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验中学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卷)
语文
命题人:曹军利李响校对人:郭帅帅
说明:
1.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密封线内的相应位置。
2.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7页。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3.答卷时考生务必用蓝、黑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
第Ⅰ卷基础知识及默写(21分)
一、基础知识(共5小题,共15分)
1.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田埂(gěng)贬斥(biǎn)饥馑(jǐn)脑溢血(yì)
B.淤泥(yū)花蕊(ruǐ)山麓(lán)拟南芥(jiè)
C.籼稻(shān)稻菽(shū)蕴藏(yùn)超负荷(hè)
D.分蘖(niè)一蔸(dōu)掖着(yē)毛坯房(pēi)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和蔼/雾霭橘子/秸秆咽气/呜咽
教师资格证一定要面试吗B.够呛/呛声兵痞/癖好肺腑/拊掌
C.询问/徇情亲昵/泥古凌辱/棱角
D.渗出/掺和过磅/蚌埠抖擞/唆使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3分)
①薄言
成人高考报名入口..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掇.之(选择)
③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④唤渠朝餐歇半霎
..(半天)
⑤秧根未牢莳未匝.(捆扎)⑥照管
..鹅儿与雏鸭(提防)A.①③⑥B.②④⑤C.④⑤⑥D.②④⑥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后归为儒家“五经”之一。“五经”一般是指《诗》《书》《礼》《乐》《春秋》。
B.《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赋比兴”为诗歌体制,“风雅颂”为主要表现手法。
C.杨万里,号诚斋,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诗作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1页
D.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全诗共四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遵义市事业单位考试成绩查询入口
“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2016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多一些优品精品。
A.焕然一新精益求精投机倒把偷工减料
B.耳目一新精益求精投机取巧粗制滥造
C.耳目一新千锤百炼投机倒把偷工减料
D.焕然一新千锤百炼投机取巧粗制滥造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虞美人》中将抽象情感形象化,写愁的多与源源不断的句子:“,”
(2)如今,“异地恋”的情侣可以借用秦观《鹊桥仙》中“,”两句彼此安慰。
(3)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郑风》的句子“,”来比喻自己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第Ⅱ卷阅读与表达(79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
2页
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
公务员选岗位
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
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
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
的配套设施。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
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
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
甄选的标准。
3页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
关系的前提。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
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
了乡村记忆。
研究生报名时间2023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
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
一成不变的。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1题。
渡江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0.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作者打算回乡,可是因江水高涨,客船不敢出行,这让归心
似箭的作者心烦意乱,所以说“客愁新”。
2021年六级成绩查询B.颔联,作者写到了太阳与青山,隐含了比喻的手法。作者说白日比
“我”忙,青山冷笑“我”,实则都是自我反思。
C.颈联,第一句直接地说明自己在思念家乡,不过第二句话锋一转,
表示自己希望再次回到京都,获得功名。
D.尾联,进一步写自己的生活境况。虽然结识了很多朋友,但是都四
散飘零,自己就像一只沙鸥一样归无定所。
11.本诗都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2--14题。
学问与情怀
葛剑雄先生是我国已故知名学者谭其骧先生的学生,谭先生生平最喜欢的学术领域之一是移民史。自中年以后,由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大型集体项目上,再没有时间打理个人兴趣,移民史也就不得不放下了。葛先生将这一领域接过来,和曹树基、吴松弟两位先生合作撰写了六卷本《中国移民史》,完成了谭先生的一大心愿。总体来看,
4页
无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新资料、新方法的运用,新认识的总结和提升,这部著作都大大超过了谭先生当年的预期。之后,葛先生又组织撰写了六卷本的《中国人口史》。与《中国移民史》相比,这套书规模更大,参与人数更多。如果说移民史是谭先生的未竟心愿,那么人口史则是谭先生极少涉猎的工作。
葛先生作为当时史地所所长,经常被人问到一个敏感问题:谭其骧先生离开十年了,现在史地所有无人超过谭先生?对此,葛先生总是谦逊而自信地回答:“作为个人,我们没有人能超过谭先生;但作为一个集体,我们的工作超过了谭先生。”事实上,即便是谭先生中年以后不被《中国历史地图集》这样的大型集体项目缠住,移民史这样规模的著作他也未必能完成,更别说《中国人口史》,因为个中工作量之繁重,实在超过了个人所能承受的限度。而谭先生对学术又极严谨,有时完全到了有洁癖的程度。要不是葛先生这样一方面坚守学术底线,同时又施展其组织长才,学界何时能用上这两套大部头著作,实在是一件不可知的事。
近年来,提上述问题的人基本上不太有了。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史地所已经有了新的标志性重大成果,那就是葛先生与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主任包弼德教授共同组织、两个单位合作开发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这可以说是谭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信息时代的升级产品。在这里,葛先生尽管不是技术专家,但他作为一位学术领导,敏锐地认清时代潮流,及时抓住历史机遇,策划并组织了这一项目的实施,可以说居功至伟。
自1990年代中叶以后,葛先生时不时地走出书斋,很快成为文化名人,并参政议政,现在更是名满宇内的公知。他到过南极,去过北极,走进过非洲,西欧、北美常来常往。还常在媒体亮相,或正接受采访,或在某地讲学。
对于葛先生这种生活状态,也许有些学者不太以为然。毕竟按照某些人的想法,躲在象牙塔里皓首穷经才是所谓的学者本。这里面当然有个性的因素,在一个多元社会里,凡有利于学术和社会进步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肯定。葛先生近二十年来的种种努力,至少在客观上大有利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况且,葛先生从来就没有远离学术一线。他卸下史地所所长之职后,担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同时一直坚持在史地所开课、带研究生。他门下高足颇多龙象,虽不能说“极一时之选”,至少可以说“于斯为盛”。
关于学生,葛先生总是谦逊地说: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其实,从葛先生对谭先生,可以看出他对师生关系的真正诠释。他自读研期间开始担任谭先生的助手,前后十余年,举凡谭先生的日常事务,都是葛先生帮着处理;至于编校文稿之类,更是责无旁贷。尤
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