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考试g02~l年第1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高考改革下家校共同体构建初探
—从考生高考选择困境谈起
韦月
摘要: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传统高考影响下学生在专业和院校选择中的被动和局限。但即使有了这一选择自主权,考生仍然无法避免选择过程中的盲目性、功利性和信息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帮助考生走出高考困境,有赖于家庭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是构建“家校共同体”的关键因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搭建了桥梁,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得以在时间上有效互补,在空间上合理切换。
呼和浩特人才网关键词:新高考改革;家校共同体;选择权;“互联网+”
一、问题的提出
河南人事考试网中公教育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提出“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1]的总体目标,此后,新高考方案正式展开试点改革。与原来的高考制度相比较,新高考方案的焦点问题是选考科目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何从单调且统一的文理之选到自由选考,新高考改革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为高校选拔优质生源提供了便利。但正所谓“一法立,一弊生”,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格,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彩,在面临专业选择的时候,往往不能做出独立、理性而客观的判断,他们做出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和教师意见的影响。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有所不同,在进行专业选择的时候,由于思维的局限性,选择的盲目性以及信息障碍等问题,很难做出理性的判断。此时,就需要家长和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互动。然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观念、目标、组织、方法和功能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从家庭之门到学校之门,整体生态环境被分化,教育共同目标被分解,协同育人责任被分割,综合教育资源被分配[3],这是构建家校共同体的现实障碍。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借由信息技术或许能给出答案。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正在消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叫它为处于大学准备阶段的学生、家庭和学校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缩小了由
作者简介:韦月,女,山西大同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招生考试和比较教育研究(昆明650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科研项目”中美比较视域下云南区域高水平天学生源质量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X2019092904)的阶段性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1年第1型教育与考试
于家庭社会交往局限性而导致的升学准备上的差距。方便快捷的共享信息能够快速抵达各个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从这个角度讲,信息技术的运用是解决家庭和学校之间问题的突破口,是实现信息和资源顺利流通的关键,如果运用得当,将有益于家校之间信任危机的缓和。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乃至许多国家的中小学、大学,都将实体教学转换为线上授课。与线下教学不同,网络教学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相对复杂的环境,倘若没有家人的配合、技术的支持以及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必将引发更多的教育公平问题。值此特殊时刻,家校共同体的构建越发显得重要,这不仅需要家校之间良好的信任基础,还需要家庭和学校在信息接收上的同步性和及时性。然而,高中生家庭背景的复杂性和高校专业选择的多样性很多时候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理性思考“乔布斯之问”,扩大信息技术的作用范围,对于沟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构建“家校共同体”,帮助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至关重要。
二、自主选择的意义
当代社会,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换句话说,高速变革、多元文化价值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人的选择能力。选择能力是现代人的核心素养,也是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所强调的“学生主体”理念不谋而合。然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纲常伦理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权,不管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纲常礼教,还是尊师重道的人格塑造,一定程度上都压抑着学生的自由和自主。新型课堂需要的是学生自觉自愿的参与,而非强制性的灌输,即在学生选科、选课和选考的环节中,将学生自身的个人志趣B放在首位。天津市省考公务员职位表
