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丨年第5期
高教探索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当代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
尚伟伟姜蓓佳张顾文余天佐
摘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是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基础保障。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构建背景下,通过对1381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态度、主观规 范、感知行为控制及福利价值、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其从教意愿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择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均对大学生从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感知行为控制即大学生对教师职业胜任力的自我 认知对其从教意愿的正向影响效应最大;福利价值和社会支持在择业态度与大学生从教意愿之间存在链式中介 效应。建议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发展,保障教师资源充足供给;完善教师福利待遇保障机制,提升教师职业吸引 力;重视专业规范与价值引领,全面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从教意愿;计划行为理论
_、引言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 出“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 的中国特师范教育体系”,“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 教”,“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 的职业”[1]。然而,在教师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 了许多新问题,如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地位弱化、非师 范院校对教师教育关注不足、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 等,这些问题对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将产生不容忽视的 影响。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 再次明确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 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 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u]。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吸引优秀人才进人教师队伍,并通 *过一系列重要举措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 作。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在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从教意 愿,对目前教师教育转型之后形成的非师范院校与师 范院校共同参与教师培养这一政策背景的回应和关注 不足,尤其是非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从教意愿。那么,在当前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型背景下,亟须对 当代大学生的从教意愿,以及吸引优秀大学生从事教 育工作的影响机理进行深人研究。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 TPB)被广泛应用于求 职行为、创业行为等诸多研究领域,Armitage和 Conner通过元分析验证发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 和感知行为控制可以解释39%的行为意愿变异。[3]计划行为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并为设计
收稿日期:2021-01-07
作者简介:尚伟伟,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晨晖学者,讲师,管理学博士;姜蓓佳,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现政策研 究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张顾文,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余天佐,上海交通大 学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3(上海/200062)
*本文系2019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青年专项项目“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政策保障体系研 究”(EFA190474)的成果之一。
• 111 .
•大学生成长•当代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
行为改变干预措施提供框架[4],它基于预期-价值理论,试图探寻一系列激励因素。Ajzen最早提出该 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意图或动机受到三个主 要因素的影响:第一,对行为的信念和态度,即对 行为工具性的主观评价;第二,规范性信念和主观 风格,即其他人会支持或不赞成他们采用这种行为;第三,控制信念和控制感,即一个人认为自己能够 支配所需技能和资源来控制行为的程度。[5]计划行为 理论主要通过心理结构,如信仰、态度和意图来解 释和预测人的行为决策,为多领域行为意向及行为 研究结果提供理论依据,已经成为目前人类行为研 究的重要理论之一。[6][7]该理论为大学
生从教意愿的 多元前置影响因素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又符合 个体从业意愿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构建模型,可以用 来解释大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基本逻辑。[8]
关于从教意愿的国际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方 面:一是招聘高素质教师的策略,这对于确保学生 的学业成功、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至关重要[9];二是对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教师短缺的反应,包括 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荷兰、克罗地亚等教
师短缺一直是一场长期的斗争,阻碍了教学质量的 提高。有研究表明优秀的教师能够培养更优秀的学 生[H],但许多国家并未成功吸引优秀的人才成为教 师候选人,特别是那些具有较好学历背景的人,他 们倾向于考虑教师以外的职业。[12][131OECD(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一些国家的调查数据显示,教 师短缺现象与趋势促使教育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 研究和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吸 引力,吸引更多优秀青年积极主动加入教师队伍。[M]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成为教师的原因 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兀的,Brookhart和Spittle等对 此进行 了大量研究。[15][16]Manuel 和 Hughes(20〇6)指出,个人成就、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生活方式 和职业地位是影响澳大利亚未来教师教学动机的最 重要因素。[17]Spittle和Wang(2004)发现,先前的 教学经验、关于教学的文化信仰、获得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安全感是影响人们选择教师职业 的主要动机。[18]B oz等学者(2008)指出,内在的 职业价值、工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与儿童一 起工作以及做出社会贡献是影响土耳其未来教师选 择这一职业的主要因素。[19]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对师范生体从教 意愿的调查。例如,师范毕业生整体从教意向较低,
