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
再谈 思辨缺席
黄源深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112(2010)01-0011-06
1998年,我曾撰有 思辨缺席  一文,指出: 外语系的学生遇到论争需要说理的时候,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常常会脑子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不少外语系教师在评职称的时候,为缺少论文而发愁,感到文章难写,立论不易,不得已而去编写练习手册来凑数。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造成的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 思辨的缺席 。学外语出身的人稍不注意就会得这种 思辨缺席症 。 文章强调, 思辨的缺席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人的素质。 作为对策,文章还提出了若干建议,并呼吁外语界对 思辨缺席 问题引起重视。
拙文发表后,11年过去了。文中提到的问题,依然困扰着今天的外语师生,情况似乎并没有多大改观。经过岁月的磨砺、时间的印证以及进一步的思考,本人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为此,撰文再谈 思辨缺席 。
思辨缺席 的痼疾不除,外语学生难有出头之日
哲人说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多年来我们外语教学的产品  学生,就不难看出 思辨缺席 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外语是外语学生的强项。无论是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还是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即交际能力,外语学生一般都强于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的语言能力也足以使他们胜任职场需要他们扮演的外语角。这也可以说明,我们的外语教学在语言训练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与同样将英语作为非母语学习的某些亚洲、欧洲国家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不落下风,某些方面甚至还超过他们,在语音语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对语言的敏感性上尤其如此。这些当然是应该肯定的。
长治教育信息网但是,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弱点也同样明显。他们的思辨能力较差,这一点暴露在很多方面。近几年,本人因为多次参加英语专业教学评估,零距离接触了不同院校的学生,这方面的体会尤深。
教学评估中,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观测点,从中不但能看出学生的语
原载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年第7期,后被收入由张后尘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1999年8月出版的 外语名家论要 。
言表达能力,而且也能看清楚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论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而言,
即思辨能力。这里我们撇开语言表达能力不说,因为它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只谈思辨能力。一般说来,在二三十篇论文中难得有一两篇像样的,大多数论文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论文的题目就暴露出很多思维上的负面信息。有的一看题目就知道内容老生常谈,是前几届毕业生写过无数次的东西,没有新意。这可能是因为不愿思考,见了葫芦就画瓢的缘故;也可能是由于思维有很大局限性,想要创新却觉得乏力。有的题目告诉读者,这不过是一篇缺乏思辨的介绍性文章;有的题目大而无当,一看就明白撰写者没有运用分析、综合和判断,舍弃了那些无法掌控的内容。论文本身,则问题更大。有的只是堆砌材料,几乎没有论述和辨析;有的罗列一些浮于表面的原因,显得很肤浅;有的颠来倒去,说不清楚,显得思维混乱;也有的根本不像论文,只是一些随意的感想,却以为这就是论文。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思辨能力的缺失。毕业论文是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业务水平的具体体现,四年大学学业的总结,是检验我们英语教学的重要标准。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方面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山西太原公务员考试公告2023
思辨能力薄弱对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外语学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工作中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很难有创新意识,出不了创造性的成果。这在以教师为职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觉得文章难写,因为没有看法,不到恰当的论题。即便有现成的题目,也不知道如何通过分析、论述、说理把问题说清楚,就是因为缺乏论辩的能力。此外,由于知识面不宽、视野狭窄、不谙理论等缺陷,英语专业教师发表的论文少之又少,升职称、评等级时这方
国家公务员查询网站面的要求一降再降,与其他专业教师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状况不能不说同思辨能力的缺失有着密切关系。
英语学生如不摆脱 思辨缺席 ,走上岗位后,充其量只能做一个掌握一定技能、却亦步亦趋的匠人。如果是当教师的,那就像季羡林先生(1999)批评过的那样: 有些教外语的教员,外语水平是极能令人满意的。但是,除此以外,却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家。这样的人,在德国只能终身是外语教员,与副教授和教授无缘。 如果从事的是其他行业,那他们由于缺乏分析、综合、论述、创新的能力,很难进行创造性劳动,在自己的领域难有作为。 思辨缺席 的痼疾不除,英语专业很难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英语学生也难有出头之日。
