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科举会试的录取率及对当代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启示
【摘要】 科举制度自诞生以来,曾长期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员选拔制度,为古代社会的选官与选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科举制的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也为欧美国家所吸纳,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官考试制度。关于科举制的录取比率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明清时期作为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制度趋于定型,因此,对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录取规模及其比率的研究,对当前公务员制度的考录问题有着积极地借鉴意义。
【关键词】明清科举制 会试 录取规模 录取率 公务员制度 启示
1引言
当前社会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公务员热,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考生参见考试,公务员目前成为读书人参加工作、甚至是进入仕途的重要选择,而在明清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同样也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而其竞争激烈程度古今颇为相似。
关于古代科举的录取比率方面,如果按参加科举人数与最终及第人数的比率来计算,则比率
极低,由于古代中国科教发达,读书人较多,但是古代社会管理职能相对单一,所需官员员额毕竟有限,这就导致有大批读书人科场落第。吴宣德先生在《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明代卷》第七章《明代的科举制度》中指出:乡试录取率,永乐时大约为10%”,景泰七年顺天乡试7.5%”,嘉靖末年可能低于4 %”;会试录取率大约在消防工程师证好考不1/10左右[1]而据笔者统计发现,20102022卫生中级考试成绩查询年我国各省公务员考试的平均录取比率大约为5%,中央及其直属机构的录取比率为1.69%;科举考试的录取规模及比率问题,涉及到古代社会政治利益分配、人员流动机制、人才选拔机制及科教制度,关于这方面的讨论,本文将详细论述。而之所以选择明清时期的科举作为例子,是因为明清时期是我国科举制度走向鼎盛与定型的时期,最具代表性,另一方面明清时期的科举资料相较于其它各朝代较为丰富,可以为本研究提供较为充足的文献基础。
2明清时期会试的录取比率
关于明朝会试录取率郭培贵认为会试录取率,自洪武至万历中平均为8.6% ;其中,洪武至永乐二年平均为21.7%,永乐四年至万历中期平均为8.4%”[2]钱茂伟先生在其《国家、科举与社会》一书中认为明代会试录取率一般在在6%11%之间。” [3]关于明清时期进士的录取比率,郑若玲女士有过整理统计,见表1
为了更直观的看到明清进士录取比例的变化情况,笔者特地将录取比例一列单独截取出来,进行分析,形成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明代初期进士录取率较高,甚至达到60%,这是明代初期科举制度未定型的缘故,随着明代社会的稳固和科举制度的完善、定型,1409年之后进士的录取比率趋于10%左右,并且一直延伸到清朝中后期。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录取规模与比率和当时人口的多寡、文风的高低等因素有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选择录取的规模时,统治者往往充分考虑了各个省份的大小及人才的多寡而灵活变动录取人数,重视各区域间的平衡,这也是科举在发挥巩固统治基础方面作用的体现。在录取比率方面,统治者也通过控制录取限额而控制着比率的大小,防止冗官现象的产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当前在公务员考试录用规模和比率方面借鉴的。
3当代公务员考试的录取比率
公务员考试在当代可谓是热之又热,每年都吸引大批学生、社会人士参考,公务员的考录比也是一次次的攀升,据人民网消息: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
的统计数据显示,此次公务员招考报名及参加考试的人数比上一年增加幅度较大;通过资格审查人数约144.3万,比去年增长37.4%;参加公共科目笔试人数约92.7万,与实际录用数的比例为591(录用比率相当于1.69%)。[4]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逊于古代科举。相对于国家公务员考试,各省组织的地方公务员考试竞争也很激烈。据统计,2010年甘肃省公务员考试中,74996名考生对3317个岗位展开竞争。平均录取比例在1:22左右,最热职位录取比例则达到了1:128[5]关于各省市公务员考试的参考人数及录取比率见表3
在官员资格的考试中,当今的公务员考试相比于明清时期的科举,在社会当中仍然热情不减,这一方面是由于公务员的高待遇使然,另一方面也说明,官本位思想在人们心目当中仍占有很高的比重。
为了论述的方便,将表3中平均录取比率截取出来单独分析,整理得到图4
从图4可以看出,2010年各省市公务员考试(省考)录取比率除了西藏地区较高,达到22%之外,其他省市的录取比率多在5%左右,即1:20左右,低于明清时期会试10%的录取率。而且我们目前的公务员考试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地方省市的公务员考试,每年一次,而且可以同时报考,而明清时期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此看来,我们现
在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机会是明清时期的六倍。
在进入官员资格的考试中,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和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乡试的录取比率,仅相差一个百分点,说明在官员资格的考试中,古今采用了同样的严把关措施,即靠广覆盖、低录取率的方式。当今社会政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管理事务,需要更多的公务员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但在公务员招录中应扩大覆盖面、考虑合适的录取比率,最大程度的将社会上的精英分子吸收到政府中来,以更好的管理社会事务,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社会发展的转轨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利益关系复杂,在公务员招录中更应妥善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以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4明清科举考试的录取比率对当前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启示
