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浙江省考 浙江文化建设和发展
题目:1000-1300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申论范文:构建核心文化价值观,创有源之水
浙江文化产业在浙江经济大发展的带动下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我省十一五青岛人才网招聘网”任务的圆满完成和十二五规划的开始实施,文化产业将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转变发展方式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面对艰巨的任务,我省文化产业暴露出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其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成为最大难题。为此,我们必须迅速构建起新时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变无源之水有源之水,突破发展瓶颈。
放眼世界,聚焦中国,联系浙江,浙江文化产业价值观的缺失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一,庸俗社会文化泛滥,先进文化缺失。随着物质生活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变现出强烈需求,但文化资源的稀缺和区域、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平衡,导致公众人文素质差距大、给劣文化的传播带来可乘之机。二,主流文化传播出现断裂。地方政府对文化
发展的功能和地位的认识不清,没有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掌握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人们对文化的认识还存在误差。三,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急需转变。现存的求生存、求数量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严重阻碍文化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文化发展的人才不足、培育力度不够,在总体决策、产业管理方面的人才十分稀缺等。
要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平稳发展,与经济、政治、教育等协调发展,就必须构建起新时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第一,要适应众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文化产品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众喜欢的文化精品。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先进文化产品,以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化产品带动全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第二,要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注重平衡发展。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放在同等位置,既要加大力度发展文化产业,也要坚持扶植公益性文化事业。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构建基层文化阵地,转变县乡文化事业单位体制,要为农民提
供丰富而多彩的文化产品,建设精神新农村。
第三,要加强引导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力度。借鉴他国有效经验,有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引导和倾斜,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根据我省文化特性,在发展上与高新技术结合,在财政上给予补贴,在投资渠道上放宽限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鼓励转变发展方式,鼓励扩大内消的基础上加大对外出口。
第四,要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文化发展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观,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总体决策、产业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必须要建设起符合我省文化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融入经济、社会、政治中,为我省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护航,为我省经济的发展助推,成为我省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网友点评:
我不知道 无源之水  这词是材料中有还是特定名词  ,但是如果单看这文章  ,这词可
谓突然而来。没错  ,太突然了 。应该说一下情况,再讲这情况概括为 “无源之水
2 『主流文化传播出现断裂。地方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功能和地位的认识不清,没有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安徽省考一般几月份报名上;掌握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人们对文化的认识还存在误差。』主流文化和下面的3个分句没有绝对的主次关系啊。。。。个人认为
3 『第一,要适应众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坚持主旋律}』应该改为坚持。。。。的主旋律,不然别人不知道你说的主旋律是什么
公益文化为什么要拿农村作为突破口?城市的公益就不能搞吗?农村的文化产业是有不足 但是城市的公益文化也是有所欠缺的
文化人才的培养这个做法不好  最重要是搞好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  ,而不是培养出几个尖子。
申论范文:人与自然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和小山村明亮的月亮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山东省人事考试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时至今日,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怒江.又面临水电开发的争论。开发还是不开发?社会呼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妥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人类曾经以为,大自然的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于是.我们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而置大自然的痛苦呻吟于不顾。终于,慷慨的大自然再也承受不了。开始向人类报复。20世纪70年代初,埃及建成了阿斯旺水坝。这座水坝给埃及人带来了廉价的电力。控制了水旱灾害,灌溉了农田.然而也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埃及海域中可爱的沙丁鱼见不到了,而血吸虫、蚊子却来到了人们身边。人们终于意识到.大自然的忍耐度是有限的。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应该精心呵护。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结果。对此.我们理应
郑州人才网入口谨记,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自然的消亡gkz6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繁衍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追随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过程中,争取做到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湖州人力资源招聘信息”的生活方式一人们的追求不应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
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消费观,应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自然和人的发展关系不是完全对立的,只要我们对自然心怀敬畏.遵循自然法则.在维护自然的前提下追求人类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自然在人类的保护下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终将给人类以丰富的回报。
 
 
本文点评:
文章指出了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的错误倾向,针对错误倾向的解决思路和措施.但又不限于所指出的错误.而是针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大命题.提出了多角度的对策;其中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立论的基点,具体从文化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三方面阐发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论点.运用了新知识、新概念.未局限于给定资料的内容。从表述技巧上看,本文的语言规范流畅,结构合理,过渡自然,总结深刻,总体达到了较高水平。
申论范文:让城市多一片绿风景
绿地作为城市的,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吸收降解城市污染物、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大气环境、降低噪音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森林文化是城市文化和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城市森林成为城市文化品位与文明素养的标志。
世界各国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都十分重视城市绿地,把绿化作为建设观代化城市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发展较快,但是总体上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仍较少。而且城市绿化尚有误区:一是普遍重草轻树,一些城市热衷于大种草坪,尤其在新建的广场中草多树少。二是绿地设计贫乏,样式单调;重视外来树种,轻视本地树种,绿地失去特。三是急于求成,有的城市不惜工本,大搞大树进城,到农村和山区购买大树,移植进城,结果成活率很低,既没有增加城市绿,又破坏了山区和农村的生态。
城市绿化必须摒弃那些推山造山、填塘挖塘、砍树栽树等大挖大填和斧凿痕迹,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其一,到经济、生态和居民生活三者共赢的平衡点。许多城市注重景观效果,偏重快速郁闭成型的造林绿化方法,树种单调、径级较大、规格近似,落结构比较单一,稳定性和抗逆性较差,管护难度较大;草地和一些引进树种,投入成本高,管理维护费用大,还不能很好地凸显绿化的功能。城市绿化要注重生态适应性,确保树种的成活率和寿命;要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科学选择运用树种,发挥树木观花、遮阳、环保、引导行人和车辆等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提高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要重视发展乡土树种,充分体现一个城市的地方特和文化内涵。
其二,提高绿化用地空间利用效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变了,绿地却变了。一方面是造盆景式的所谓精品,另一方面许多树木被人为截干,甚至一些成片造林的树木也被习惯性地截冠修剪。结果不仅导致高额的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而且经常发生病虫害。有些地方绿化建设改善环境的功能没有提高,反而成为负担。事实上,我国适合城市绿化而又树体高大、冠形良好的乔木十分丰富。
其三,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我国绝大部分城市至今维持着城乡绿地湖北高考志愿填报登录入口二元分治的管理体制,随着国家对城市用地规模扩张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控制政策,应尽快将城乡
一体的生态绿地系统建设摆上日程。系统规划应该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完善统一,使现代经济的高度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优化,建设具有持续发展活力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型城市。
申论范文:论突发公共事件
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应对挑战、战胜危机的历史。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地震,山体滑坡、水灾、台风等重人自然灾害;海难、空难、火灾、爆炸、人规模断电等重人事故;非典、禽流感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恐怖主义袭击、暴力冲突、社会骚乱等难以预料的重人突发事件,不仅给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而且有的还危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多年来一直平均保持在8%的速度,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发生灾害较多的国家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核技术等gkz6高新技术的应用,体制转轨、利益分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等因素的变化,使突发事件日趋常态化、多样化、复合化,突发事件的形式规模、传播速度和影响程度有所扩大,如何有效地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挑战,考验着政府应急处理能力
当今时代,随着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我们的社会正在变成一个风险社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天灾人祸不断撞击着人们的神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对于作为公共管理核心主体的各级政府来说,必然提出了强化其执行力建设,以有效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客观要求。可以说,在当今风险社会,能否有效应对面临的突发公共事件,是衡量一个政府执行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政府有没有能力对人民高度负责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