英语专业不该办成 语言中心 (language centre)
多年来,我们英语专业的努力方向是打好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合格的英语人才。这里的 英语人才 习惯性地被理解成精通英语的人才,一种能服务于其他行业的实用性人才,而英语专业也就衍化成了旨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专业,与当今国外盛行的、以提高语言水平为宗旨的 语言中心 (language centre)没有什么多大区别了。
其实,这种极为务实的人才观,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新中国成立后初建英语专业时,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急需实用性英语人才。只要精通英语,足敷应对,就已够格。因此,教学上便集全部精力
于提高英语水平,别无旁顾。这样做费时不多,效益又好,很是实惠,何乐而不为?这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实用主义在社会有某种急功近利的需求时特别有市场。更何况,又有苏联的类似做法在前头。那个年代,苏联是社会主义的旗帜,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模本,而共和国刚刚诞生,缺乏办学经验,很需要借鉴,便自然地到了这样的参照物。于是,就有了后来照搬苏联、以 精读 和 泛读 为核心课程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并沿用至今。
这种类似 语言中心 的办学方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培养目标上,专注于造就掌握英语的人才,很少顾及培养全面人才应具备的其他素质,尤其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开设的大多为旨在提高英语水平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程,缺乏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在知识结构的营建上,出现严重失衡,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重技能轻知识,在知识的传授中,重语言知识,轻其他人文知识;在教学方法上,重背诵、记忆、模仿、复述等机械脑力劳动,轻视或忽略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鼓励独立思考的讨论与争辩;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往往专攻英语,单科独进,以致发展到热衷于考证书而放弃正规课程的极端实用主义,仿佛这就是专业学习的终极目标。于是就有人质疑:要是这样,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时下都称 大学英语 )还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按这一办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英语语言运用上基本没有问题,但往往文化素养差,知识面狭窄,不善于思考和分析,很少有见地,当然更谈不上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实现创新了。
类似办 语言中心 的英语专业办学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过某种应急作用,但在社会呼唤创新型人才的今天,显然已经落伍,不应该再存在了。
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应该逐步淡出
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是历史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对外文化交流与经济贸易的需要,不少原先未设英语专业的高校不管条件是否具备,纷纷上马,全国的英语专业数量急速增加。但是,各校之间办学力量和办学经验差别很大,师资力量相差悬殊,生源又各不相同。办学条件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学质量,尤其是学生英语水平的巨大落差。而中国的疆域很大,学校众多,分布又很广阔,如果各行其是,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的话,英语专业势必会陷入混乱。于是,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应运而生,而且经过20多年的实践,已经渐趋成熟。
应当说,在我国英语教学发展的历程中,专业四、八级考试起了其预期的积极作用。首先,全国各地的英语专业有了一个衡定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每个学校都可以在统一测试的成绩坐标上,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身的强项与弱项,认清自己与其他学校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克服 夜郎自大 、 坐井观天 等弊病。因此,考试既有示范意义,又有警示作用。其次,四、八级考试有助于检查英语教学,落实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技能指标,以保证教学大纲的实施,从而对全国英语专业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四、八级考试通过确立共同遵循的目标,对各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
起了相应的规范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有序发展。四、八级考试的历史功绩应当肯定。
但是,四、八级考试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把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检测局限于英语水平的检测,结果就把英语专业和公共英语等同了起来,客观上把掌握英语技能当作英语专业的唯一目标,用考试的形式固化了 语言中心 的办学模式。
