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做成一门给中国孩子的通识大课?
▲ 钱锋和孩子们
文丨张瑶      编辑丨李臻
近些年,中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改革,这其中涉及到广受诟病的应试教育,
为此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给学生减负之类的词语常见于报章媒体之上。反对死板的知识灌输,注重全方位能力的培养,这些有关改革的口号我们早已烂熟于心,但真正落到实处,却是着实不易。
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有才学、有想法的老师正不断探索,从浙江嘉兴一所乡村学校走出来的钱锋,便是其中的一位。
2016年,钱锋获得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心平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所谓“全人教育”,顾名思义,便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其目的在于,唤醒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学习的热爱之情。而钱锋之所以能获此提名,是因为他干成了一件许多小学语文老师想也不敢想的大事。
1979年,钱锋生于浙江嘉兴平湖农村,按照他在博客里的记述,那时的江南乡村万物葱茏,乡村人家尽枕于河。儿时,他和小伙伴们游荡在乡间、穿梭在竹林、油菜地和稻田里。村里人家一年按节气时令生活、母亲做各种糕点、夏夜唱民间歌谣、说方圆十里的传说。在钱锋的回忆中,童年的乡村恐怕是中国几千年乡村文明最后的黄金时代。
进入平湖师范学校后,钱锋大量阅读文史哲社科类著作,抽空走遍了太湖流域。钱锋坦言自己深受费孝通先生所著《乡土中国》的影响,并在读书期间多次前往《乡土中国》模型地江苏吴江,以至于当地的村民都以为钱锋是费老先生的弟子。2023高考成绩查询
《乡土中国》
费孝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年09月
钱锋相信中国文化的传代“不只靠大师,还靠乡规民约、家族伦理”。当然,他更加注意到“
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从山川大地中孕育的”。这也奠定了他要将这一部分植根于山川河流的文化带给孩子的心愿。
三年后,钱锋从师范学校毕业回到母校平湖市前港小学。在这所乡村学校任教六年的时间里,钱锋不断地进行教育的新尝试。农历时节他带领孩子走向田野,教给孩子们自然常识。在那之后,他又开始研发蒙学课程,整理学堂乐歌,编辑推广《诗韵三百六》书籍。
四年前,钱锋结束了自己在浙江小学从教十五年的工作,来到北京,加入亦庄实验小学,全身心投入到一个名曰“万物启蒙”的教育实践中。那么这个听上去很厉害的“万物启蒙”到底是个怎样的课程呢?
重庆选调生报考条件
简单来说,和时下最流行的项目制学习方式相似,从认识某一具体物象出发,以中国文化为本源,创造性地打通学科边界、文化边界,试图启蒙常识,建构立足时空、贴近生活、整体关联的知识架构,从而唤醒孩子的工匠精神与人文情怀。
这个宏大的课程愿景,显然不是一日造就的。对钱锋来说,正是过去十五年的教育实践带给了“万物启蒙”萌芽的契机。
2013年,“万物启蒙”第一节课“石头记”正式开课了。钱锋说,这条路,他整整绕了十年。
1中考分数查询成绩网址2021
- 折柳、折柳,
孩子真的明白“折柳”的含义吗?-
万物启蒙是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慢慢孕育出来的。在那之前,钱锋做过很多尝试,早前他给孩子们上《诗经·采薇》时,就把春秋时代跟杨柳有关的诗歌专门抽出来进行拓展学习。
这种“主题阅读”的方法,其实现在也有不少语文老师也在采用。但是,钱锋发现这样做还不够。
时空在不断变化,老师站在教室里和孩子谈“折柳相送”,孩子们依然会觉得很抽象,他们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概念,把它当作固定短语记忆而已。但是孩子恐怕不知道“折柳相送”这样的民间习俗是怎么来的,他们甚至可能还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古人折的偏偏是“柳”,而不是“杨”,或者其他植物?
云南卫生健康人才网后来钱锋自己做了一些资料搜集,他发现“折柳相送”首先和“柳”这种植物本身的属性密切相关。杨树向阳生长,多数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而柳树就比较“随性”,随栽随活,不拘环境。因此柳枝被折来赠友是非常适合的,它寄托了对友人的一番情谊——“适应环境,随处生长,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除此之外,家乡的柳生长在异乡也可以了却一个远行之人的思想之情。 
《本草纲目》记载了柳的很多部位都可以入药,现代医学也佐证了这一点——柳树作为重要成分被提取出来用来制作阿司匹林,专门用于清热镇痛。因此,柳寄托了为友人祈福平安的意义。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考什么我们还知道柳有“留”之意,这不仅仅是因为谐音,也是受柳树本身的功能所影响。柳树长到一定高度后,它的上半部分会被截掉用来做家具材料,截掉以后,新枝就能从留下部分旁边开始抽芽,继续生长。所以“留”的意思就是留住下面的树干,把根留住。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柳树被无数的诗人用来表达一种柔肠寸断的情感。 
柳树的意象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一直到李叔同《送别》诗里的“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几近尾声。一颗柳树所包含的寓意展现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而这样一个情感的流转过程,也包含着人们对事物的本体及功用的认知。
▲ 钱锋老师在户外上课
于是,钱锋开始思考:我们能否在主题阅读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如果我们真的想把“折柳”给孩子说清楚,一堂课显然不够。我们能否把四十分钟上课时间弄得长一些,比如上四
节课或者四天?不过钱锋在之后的“万物启蒙”实践过程中发现,他甚至可以花上四十天的时间来把柳说明白。因此,“万物启蒙”中“长时段学习”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
长时段学习是相对于当下小学教育一节课四十分钟而言的。钱锋基于对自己儿子以及学生的观察,发现:“小孩子在探索一件事时,不希望有人打扰。他在玩一个游戏时,是全身心投入的。如果你告诉他,铃响了,你得停下手中现在做的的事,去上另外一节课,玩另外一样东西,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因此,钱锋试图在“万物启蒙”课程中拉长孩子的学习时间,让他们玩尽兴,也学尽兴。
2面试100题及答题技巧
- 要分科还是跨学科?-
在钱锋看来,小学一节课之所以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主要还是因为如今的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便实施分科教育。
孩子每天上六节不同的课,在课程中经历六种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科之间壁垒森严,没有联系。钱锋担忧这样过早地分科学习,会割裂孩子学习生活的完整性,因此他试图用长时
段的学习来打破这样的分裂状态,这也为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在研究一个物的前提下,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经脉是“万物启蒙”的核心。当然,钱锋也坦言这样的学习方法或许可以被广义地概括成“跨学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