自主选择权强调个人的主体地位,是一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遇到问题自己选择解决办法,而不受外力过度干预的权利。自主选择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标志着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自主的地位和选择的自由。尽管学生可能缺乏一定的经验,对自我的认识以及人格的发展并不成熟,但研究表明,由他们独立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更能激发其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稳妥推进高考改革。问2019年,第二批高考改革在北京等两省两市开始正式实施。从2014年开始的”一省一市”高考改革到第二批北京等“两省两市”改革,再到第三批河北等“七省一市”等共计14个新高考改革试点地区,都尤为重视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在第三批改革方案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被确定为实施主体叫他们拥有了多样的人生选择权,改变了“非文即理”的单一选择,降低了被调剂的风险。这些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都将有利于他们增强责任意识和自我规划意识。
不管是中国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还是国外的世界一流大学,都将学生的自主性、进取心和创造力摆在突出的位置,这就要求学生摆脱依赖,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独立人格的关键期,高考关系着每一位考生的前途和命运。然而,面对这一重大选择,仍然有很多家长无法真正将自主选择权交到孩子手上。一方面,很多家长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惯性加诸于孩子身上,在选考的科目和报考的专业上给孩子提供“决定性”参考意见,从而造成了考生在选择中的依赖和被动;另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通识教育的“广”和“博”让一些学生对知识的专业性认识有所淡化。因此,考生在专业和志愿选择的过程中多了一些随意,少了一些慎重与担当。
三、新高考改革下考生的自主选择困境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里?本研究主要从它对学生的影响说起。新高考赋予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权,一改传统高考对学生的束缚和压制,从制度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它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权交回到他们手中,这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和选择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规划人生方向。新高考背景下,多元化的录取方式让不同种族背景、家庭身份、爱好特长的学生,有了更加公平的竞争途径,这样做不仅有助于高校招收到更加符合专业特和学科需要的学生,也为高校发展注入了新鲜、多元的血液叫学生自主选择选考科目不仅改变了“非文即理”的传统模式,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而且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优势。然而,考生如何正确理解新高考改革中的自主选择?怎样行使自主选择权?如何在选择中明
韦月:靳离考改革下JR校共同体构建初採
确自己的人生方位?这是许多考生都面临的困境。
(一)选择的盲目性
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夏季考试于2020年实行“3+3”模式,包括国家统_高考语文、数学、外语(含笔试和听力)等3科,以及考生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中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科中选报的3科。闵如此,山东省将和上海市一样,考生从六门可选科目中选择三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如果自由搭配,将产生20种选考组合。与上海、山东不同,浙江省在六门选考科目的基础上,将技术课纳入了选考范围中,这样做的结果是考生将面临35种选考组合,不仅扩大了考生的选择范围,更是将以职业规划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课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到目前为止,很多高中的职业规划课的开设仍然有名无实,繁重的课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环境,让大部分考生无暇冷静分析即将面对的人生岔路口,而是本着“分分必争”的信念,忽视对自我的认知和判断,做出“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错误选择。高中的职业规划课程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连接学校和社会的纽带,有助于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提前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除此之外,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的职业及其工作的环境、当地的产业和效益等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对各行各业的认知和理解。学校作为社会初始分工的关键场所,在反思自身职业规划课程设置和课程质量的同时,需要和家庭“通气”,与社会“共舞”。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行使好自主选择权,做出无悔的选择。
新高考背景下,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志愿填报过程中的盲目性。不管是上海高考改革的最多96种志愿选择(24所院校选择和4个专业选择),抑或是浙江省高考改革的80种选择(20所院校选择和3个专业志愿,一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还是山东省高考改革规定的最多96种志愿选择(16所院校选择和6个专业选择),都赋予了学生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但这也让专心于课业学习和复习的考生感到茫然。与此同时,普通高中对职业规划课程的淡化和轻视,也使许多高中生缺乏清晰的职业认知,在选考科目和专业选择方面给考生带来很多困难。此外,各个高中的师资总体短缺,有些科目的教师严重不足,而有些科目的教师则无所事事,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选择课程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进而引发师资和生源不匹配的问题。特别是浙江省的一些物理教师,面临着转为技术教师的职业困境。㈣选择的盲目性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之间的鸿沟。一部分专业因为短期的录取分数和就业优势而备受考生青睐,出现扎堆现象,另一部分专业由于考生选择的主观偏见或盲目跟风而出现招不到学生的状况,这一严峻的挑战造成了同一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分数的两极分化。这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的综合建设以及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的均衡发展。