• 112•而性别、专业、家庭收入等对其从教意愿存在显著 影响[20];对地方院校师范生的调查显示,地方院校 学生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愿较强烈,但农村从 教意愿不容乐观,且影响他们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 及农村从教意愿的因素相当复杂,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习因素、综合能力和学校因素等。[2|]但是,在当前开放式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下,对我 国师范生以外的其他大学生体的从教意向调查及 其影响因素探讨显然还极为欠缺。
由于计划行为理论过于强调工具性成分,其理 论解释效力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22]Watt从教学 动机的视角提出了影响教师职业选择(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ing Choice,简称 FIT-Choice)的理 论框架,其中福利价值、社会支持等因素均对教师 职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该理论框架在多个国家得 到了广泛应用。[23]例如,关于中美职前教师从教动 机的比较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等因素可激励大学生 从事教育工作。f〜土耳其关于职前教师的调查研究 显示,社会支持对职前教师从教意向影响最大,其 次是工作和家庭的灵活性、工作稳定等福利价值。M l中国学者朱永新提出,提高待遇和地位是增 强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关键举措。[26]但是,对这些多 元前置因素的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还比较欠缺。
基于此,本文将FIT-Choice框架中的福利价值、社会支持等变量引入计划行为理论中,依据教 师职业
的特点,构建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视角下大 学生从教意愿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如图1),具体 提出以下假设:
H1:择业态度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从教意愿。
H2:主观规范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从教意愿。
H3:感知行为控制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从教意愿。
H4:福利价值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从教意愿。
H5:社会支持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从教意愿。
H6:福利价值、社会支持在择业态度与大学生
从教意愿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大学生成长•当代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一) 调查工具
湖北教育考试院
本文主要依据Ajzen编制的计划行为理论测评 量表与Watt等人编制的从教选择影响因素量表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ing Choice,缩写为 FIT- choice)[28],并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实际 情况加以适当修改。问卷采用利克特5分量表(Likert Scales)进行设计,并在对初始问卷回收数 据信度和效度分析的基础上,修订部分问卷题目的 表述方式和问题设计,从而得到正式问卷。具体而 言,择业态度层面2个问题,如“教师职业有乐 趣”等;主观规范层面3个问题,如“我的重要他 人支持我选择教师职业”“能够影响我的人认为我 应该从事教师职业”等;感知行为控制层面3个问 题,如“我的所学能够让我从事教师职业”“我有 信心胜任教师职业”等;从教意愿层面2个问题,如“我将成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会成为一名教 师”等;福利价值层面5个问题,如“教师职业能 让我获得满意的收人”“教师职业能够让我感受到 自身的价值”“教师职业能够为我带来我想获得的 东西”等;社会支持层面5个问题,如“父母支持 我成为一名教师”“在我成为教师的路上,我会得 到朋友的帮助”等。
(二)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共抽 取东、中、西部15个省(市、自治区)的14266名在校本科生,其中有效问卷为13810份,有效率为 96. 8%。具体见表1,女生11609人,男生2201人;城镇户籍4650人,农村户籍9160人;有教师资格 证4527人,无教师资格证9283人;就读师范类院 校7637人,非师范类院校6173人;年级分布方面,一年级大学生994人(占7.2%),二年级大学生 2831人(占2〇.5%),三年级大学生7844人(占56.8%),四年级大学生2141人(占15.5%)。
表1样本分布情况表
类别频数百分比
男220115.94%性别
女1160984.06%
城镇465033.67%户籍
农村916066.33%(续表1)
类别频数百分比学校类型
师范类院校763755.30%
非师范类院校617344.70%师范生
是452732.78%
否928367.22%
一年级9947.20%年级
二年级283120.50%
二年级784456.80%
四年级214115.50%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 SPSS22. 0、AMOS22.0、Mplus6.l l 等软件进行数据的编码、管理与分析。首先,采用 SPSS22. 0对问卷的效度进行分析,检验问卷的a系数;采用AMOS22. 0对具有潜变量特征的变量进行 验证,得出模型拟合各项指标值。其次,采用A-MOS22.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择业态度、主观 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福利价值、社会支持等变量 对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机理。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信度分析
信度主要检测问卷中同一主题各问题间是否具有 较高的内在一致性。本研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 对择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福利价值、社会支持和从教意愿5个潜变量的20个观测变量进 行信度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整体值为 0.832,各潜变量值在 0.78 卜 0.9
32 之 间,均大于0.6,说明问卷各测量指标及整体的内部 一致性较高,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见表2)。
表2变量信度检验量表
变量可测变量个数Cronbach*s Alpha 择业态度20.867
主观规范30.781感知行为控制30.792
福利价值50.801
社会支持50.819
从教意愿20.932
总变量200.832安徽特岗教师报考条件
(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检验
本研究采用AMOS22.0软件检验所提出的模型 及假设,SEM作为理论模型进行验证,达到基本或 较好的拟合度是假设检验的前提条件。其中,模型
.113 .
