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味中药,治阴阳两虚,心气不足!
1
心藏血脉之气,是人体的君主,心出了问题,会有多种症状,比如心气不足(心气虚),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减弱,于是心跳失常,短气(尤其活动时加剧)、胸闷不舒、自汗等。
发汗过多,年迈体衰,疲劳过度,久病不愈,都可能引起心气虚。还有一种情况,在人体中,心属火,需要水来调节,而水之来源,是属水的肾,无论肾阴虚或肾阳虚,甚至阴阳两虚,都可能使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尤其阴阳两虚的时候,更易使心肾交流沟通困难,导致心气虚损。
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著《辩证录》,有一起阴汤,以养心安肾,起阴壮阳之力,治阴阳两虚,心气不足。山西公务员招聘岗位2022
组成:人参15克,白术30克,巴戟天30克,黄芪15克,北五味子3克,熟地30克,肉桂3克,远志3克,柏子仁3克,山萸肉9克。水煎服,本方均是常用中药。
熟地大补肾水,滋养精血,稳固下焦,用量不可少。
重庆市2022年省考时间
肉桂以补肾阳,同样稳固下焦,同时,肉桂之辛甘大热还能入心入脾,形成心肾的问题都要解决,后天粮仓的问题也要插手的姿态,看起来霸气十足,不过用量不多,后面还有大队补阳的队伍跟随呢。
2023年南京公务员职位表二者形成一个滋阴,一个补阳的局面,人参与黄芪等量而用,以温性推动内外气同补,作为人体粮仓的特供者,白术温补脾胃,与人参黄芪一道助人吃饱喝足,有力气来除病。
医考网成绩查询巴戟天补阳益阴,滋长肾气,用量与白术一样是最多的,肾气足了,才有资本养心气。
北五味,心肾的事务都要管,对肾能收敛固涩,稳固肾精。对心,那更是以红与之对应,能保护心脏,使之安宁,心乱跳,神不定,汗为心之液,五味子还有敛汗止汗功效。
2
远志和柏子仁是治心之病的常见搭配,且二味与五味子肉桂一样走心又走肾,心火不足,推动血运无力,用远志。且心气不足,痰浊也难推开,远志能祛痰开窍,令心舒适。
北京市人事考评办公室心阴不足,神志不安,用柏子仁养心气而安神。
远志,柏子仁对肾也是爱护有加,远志能使心肾相交,柏子仁能滋养肾阴。
所以您看,上述各味,虽说肾阴肾阳均补,但因肾阳虚是阳气不足,若虚损日久,肾所主的水液(肾阴)便会因不得阳气调节,也出现虚损,形成阴阳两虚,故以补肾阳为主,则自然肾阴得补,故名起阴汤。
同时,由于心为君主,肉桂,远志,五味子之益心火,可令肾火振作跟随,也有益于肾阳。
还有一味山茱萸呢,它要干啥?
山茱萸与五味子一个椭圆,一个圆形,均能划圈收敛,但其又有开通之力,既能收敛元气,固涩滑脱,又能令人精神振作,不论阴虚阳虚,均可采用。
若是用山茱萸与量更多的黄芪配,黄芪着力益气,让人精神倍增,山茱萸将元气好好保管,对于久病虚损特别有益,而起阴汤所治,正属于虚损一类。
本方适用人:其一,心肾不足。陈士铎说:心火动,肾火随之,心火衰,命门火怎能振作呢?肉桂,巴戟天,五味子,远志合力,心火肾火一道给补了。
其二,爱出汗,心慌乱跳。五味子,山茱萸均有敛汗之功,且方中多味如远志,柏子仁,肉桂均有令心舒适不乱跳之效。
其三,胸闷气短,像有一块石头,压抑。这可和痰浊相关,远志能祛痰浊。公安部领导排名
其四,精神不振,对事对物没有兴趣,缺少活力。人参,黄芪,白术的大补元气,补脾益气功效那可是高材生,何况还有山茱萸将元气固涩着呢。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
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
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
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