中学习的情况,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专门开发了“清华大学军地两用人才网络学习”项目,将200学时远程课程引入教学体系,将传统的面授学习方式转化为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面授+远程”的混合学习模式。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地域限制,增加了培训的时间灵活性。有效地扩大教育的受众面,从而使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训形式多样化
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指出,实施培训的指导性原则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注重质量和实效。”为增强对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采用圆桌型、对话型、活动型、交流型、讲座型等培训课堂形式,组织小组学习、团队学习、协作学习、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学习形式,实现师生、学员
之间多向立体的交往,体现培训课堂的社会性,使学员在交往过程中互学、互助、互进,提高培训效果,激发学习热情。
(三)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内容
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及人员特点,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设了针对现役军人、转业军人上岗前及转业到地方工作后的三大模块培训课程。
现役军人培训课程:
1,军队官兵素质提升研修班
随着国防现代化的推进和知识军事的兴起,现代军事对人才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向科技、向人才要战斗力”已经成为全军上下的共识。继续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修班从“普及知识、培训技能、提高素质”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了面向部队官兵,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和岗位任职能力的培训。
2,军地两用人才课程班
学员凭国务院军转办一清华网络学堂学习卡,可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清华网络相关培训课程。通过面授+网络学习的方式让官兵学习法律、英语、心态调整、市场营销等内容,解除后顾之忧,使其退役后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3,军队干部创新领导力高级研修班
我国各行业管理中比较薄弱的能力是管理创新,最需要转变的是观念,最应当提高的是创新管理水平。通过精辟入理的分析、具体典型的案例等,帮助军队中高层管理干部提升领导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打得赢的钢铁部队。
4,军队女性素养提升研修班
社会的发展为当今女军官提供了广阔的施展舞台,通过为中国军界女性精英量身定做的课程及活动设置,提升女性管理沟通能力,自身魅力和人文素养,从平凡走向优秀,取得家庭与事业的双优平衡。
转业军人上岗前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