•大学生成长•当代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
拟合指数是度量模型对数据弥合程度的统计指标。本研究参考Schreiber、K ing等人的研究意见,选取 了以下几个常用拟合度指标,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方 法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样本方差系的方差矩阵S与 理论方差协方差矩阵2的差异最小的参数值,从而 检验模型拟合数据。分析结果显示:X2/d f=3.41,RMSEA: 0.068,TLI = 0.923, IFI = 0.931, CFI = 0.917,说明拟合指标均合理。
(三)理论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1.择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福利 价值、社会支持均对大学生从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 影响
在控制了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基础上,根 据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图2和表 3),择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福利价 值和社会支持均对大学生从教意愿产生显著的直接 正向影响作用(P>〇.05)。进一步根据标准化系数 分析,感知行为控制对大学生从教意愿的正向影响 效应最大(|3= 〇.621, P>0. 01),这说明专业知识 的掌握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 最大。其次,福利价值(P= 0.144, P>0.01)和社 会支持(P= 〇. 126, P>0.01)对大学生从教意愿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大,说明教师职业的福利待遇和ft 身所蕴含的价值功能对大学生从教意愿产生重要影 响。
再次,主观规范(P= 〇.075,P>0.05)和择业 态度((3= 0.053,P>0. 001)对大学生从教意愿具 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大学生生命历程中,影响其职 业选择的重要参照便是自己的老师。在职教师的一 言一行及处境待遇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选择教师职 业的重要参考变量。可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人 教师队伍,对大学生的从教选择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与态度也是影响其 是否选择教师职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从 事教师职业的知识积累、能力养成和强化身份认知 等内在个体因素,是吸引大学生从教和壮大教师队 伍的重要途径;福利待遇的提升、尊师重教氛围的 养成、在职教师的言传身教与支持和教师职业价值 的宣扬等外在环境因素,是吸引优秀青年加人教师 行业的重要举措。
2.福利价值和社会支持在择业态度与大学生从 教意愿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
根据前文检验结果,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且择业态度对大学生从教意愿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因此,可以进一步探讨福利价
值、社会支持在择业态度与大学
生从教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是否
存在,以何种方式存在。通过构
建结构方程模型,纳人福利价
值、社会支持两个变量,并依据
温忠麟等研究者提出的中介效应
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本研究通过
估计95%置信区间的方法对中介
效应进行检验,随机抽取2000
个Bootstrap样本,若置信区间不
含0,则表示中介效应显著。
结果显示(见图2和表4),福利
价值和社会支持不仅分别在择业
态度与大学生从教意愿之间存在
单一中介效应,而且在择业态度甘肃公务员培训网络平台
与大学生从教意愿之间存在链式
辽宁人事考试网入口中介效应。具体而言,择业态度
对大学生从教意愿的间接影响由
不同路径的中介效应构成:择业
态度—福利价值—从教意愿;择
业态度―社会支持—从教意愿;
表3模型路径系数估计结果
假设路径关系路径系数T值结果H1择业态度—从教意愿0.0534.321成立H2主观规范—从教意愿0.0754.369成立H3感知行为控制—从教意愿0.621  5.432成立H4福利价值—从教意愿0. 1446.376成立H5社会支持—从教意愿0. 126  5.978成立
F2 F3 F4 F5
S2 S3 S4 S5
图2结构方程模型标准化结果图
•114
•大学生成长•当代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
择业态度—福利价值—社会支持—从教意愿,中介 效应均显著。进一步分析中介效应所占比例发现, 福利价值的中介效应占比最高,达到57. 52%,这说 明大学生择业态度很大程度上通过福利价值的作用 间接影响其从教意愿。因此,提高当前教师的福利 待遇,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 够提高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良好认知,从而吸引优 秀大学生从事教师职业。
四、启示与建议
(一)结论与启示
辽宁省会计网