(二)选择的功利性
新高考等级赋分制有效改善了分数扎堆现象,不同选考科目的考生可以通过赋分等级进行横向比较,但这一政策同样造成了新的问题。不同选考科目考生的高考分数没有可比性,学生为谋求高考收益最大化采取各种策略,从而导致平行志愿录取的公平性受到损害。赋分制产生的分数并不是绝对分数而
是相对分数,学生的赋分会受到该科目考生的整体情况、考试难易和考试批次的影响,一些考生为了避开强劲的竞争对手,甚至采用避难就易的策略选择考试科目和考试批次。新高考改革实施初期,各方面都充斥着不确定性。考生有了投机的空间,在自由选择考试科目及考试时间的条件下,不少考生纷纷及早“赶考”,有些则采用“错位竞争”的方式调整学考和选考科目的关系。上海的一位校长就曾表示:区重点中学的考生在高二参加选考科目考试更有利,而市重点中学的考生在高三参加选考科目考试受益更多。叩这就造成了部分考取较高分数的考生却得不到满意的赋分等级,而原始成绩较低的考生却获得较高赋分的现象。此外,部分科目“遇冷”也是新高考改革中的_大问题,拿物理这一科来说,由于物理在选考科目中较为抽象,耗费时间较多,获得高分的几率相对较低,很多学生不愿意将其选为考试科目,且相比于理科的标准答案,文科因为主观题较多,学生的回答或多或少都会与正确答案有一定的关联性,很多学生选择“弃理从文”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选择。问难以否认,新高考赋予学生多样的自主选择权,同时也加剧了志愿填报的复杂性,某种程度上带动了市场报考咨询行业的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1年第1型教育与考试
展。调查显示优势阶层考生家庭每多给市场咨询投入1000元,则可以在高考中提升6.6分,弱势阶层却无法从市场咨询中获益。问从这一角度来看,本着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考试公平公正的新高考改革,
反而加剧了不公平的现象。
此外,新高考改革纳入的“一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也不利于农村贫困地区的弱势高中生。网不管是综合素质评价所涵盖的艺术素养还是社会实践,很多时候都要借助家长的资源为学生提供艺术器材、志愿服务和实践基地,对于弱势阶层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就拿乡村地区的中学来说,用于提供学生艺术素养的设备和师资很难保障,学生能够参与的研学旅行、社会调查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与此同时,优势家庭的考生凭借自身拥有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语言班、艺术及体育特长班的学习和比赛,以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脱颖而出,在高校招生环节占据有利地位。这无疑再现了社会不公,让弱势家庭的考生在升学准备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信息障碍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学生选择权的增加必然要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从各省的招考规则、各所高校的招生信息、成绩查询到志愿填报、补录的每一个环节,都无法隔绝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参与。首先,庞大的信息量会让考生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应接不暇,如果没有逻辑清晰的分类和规整,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混淆和缺漏,从而导致考生选择过程中的失败和遗憾O 其次,很多学校的仍然存在信息不透明、不完善和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让考生
内蒙古人事考试和培训和家长在选择的过程中只能望而却步。当然,考生的职业认知不够,信息来源渠道零散也是学生无法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障碍。问不仅如此,很多落后地区的考生家庭仍无视信息技术引发的巨大变化,像绝缘体一样,被隔绝在信息世界的大门之外,他们的观念很大程度上会潜移默化地引发考生在选择过程中的被动,造成考生选择上的局限和滞后。此外,家庭和学校在信息沟通中的不到位、不及时,或彼此之间存在矛盾和误解,很多时候也挑战了新高考赋予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学生面临着延期开学的问题,也“倒逼”全国学校进行线上课程的探索和改进。2020年1月29日,教育部提出“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阿全民抗疫期间,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通过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爱课程、“哗哩哗哩”、和腾讯会议等途径,将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居家抗疫的学生,开启T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线上互动。学生获取课堂知识的主要渠道由面对面授课改为网络微课,高中生身处的学习环境不再是课堂而是家庭。此时,仍然存在一部分处于弱势的学生,没有方便快捷的电子设备,没有高速的网络通道,甚至被家庭劳动或者娱乐活动侵占大量学习时间,他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样一来,家庭是否支持以及多大程度上支持特殊时期的教育活动,就显得尤为关键,而这一因素很多时候受制于家长的文化层次、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此时,家校共同体的建立是必要的也是急需的,倘若家庭和学校仍然保持彼此分割甚至对立的状态,势必会影响考生的学习和复习效率。
四、家校共同体的功能广东省卫生人才网
针对考生面临的以上四种问题与困境,本研究提出构建家校共同体的设想。家校共同体是针对当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彼此衔接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家校共同体的参与者主要指家庭和学校,“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同体主要指借助信息技术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搭建桥梁,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在时间上的有效互补,空间上的合理切换。家校共同体的构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辅之以家校共同的目标基础,打造观念一致、沟通及时、组织有序、功能强大、责任共负、成果共享的家校合力。
(一)协调家校之间的责任边界
