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旧式学校及科举、义学、私塾、书院简述
    一、旧式学校
清代学校,以战争为时间界限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的学校种类同元、明两代相似。中央学校有“国子监”、“旗学”、“宗学”;地方学校有省、府、州、县、卫学、书院、私塾等。都是科举制度的附庸。雍正以后,将“书院”改为官办,各省州县都设“书院”,学生通称“生员”。后期,英美法等国先后在中国设立教会学校,以西方科学技术施教。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空疏无用的弱点日益暴露,造成了仿西制办学的趋势。故从清同治元年(1862年)起创办了“京师同文学堂”、“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等,百日维新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实行“新政”,颁布《癸卯学制》,推行新学,明令开设学堂。并于光绪三十一年八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故自丙午(1906年)科起,停止了乡、会试。至此,行新学的过程中,岳池于光绪二十八年开办新学。到江绪三十四年,全县新式学堂计江西省考公告54所,学生2017人。办学经费总岁出7125.822元。
2022年国考成绩查询入口>通辽事业单位考试信息网    二、清末科举
清代士人要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必先参加“童试”,被录取之后,才算具备了参回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一为“乡试”,二为“会试”,三为“殿试”。乡试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又称“大比”。乡试取中的秒举人,第一外称解元。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季二月在京城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被取中的称“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一场策问,由应试者作文对策。参加殿试的是贡生。殿试结果,出榜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二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殿试中进士称“甲榜”,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可以被派做官了。亦有终身候缺不得官者。
清代科举考试以“八股文”取士。所谓八股文,就是用“四书”、“五经”命题,限制做一定格式、体裁、语言、字数的应考文章。阐发题义,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文中不准触犯历代帝王、“先圣先贤”名讳,讳者轻则除名,重则治罪。还规定家庭出身低贱的,如理发匠、成衣匠、奴仆等不准入场应考。
清代除文科外,还没有武科。其考试科目和内场:外场考马箭、步箭、弓、刀、石;内场
考默写武经。考试办法和录取等第名目壛与文科相同,只加“武”字以示区别。
岳池的“童子试”在县考棚(今日城关初中)举行,由知县主持。开考住在考棚的屋里吃饭、睡觉、做文章,屋外派人看守,不准任意出入。考卷实行弥封糊名编号。但不论防范多严,行贿受贿,暗通关节情节事仍经常发生,尤以清朝为盛。清末,岳池大地主何某,不学无术,欲求一官半职,以重金贿赂考官,参与“童子试”,并请人代作传递稿,其稿首一句为“昔上天有好生之德”。何某人不识“昔”字,竟写成“廿一日上天有好生之德”。主考官阅卷见之,啼笑皆非,在试卷上批道:“该生廿一日上天,本院不敢留驾,爬,爬,爬”!县人遂赠何某“天上人”绰号。传为笑柄。
科举制度发展到清代,可谓鼎盛时期。一般知识分子把科举当成仕途而皓首穷经,但连科及第,登入仕途都却寥寥无几。据旧《县志》载:宋代有庆历年间进士,传胪第一蒲信,元丰年间进士张天珏、姚帮基。元有至正进士傅天龄。明有永乐乙未、辛丑进士石玉、张文魁。正统壬戌进士尹鈜,成化丙午、丁未进士杨廷贵、向时、杨庭。宏治丙辰进士王忠孝,正德戊辰进士石柱,丁丑进士向信、杨瑞、冯璋。嘉靖癸未进士张大用、古从德。万历壬午进士陈近江、杜日章。天启年间进士杨正庶。整个清代,岳池只有进士3人,其中武
进士一人,即:康以铭(字新之,号惺斋),乾隆乙卯科举人,辛酉科顾皋榜进士,钦授翰林院庶吉士;何棻,乾隆甲寅科举人,辛酉科顾皋榜进士;周正宣,嘉庆戊寅科武举,庚辰科武进士。此三者则为岳池清代最高学位的历史名人。
岳池的童试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停止。
  三、义学
义学设置,始于清初。清政府为了使“贫家弟子”能“知书明是”、安分守己、不犯上作乱,比较注意兴办“义学”,并鼓励民间自办,以补官学之不足。对于民办义学,国家予以奖励。武训在此期间用行乞方法兴办义学,便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偿赐他黄马褂和“乐善好施”的匾额。
清末,政府还注意对学塾(包括短期学塾、社学、义学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良。教学内容按年龄、程度而定,尽量增加一些新科目,如算学、史地等。南安人才网最新招聘
道光六年(1826年)岳池知县殷象贤及道光七年知县余福谦劝捐于岳池三关各处乡学25所,置有学田。为补官学之不足,先后于全县共设义学19外。除“凤修义学”设于城东外,
其余18处在附城与东关、西关,各设4处,在资马(包括华蓥山)设6处,其办学经费多由地方士绅捐助。
    四、私塾
怎么样才能报考公务员清代,有私人设立的“私馆”。有的私馆设在富绅家里,聘请教习来教;也有教习自开私馆(门馆)让附近子弟出钱来学的;也有贫寒之家联合一村或数村开设一个“村塾”,聘请教习来教的。这种私馆分低、高两级:低级专教儿童,称“私塾”;高级专教成人,名为“经馆”。私塾多为启蒙教育,经馆多为科学应试的士子学习而开设。清代,岳池秀才罗厚麟(字瑞存)所办私馆,久负盛名。当时南充、合川、广安、武胜等县的学子向他求教的不少。
塾中桌凳,多为学生自带。不同文化程度的学生合为一班,少则10余人,多至3常州社区40人。室角有字篓,上贴有“敬惜字纸,惜福延年”字样。每年旧历正月十五日后开学,腊月初散学。有祭祀,无星期日。前清时期,每逢朔(初一)望(十五)有祀孔制度,后不经常化。但每年的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生日,必须举行礼仪。当天由学生凑钱筹办香烛、纸钱、火炮、寿礼,师生一起向孔子牌位行礼顶拜两次,并放假两天。
教材基本由塾师选定(有家长自选的)。初入学的一般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五言杂志》、《十全杂志》,然后读《论说文范》、《论说精华》等。随后逐年增读“四书”、“五经”、《幼学琼林》、《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声律启蒙》、《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等。其教学活动为教书、读书、背收、写字、缀句、作文、对对联等。
教学方法,实行逐个教学。每天上午学生背完旧课后,即点教新课,着重识字。教后让学生写字。蒙童写两页填红字(教习在写字本上用土红写两页正楷字,叫学生描红);较大的学生写两页蒙格字(蒙着范字照样子写);大的学生写两页脱手字,一般照字贴摹拟。教习天天批改,对写得好的字加红圈,称之为“吃蛋”;对错字或写得不好的字在侧面划上“1”,谓之“吃红甘蔗”。每天下午让小的学生读书,并练习缀句,为做文章打基础。给大的学生进行个别讲课,或点教新课,或教学生写婚、丧、贺、请贴及祭文、契约、书信等应用文,或教学生做对联、诗文等。每周作文一次,由教习命题,并附五言或七言上联,要求学生写出下联,随所做作文一齐交卷。每月朔、望两日为生背温书的时间,背不得的,便跪在孔子牌位前朗读,有时跪到放学时还不准回家,也有挨板子的。学生语言污秽,行为莽撞,亦进行体罚,拧耳朵、敲脑壳、打手板,打屁股为塾中常事。管教甚严。
当时体罚的理论依据是“黄荆棍子出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