虽然,近年来四、八级考试的内容做了些改动,增加了一点文化知识、文学常识和语言学基本知识的测试,但这些仅仅是 微调 。整张试卷中呈压倒性优势的是测试听、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内容,这就成了语言水平测试。可是,语言水平达标并不是一个英语专业学生四年大学生涯所要追求的全部,更不是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全部,而恰恰是公共英语和一般的 语言中心 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无形中引导人们舍弃对人才的其他素质的培养和追求,客观上也成了英语学生 思辨缺席 的诱因。
考试是指挥棒,这样的考试不利于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当逐步淡出,或者限制它在对英语学生评价中的权重。
教学应该转型,课程必须彻底改革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可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立
国之本,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事实是尽管多年来我国的GDP一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但依靠的主要是劳动力的价格优势,而不是科技创新。我们的产品生产还基本处于仿制阶段,我们的科学技术离世界前沿还很远。我们国家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以摆脱这样的局面,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中央强调要 把培养造就创新科技人才作为建设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而且 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 (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总则中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然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恰恰是我国教育的软肋。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知识接受型的,而不是创新型的。英语教学中暴露的人才弊端,是我们整个教育缺陷的反映,只不过放大了而已。
要解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首先要做的是教学必须转型,应当从过去只培养单纯的外语人才,转变为培养创新型、宽口径的通才。这样的人才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充分运用娴熟的英语技能和知识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创新,而完全不同于以往那种只有语言技巧却毫无创意的匠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英语教学的唯一出路。
其次,课程必须彻底改革。目前的课程体系是围绕培养掌握英语的人才而构建的,课程的核心是英语
技能课和英语知识课。在这种情况下,试图通过微调来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因为归根结底把掌握语言技能作为终极目标不可能培养出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课程应当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来设立。英语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哪些素质呢?概而言之,他们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又要有较开阔的视野、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了培养这些素质,必须开设以下三方面课程:(1)适量的英语课,一方面与此前的中学英语教学接轨;另一方面进一步夯实英语语言基本功。但是,课时必须大大减少,最多只能占三方面课程之和的25%,因为英语主要通过其他课程来学。(2)语言、文化知识课,包括语言学、文学、欧美文化、哲学、社会学等,比例应占60%左右。这类课程除了哲学等个别课程,一般都用英语授课。它们既传授知识,也向学生提供重要的英语学习渠道。(3)思想方法和思辨课,包括辩证法、逻辑、辩论方法等课程,比例约占15%。这类课程一般用中文授课,防止信息流失。
这样做的可行性,可以从以往办得比较成功的外文系的课程设置中得到验证。以下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英国文学系的课程表(付克2004:65)。
第一学年:国文6学分,英文6学分,生物学8学分,经济学6学分,西洋通史6学分,逻辑6学分,共计38学分
第二学年:英文6学分,中国文学史6学分,欧洲文学史8学分,英散文6学分,英诗6学分,一外6学分,共计38学分
第三学年:英文6学分,小说6学分,莎士比亚6学分,社会学6学分,语音学6学分,一外6学分,共计36学分
第四学年:英文8学分,西洋戏剧6学分,文学名著(荷马史诗、圣经)4学分,文学课选修3学分,哲学概论6学分,一外或二外6学分,共计33学分
从这个课程表可以看出,单纯的英文课(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精读、泛读、听力、写作、翻译课等)只占学年总学分的15.8% 24.2%。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学习其他课程来实现的。
再次,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我觉得我们应持有这样的理念,即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高英语水平,而不必完全依赖精读、泛读、口语、听力等纯语言类课程。当然,方法要改变,提倡真正的自主学习,通过 阅读 讨论 写作 这一基本学习模式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思考能力,即围绕某一专题阅读相关的英语参考书(多本),用英语记下自己的心得,或收集材料自制PPT;接着是参加有关这一专题的讨论(se m inar),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见解,乃至加入由此引起的争论;最后是就这一专题用英语写一篇短论(paper)。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相关的文化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同时又通过读、讲、听、说、写的自然融合,提高了英语语言水平。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番阅读、讨论和写作,学生学习时眼中不再是几个英文单词,而是内中所蕴含的思想。思想的表达和交锋,无疑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也无形中养成了阅读英语参考书的习惯,而这曾经是一个长期困扰英语学生的问题。
