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古道演变考
山东教育云平台综合素质评价入口金牛道又名石牛道,是古代关中、汉中通往巴蜀的道路之一。其名称来源于一个历史传说故事:周显王之世,蜀王从万余人猎于褒谷,与秦惠王遇。秦王以金一筐赠蜀王,而蜀王回赠的礼物却化为泥土。秦王怒,欲伐蜀,苦于不知道,乃刻五石牛于相会处,置金尾下,言能便金,以赠蜀。蜀王遣五丁力士堑山堙谷,拖牛成道。秦相张仪、司马错等随后循道灭蜀。
中考成绩分数查询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托名汉扬雄的《蜀王本纪》,在《水经注·沔水》引蜀汉来敏《本蜀论》、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晋阚马因《十三州志》中都有记载。这个故事,固不可作为信史,因为蜀王既有万余人从猎,应有大道,且据史载和出土文物印证,早在公元前13世纪,商帝武丁与其妻妇好曾征集军队讨伐褒、蜀、巴方,战于汉中;前750年,蜀望帝杜宇“以褒斜为前门”;前7世纪,蜀王开明氏二世卢帝曾攻秦至雍(今陕西凤翔县南);前387年,秦与蜀曾争夺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秦蜀之间不可能没有道路。故任乃强先生谓“足知此故事乃因李冰所作之'石犀’傅会以成”。但这个故事却可用来研究秦蜀间道路的变迁。
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简约、人事代谢,千百年来,金牛道的名称、方位、路线显得扑朔迷离,使人莫衷一是。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报名时间
金牛道名称的演变
金牛道的称谓经历了一个无名称———石牛道———金牛道石牛道并用而又有区别———金牛道石牛道通用的过程。
一、无名时期(秦之前)和石牛道时期(两汉至南北朝)。
金牛道的名称源于“石牛便金”的故事。这个故事出现的年代目前有三说:其一,西汉时期。扬雄系西汉末年人,如果最早记“石牛便金”、“五丁开道”的《蜀王本纪》确系其所著,则此故事即可能出现于西汉时。其二,三国时期。据徐中舒先生考证,《蜀王本纪》系与来敏同时的蜀汉谯周所撰而托名扬雄。其三,秦汉之际。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称:石牛便金故事“其编造当在秦楚之际”。三说中以秦汉之际即有“石牛便金”故事所持年代最早,即使如此,则起码从秦灭蜀的公元前4世纪末叶至秦汉之际的100多年间,当时的这条蜀道并无具体名称,所以,《战国策》、《史记》等历史典籍,都记有秦大夫张仪等灭蜀之事,却未记行程及所经道路。
“石牛便金”故事出现后的600多年,亦即自两汉至南北朝,此道被称为“石牛道”,而无金牛道之
名,《华阳国志》、《水经注》等都记为“石牛道”。《蜀王本纪》、《华阳国志》中的“随石牛道伐蜀焉”、“从石牛道伐蜀”,当系著者据“石牛便金”故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2021
事追记,而非“伐蜀”时即有石牛道之称。
二、石牛道、金牛道并用而又有所区别时期(唐宋时期)。
金牛道之称始于唐。不过,“金牛”之名的出现,可追溯到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神道碑》,碑文中有“开金牛之道,通牧马之关”语,但这不是为道路命名。“金牛道”作为道路名称始见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唐会要》卷86《关市》条:“宝应元年九月敕:'骆谷、金牛、子午等路往来行客所将随身器仗等,今日以后……任将器仗随身……’。”这时出现金牛路之称,缘于唐初置金牛县。《元和郡县图志》卷22载:“武德二年,分绵谷县通谷镇置金牛县,取秦五丁力士石牛出金为名”。开元十八年(730),按察使韩朝宗将金牛县治所东移40里,置于白土店,地当今陕西宁强县东北45公里大安镇。此处位于关中、陇右、汉中入蜀之道口,而“此道北以金牛县为道口咽喉,故称金牛道”。金牛县存在了200多年,至中唐宝历元年(825)入西县(今陕西勉县西老城),仍置金牛驿于开元金牛县治,直至南宋。正是由于金牛县的设置,宝应元年的公文中才有了金牛路之名。当然,这个名称也许此前就有,初唐至盛唐前期应是金牛道、金牛路
酝酿孕育的阶段。宝应元年以后,“金牛”作为道路名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刘禹锡(772-842)《令狐相公见示题洋州崔侍郎宅》诗:“金牛蜀路远,玉树帝城春”,雍陶(805-?)《蜀路倦行因有所感》诗:“乱峰碎石金牛路,过客应骑铁马行”,李商隐(813-858)《行至金牛驿寄兴元渤海尚书》诗:“深惭走马金牛路,骤和陈王白玉篇”,胡曾(唐咸通时举人)《金牛驿》诗:“五丁不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
唐宋时期,是金牛道与石牛道并称的时期,故北宋欧阳《舆地广记》有“小剑山有小石门,穿山通道,长六尺余,即俗所称石牛道,亦名金牛道。秦司马错由此以伐蜀”之记载。但这两个称谓之间又稍有区别,区别之一就是地理历史著作多称石牛道,而文学作品多称金牛道,或许因学术著作注重溯源、追求准确(必定秦人所刻者为石牛而非金牛),而文学作品讲究语言铿锵优美是然。唐杜佑《通典》、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均称石牛道而不称金牛道;宋时,尽管北宋《舆地广记》已有金牛道之称谓,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祝穆《方舆胜览》均记为石牛道。文学作品则不同,以称金牛道为多,除前举刘禹锡、李商隐等唐人诗中称金牛道外,南宋诗人陆游亦有《金牛道中遇寒食》等诗题和“回首金牛道,加鞭负壮心”等诗句。区别之二是对金牛道、石牛道的方位认定不