家庭和学校代表着两个相对隔绝的空间范围,对学生承担的责任既是同一的也是对立的。同一主要指家庭和学校共同负担着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对立主要指家庭和学校分别负担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纵观学生的一生,家长对学生的陪伴或许更加长久,但就当下来讲,学校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机会。然而,家庭和学校常常混淆彼此的责任边界,校方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推给家庭,家庭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学校。新高考为学生提供了多
韦月:靳离考改革下JR校共同体构建初採
样的选择,但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激化家庭和学校的矛盾。
公务员考试考些什么
家庭和学校应明确各自的责任边界,在沟通与协商中明确自身的责任范围,避免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学校教育的越位呵。建设家校共同体,借助互联网打通家校之间的沟通障碍,增进家校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有助于厘定家庭与学校的责任边界,让校方的理念直通家长的心意,在协商与对话中,建立分工明确的家校联动机制。
(二)建设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
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有时存有不同的期待,在教育问题上面临着价值观相左的问题,这些都会对考生的选考和志愿填报产生影响。根据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家校生态系统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嵌套式系统,师生、生生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互动构成了微观系统,家校之间的互动关系包裹在微系统之外构成了中系统。直接影响微系统中成员的因素,如父母的工作、教师的家庭等,构成了外系统。外系统之外,则是特定文化塑造的价值观、风俗以及法律等。明作为微观系统的重要一环,原生家庭影响着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它对青少年人格和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同时,学校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熟。当家庭和学校之间彼此碰撞交融,就构成了家校中系统。
建设和谐的学习生态环境需要各个系统间的互动与交流,家校共同体建设居于中系统,夹在微系统和外系统之间,起着内外联通的作用。因此,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的建立有赖于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而言,家校共同体的建立既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三)缓和家校之间的信任危机
合作是以信任为前提的。在考生选择考试科目以及志愿填报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彼此相通的价值观念和选择理念,往往会带给考生坚定的信念和力量。然而,熟人社会外部圈层之外的家校合作缺少信任保障凹,社会诚信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家庭与学校之间信任桥梁搭建困难。特别是近些年来关于中学教育的相关报道中,校园暴力、霸凌、自杀、教师行为不检、弄虚作假以及学术不端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心存芥蒂。学校方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家庭情况,也难以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家校共同体本着对话与协商的原则,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举办线上家长讲座、家校沙龙等活动,凝聚家校情感,为家庭和学校搭建信任桥梁;通过、微博等社交软件构筑线上家校虚拟社区,定期进行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意见交流,在活动中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和家校之间的信任危机。
五、构建家校共育平台的路径
(一)密切家校合作
家庭和学校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家庭。习总书记强调的“家风”建设以及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家庭教育“四个一”的重要讲话,都强调了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未来社会,为了每个学生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必须建立家校共同体。这就要求
在学生的发展问题上,家长应摒弃短视思维,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并与学校搭建起互动桥梁,共同助力考生自主的选择和健康的发展。
高考是学生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分岔路口,需要家长冲学和高校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和协同发力。高考前期,在与孩子进行的教育价值观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沟通中,家长应扮演的角是倾听者而非主导者。除此之外,家长陪孩子参观、考察和体验大学校园生活,也对考生做出合适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在高考的过程中,家长除了照顾好学生的饮食和睡眠之外,也应传播学校科学的复习思路和答题策略,进而帮助考生排解压力,理清思绪。高考之后,家长更应通过和学校的充分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查阅相关资料,与考生一起做好专业和院校选择的准备。
父母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外界的变化,了解不同行业对员工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并与家校社区咨询中心充分沟通。在家庭交流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培养和挖掘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协助学生将这些兴趣和特长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继而帮助孩子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准备。在家庭的重大决策问题上,家长应给孩子留有选择的空间和权利,帮助考生树立独立自主的人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本研究提议