河南人事考试网登录入口
最后,测试方式也得改变。除了依然存在的少数英语课,一般课程的测试都要用撰写短论文的方式来代替以往语言游戏式的多项选择。如果是口试,那就是围绕一个问题发表自己思辨式的见解,而不是过去那种呆板空洞、却百用不厌的 自我陈述 。
这样,我们从教学理念的转型、课程的彻底改革、教学方法的变化、测试方式的改变等方面着手,假以时日,就可能逐步培养英语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时代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彻底改革课程的可行性已基本具备,但做法上应当谨慎稳妥
从旧有的办学模式转变为本文所倡议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很大的变革,需要具备很多条件。目前,条件已基本成熟。
第一,中国学生的英语始学时间已大大前移,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起点提高,有能力与本文所提倡的方法接轨。如果像前面所建议的那样,教学中由用英语开设的文化课唱主角,通过学习文化来学习英语,达到既掌握文化知识又提高英语的目的,那就要求学生进校时有一定的阅读原著的能力、基本的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写作能力。而由于目前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开始学习英语,经过初中、高中的继续学习,到上大学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上述能力,同时辅以适量的传统英语课程,就足以适应改革后的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第二,我们有长期的英语教学经验,也有过不少教训,对目前英语教学的弊病深有体会,容易对这样的改革产生认同感。当然这么大的一项改革,难免会招来异议,尤
吉林省自考报名其是我们在旧道上已经走了60年,可以说是 轻车熟路 了。但无论怎么说,变革是唯一的出路。第三,此处建议的课程设置,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先例。上文引用的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课程设置,就是 参照美国哈佛大学英国文学系课程设置的 (付克2004:64)。哈佛大学与西南联大英国文学系所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之高为人所皆知,证明这样的改革是切实可行的。
但是,改革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我们构建的是完全不同的课程体系,需要先做好人力和
物力上的各项准备才能进入实质性行动阶段。建议采取试点的办法,逐步过渡,分阶段推进。
首先,是思想上的准备,那就是要改变观念,统一思想。大多数英语专业教师已是识途的老马,习惯于已运用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的转型未必能马上接受。因此,有大量工作要做,尤其是要召开各类规模的学习班和研讨会,舆论工作也要跟上。只有明确了为什么要改和怎样改的问题,后续具体工作才会好做。
师资是准备工作中的重头戏。改革后,会出现不少陌生的课程,这就需要:(1)在原有教师中挖潜,挑选稍作准备就能开课的教师。(2)部分教师转行,尤其是原来执教内容与新课程内容接近的教师。有的教师只能另起炉灶,重新学习一门课程。(3)外聘熟悉新课程的教师。但必须强调,除了个别课程,原则上都要用英语授课。
关于教材建设上的准备,应当将现有的教材加以梳理,部分教材经过适当处理和修订仍可使用(教学方法要改变),但大部分教材可能需要组织力量,重新编写。
参考书的准备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围绕一两本教材,不涉及其他参考书。而新的课程体系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阅读相当数量的课程参考书,然后自主解答课程中提出的问题。缺少参考书很可能会导致 穿新鞋走老路 ,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重复 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 的老套路。要建立一个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参考书库,无疑需要一笔相当大的资金投入,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这完全是值得的。专科生建议考三支一扶吗
但是,即令上述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也不能一哄而上。可考虑在那些条件比较成熟、师资力量较强的老牌院校先行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开展研讨,逐步推广。即使在试点学校,开始时也可以考虑适当多设一些英语技能课(但比传统教学中少得多),以逐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总而言之,要根治英语学生 思辨缺席 的顽症,是需要动大手术的。
在结束本文之际,我必须说明,多年来我们的外语教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也是有目共睹的。本文只不过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丝毫没有否定之意。
参考书目
[1]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李良佑,张日昇,刘犁.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1):24 28.
[4].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
2006-06-05.
[5]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6]季羡林.对于当前学风的一些看法[A].张后尘主编.外语名家论要[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9.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  200336
(本文原载外教社为庆祝建国60周年而出版的丛书之一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