完全相同(后文再论)。
三、石牛道、金牛道通称并被称为南栈道时期(元明清乃至以后)。唐代中期,自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凤州镇)南越凤岭,经心红铺、三岔,翻柴关岭至武关驿(今陕西留坝县东南武关驿镇)的道路被开通。这条道路在元代编修的《析津志》中称为连云栈。连云栈北接故道至关中,南接褒斜道抵汉中。元明清时,自关中经连云栈至汉中的道路称为北栈道,亦名秦栈;而金牛道相应地被称为南栈道,亦名蜀栈,金牛道、石牛道又多了南栈道和蜀栈的称谓,4个名称可以通用,基本没有区别。近世随着川陕公路的修通,栈道逐渐被废,南栈、蜀栈之名也逐渐湮灭,金牛道、石牛道之称则耳熟能详。与唐宋相似的是,《辞海》、《辞源》和今人编撰的历史地理工具书大都以“石牛道”为正词条,以“金牛道”为异名条,
而在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文化宣传中,则多称“金牛”。如四川成都市设有金牛区,剑阁县剑门关下有前人留下的“金牛道”石碑,梓潼县七曲山麓新建有“金牛蜀道”牌坊,陕西宁强县五丁关下刻有“金牛峡”摩崖等。当然也有例外,四川梓潼县就有古镇名“石牛”。
金牛道方位的演变
像金牛道的名称几经变化方趋于稳定一样,金牛道的方位也有一个从模糊不清到基本定型的过程。由于金牛道名称源于史传,“传说”则很难坐实,因而金牛道的方位大抵有以下几说:
(一)称褒斜道为金牛道。史传秦王置石牛于与蜀王相会的褒谷中,于是早期即称越过褒谷之路为石牛道。而自关中入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循水越岭而出褒谷(今陕西汉中市西北)至汉中的谷道,古称褒斜道,因而就有了褒斜道与石牛道名称的混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初李泰《括地志》均记石牛道于褒谷。唐开元时徐坚《初学记》在援引《十三州志》关于金牛道的记载后,进一步说明:“今在褒城县界”,亦指褒斜道为金牛道。中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则开宗明义地称:“褒斜道,一名石牛道。”北宋《舆地广记》并云褒城县有石牛山。从《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中“张仪从石牛道伐蜀”的文字中体味,似乎自关中经汉中入蜀的道路统称石牛道。唐宋时,尽管金牛道的名称已经广泛使用,但“石牛道在褒谷”仍出现在史地典籍中。《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新定九域志》、《舆地纪胜》等均记石牛道于褒谷,而这一时期金牛道的概念却与褒谷、褒斜道无涉。这是唐宋时金牛道与石牛道并称而又具有的区别之一。
(二)以勉县以西至成都全程为金牛道。《舆地纪胜》记西县有金牛水,石牛道经金牛镇,镇西有地名曰石牛头。另前引刘禹锡、李商隐、胡曾等人的诗也为此观点的反映。这也是后世的观点。
(三)以剑阁道为金牛道。剑阁道在今四川剑阁县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初学记》卷8《剑南道》:“《华阳国志》曰:'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即古剑阁道也”。《通典》卷176:“(利州)益昌,古剑阁道,秦使司马错伐蜀所由,谓之石牛道”。《元和郡县图志》在肯定“褒斜道一名石牛道”的同时,又在卷22“利州益昌县”条和卷33“剑州普安县”条有剑阁道即石牛道的记载。其中“普安县”条载:“剑阁道……秦惠王使张仪、司马错从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后诸葛亮相蜀,又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这些记载,反映了剑阁道被定性为石牛道的过程。唐玄宗《幸蜀西至剑门》诗有“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句,岑参《入剑门作……》诗有“不知造化初,此山谁开坼。……凛凛三伏寒,巉巉五丁迹”句。
2019山东省考(四)以五妇冢山一带为石牛道。此说不见于史地典籍,但文学作品和日常宣传中常见。五妇冢山亦称五妇山、五丁冢,在今四川梓潼县北。其名称亦源于历史传说:秦惠王献美女五人于蜀王,蜀王遣五丁力士迎之。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相助拽蛇,山崩,压死五丁及秦五女,而山分为五岭,蜀王因命曰五妇冢山。这个故事与五丁拖石牛开道的故事很相似,时间又接近,遂有人把它与石牛道联系在一起。唐李白《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的诗句即本于此。近年梓潼县在七曲山南麓修复古道、建“金牛蜀道”牌坊,与这个故事也有关系。
(五)以“勉县至葭萌这一段”为金牛道。此说见于罗开玉主编《四川通史》第二册(1993年10月四川大学版),但不知所据。
2022年湖北公务员考试职位表(六)以古金牛驿至今陕西宁强县城为金牛道。元代,金牛驿设置自唐址西移数里,地当今陕西宁强县大安镇西烈金坝。明清时,此地以南有地名五丁关、金牛峡,亦传为五丁力士所开,遂以为金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