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四级分数怎么算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缺失现象寻因及对策
摘  要:我们在课堂调研时发现,不少语文教师由于课程意识不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把握失衡;语文意识淡薄,教学中大量非语文的手段占领课堂;教师自身语文素养不高,难以用自身的素养去陶冶学生,造成语文课上“语文味”的缺失。我们思考后认为,要想让“语文味”回归,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课程意识,用语文的头脑去面对每一篇课文;加强语文意识,用语文的手段去组织每一节语文课;加强语文素养,用自身的素养去陶冶每一位学生。
关键词:202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网语文味  课程意识  语文意识  语文手段  语文素养

“语文味”这一概念,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非语文”、“泛语文”、“串味”、“变味”等现象提出的,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本、本性和本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只有二者兼顾,和谐统一,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才能上出真正的语文课。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人的深思。
为此,我们在去年九月申报了泰州市第六期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探索与实践。按照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组主持人和核心成员,深入到全校各个年级的语文课堂,调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缺失的现状。本文将就具体案例,将语文课堂上呈现出来的“语文味”缺失的现状做一简要归纳,并从中寻出如下几个原因:
一、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把握失衡,表现在课堂上重内容理解,轻言语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不少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把握失衡。要么抓了工具性丢了人文性,要么抓了人文性又丢了工具性。特别是在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之后,有的语文教师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架空文本语言,脱离学生的言语训练,一味追求出奇创新,乐此不疲地探讨语文文本之外的话题。
在这次课堂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样的现象,就是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言语能力的训练。西安人才市场
有位老师在教学《狼和鹿》(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上,而忽视了本文的语言特——对比的写法以及由具体事例来说理的写作方法。教学中,教者不住地提问:凯巴伯森林原来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凯巴伯森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要是人们不猎杀狼的话就会怎么样?等等,教者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与学生一起讨论森林里狼和鹿数量平衡的重要性上。不仅如此,教者还从课外补充了《马里温岛的猫灾》《夏威夷的蜗牛灾》《西班牙的螃蟹灾》等文章,不断向学生强化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把整个课堂上成了环保课、生物课,一点“语文味”也看不到了。
其实,作为语文课,我们语文老师还是有很多能够做到且必须要做的事,那就是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比如,这篇课文中,“功臣”和“祸首”这对反义词在文中的特殊含义,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感情彩,三年级学生是无论如何不能体会的,教者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又比如“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在消退,枯黄在蔓延。”这个
句子,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意思,更要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再如,文中大量的对比描写,在揭示“保护生态平衡”这个道理上的作用很大,要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慢慢体会,使学生明白道理是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达的。所有这些,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来告诉学生,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在言语训练中慢慢加以体会。这样,“语文味”就出来了。
二、教师的语文意识薄弱,大量非语文的教学手段占领课堂,表现在课堂上重活动展示,轻语言感悟。临沂事业编2021招聘
语文手段包括听、说、读、写、书(写字)五个方面,还包括由此延伸出来的质疑、背诵、复述、讨论、比较、演讲、辩论、写读后感、批注、改写等。语文手段是相对于非语文的手段而言的。非语文的手段包括绘画、音乐、视频、表演、实验、计算、文学赏析等。
现在仍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有些教师就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科学课或综合课;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于是乎有些教师又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新课标倡导先进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又上成了科学实验课、美术欣赏课……其实,他们在过分追求
标新立异,片面追求课堂热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大量选择了非语文的教学手段,使语文课丧失了应有的“语文味”。
有位教师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来大量的关于海洋开发利用的视频资料,以及我国钓鱼岛以及南海一些岛屿的争议资料,来说明世界各国对于海洋经济利益的重视。此外,还安排了知识问答活动,检查学生对“能源危机”“土地沙化”“潮汐发电站”“海水温差发电站”等专有名词的理解。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气氛热烈。可以说,这位教师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我们也看到,这节课上,播放了10多分钟视频,进行了10多分钟知识问答,还能叫语文课吗?还有什么“语文味”可言?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大量播放视频,长时间进行知识问答,挤占了语文课上宝贵的言语训练的时间。《海洋——21世纪的希望》虽说是一篇介绍海洋与人类生活的说明文,但是我们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呢?就在于作者采用了特殊的语言形式。一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如“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
安全教育平台入口下载
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二是一些带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如“水球”“望洋兴叹”等。这些词句方面的特点,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朗读、改写、比较等语文手段,引导学生去关注,去体味,去感悟语言的味道,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这样取得的效果是播放视频、搞知识问答等非语文手段所无法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