4.1考录比率要有限度,避免产生冗员
公务员作为履行国家公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他们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机关服务水平的高低,要确保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高质量,必须有严格的录取比率限制,以免产生冗员现象。在我国明清时期,乡试录取比率仅为4%左右,而且三年考录一次,而我
ntce教资国目前各省的公务员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可以同时参加,而且省市公务员的录取率为5%左右,假如明清时期和我国目前的公务员考试招考数都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正常需求数量的话,古代科举士子只能考一次,而我们是六次,从另一角度来说,我们现在比明清时期,在都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三年里我们多招收了五次的公务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录取比率与社会发展对公务员数量的需求的关系的话,则势必会减少或增加公务员的招收数量,公务员数量过少,则不利于社会管理,而多招收的公务员在政府任职,势必会增加政府的运作成本,产生冗员的现象,导致工作时互相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行政开支增加,浪费国家资源。因此,在当前公务员的招录中要更加合理的调整录取比率,做到政府机关公务员队伍的精简、高效。
4.2分省、分地区照顾落后地区
当前公务员考试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直属机构的公务员考试和各省组织地方公务员考试。在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直属机构的考试中,往往是全国统一招考,没有地域限制,发达地区由于占有较多的高质量教育资源、考生受教育水平较高,在全国性的竞争中占有优势,而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较少、教育水平较低,这样不对等的竞争显然不利于落后地区
人才的选拔。为了能够充分照顾到落后地区考生的利益,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可以效仿明清时期,采用各省配额的方式,在公务员考试存在有效竞争的前提下,将录取的名额分配给各省,做到平衡各省考生的利益,真正体现公务员考试中的地域公平。在各省公务员考试中则可以根据各地市的不同情况来灵活分配录用名额,做到省内各地区之间的公平。
4.3潇湘招考查询成绩入口克服读书为官的思想,注重实践能力的考察
今日新闻
科举考试之所以吸引大规模的读书人参与到其中,是因为在古代科举中学问与政治是一体的,获取学问、参加科举考试也是为了参与到政治中来,是参与政治的跳板学而优则仕是广大读书人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激发他们寒窗苦读还能乐在其中的精神动力,他们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但古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必然深深地烙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即科举是获得政治上特权的重要手段。而我国当前的公务员考试中,这种读书为官的思想依然广泛存在,参加公务员考试,为了获取政治上的特权待遇,这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而且读书人寒窗苦读而缺乏实践,导致他们缺乏独立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最后成为迂腐的老学究,这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一大不足。所以,我们当前在公务员招考中同样应当重视对公
务员社会实践经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从而选拔出社会上真正需要的、经得起检验的合格的公务员队伍。
5结语
明清时期作为我国科举考试制度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定型时期,科举取士作为我国古代的一大优秀政治遗产,不仅为国内社会所继承与发展,如高考制度及公务员制度,而且为西方国家所借鉴,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即从科举中汲取了营养,尽管从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就毁誉不一,且多以为主,科举制度长期作为我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有着一千三百年的辉煌历史,其之所以能在古代封建社会独领风骚,而且为西方国家所借鉴,必定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作为后人,应该去挖掘科举制中所蕴含的丰富遗产,为当前的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建设性的参考,而不是一味批评。科举虽然产自我国,但我国目前的公务员制度参照西方的成分较大,而对古代科举的挖掘较少,尽管古今所处的时代不同,但科举制的有益经验是不应该被遗弃的。明清时期的科举作为古代科举的典型,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录取规模和录取比率问题,尤其是乡试、会试名额的按地域分配制度和录取比率的限制,对当前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明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            版社,2000.
2    郭培贵.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J].史学月刊.            2006,12.
3    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明代科举的录取率[M].北京:北            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4    2010年考录程序结束 中央单位公务员考录比591[OL].        [2010-10-11].news.xinhuanet/edu/2010-10/11/c_教师资格证是过线还是卡人数
        12644609.htm.
5    甘肃公务员考试规模创纪录[EB/OL].[2010-12-21].gan-
        su.htexam/gonggao/2010/1221/64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