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是教育管理部门 及全社会的共同期待和努力方向。办好一所学校,需要一批好教师,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生有着至关 重要的影响。教师如果拥有更宏大的格局和开阔的 视野,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则能 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基于此,本文对当代大学生
体从教意愿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借鉴计划行为 理论和从教动机理论,揭示当代大学生从教意愿的 影响机理,进而积极探索吸引优秀大学生加入教师 队伍的有效路径与长效机制。基于实证数据的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 析表明,择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对 大学生从教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根据标 准化系数分析,感知行为控制对大学生从教意愿的 影响效应最大,接下来,依次是福利价值、社会支 持、主观规范、择业态度,这说明大学生职业选择 更加理性,将教育教学能力作为考虑是否选择从事 教师职业的关键要素。基于此,加强大学生从事教 师职业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养成等内在素养,加大教 师教育专业课程资源供给,是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教 师队伍的首要措施;福利待遇的提升、尊师重教氛围的养成、在职教师的言传身教与支持和教师职业 价值的宣扬等外在因素,也是吸引优秀青年加入教 师行业的重要举措。非师范类型的省属和地方院校 可以加强大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相关选修课程的开设,提供培训与见习机会,为提升大学生从教意愿提供 技能储备。(2)福利价值和社会支持在择业态度与 大学生从教意愿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结构方程
模型分析表明,在择业态度与大学
生从教意愿的路径关系中,福利价
值和社会支持不仅存在重要的中介
作用,而且存在链式中介作用,即事业单位申论真题
择业态度依次通过福利价值和社会
支持对大学生从教意愿产生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从教
意愿的内部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此,
提高当前教师的福利待遇,提供积
极的社会支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
会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大
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良好认知,从而
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从事教师职业。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强化教师教育学科发展,保障专业课程 资源供给充足。基于当前和未来教育改革#展对高 素质
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需求,近几年国家出 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 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文件。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 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 的支持力度。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受经济社会发 展转型升级、人口政策变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等外 部因素影响,各级各类高素质教师均不同程度存在 数量短缺、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师范院校一直以来 是我国培养教师的重要阵地。从20世纪末开始,我 国封闭定向的传统师范教育体系被打破,开放灵活 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但是,非师范院校 对教师教育的参与深度有待提升,尤其综合类大学 的教师教育普遍处于边缘地位。[3°]同时,师范院校 长期以来获得的外部资源和支持不足,办学动力严 重缺乏,师范类专业和师范生比例逐年下降,教师 教育特退化,教师教育体系弱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唯有把教师教育学科发展摆在更 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给予师范类院校充足的外 部资源和支持,激发综合类大学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表4 B o o t s t r a p方法估计的中介效应及95%置信区间表
路径中介效应量效应占比95%的置信区间下限上限
择业态度—福利价值—从教意愿0.905x0. 144 =
0. 130
57. 52%0. 10280.3229
择业态度—社会支持从教意愿0.291x0. 126 =
0.037
16.37%0.07220.2136
择业态度—福利价值—社会支持 ―从教意愿0.905 x0.521 x
0. 126 = 0.059
26. 11%0.01850.0872
总效应0.226
■ 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